關鍵詞:

城市更新 | 文旅融合?| 科技創新

如果你對足球稍微有點了解,那你對「德比大戰」一定不會陌生,比如說國際米蘭和AC米蘭、皇家馬德里和馬德里競技、拜仁慕尼黑和慕尼黑1860等。

作為現代足球發源地,將足球作為第一運動,甚至視足球為國家象征的英國,同樣也有著著名的曼城德比——曼徹斯特聯隊和曼徹斯特城隊。毫無疑問,在足球方面,曼徹斯特完全可以代表英國,這在后文還會細說。

▼ 位于曼徹斯特的國家足球博物館旅游,曼徹斯特在英國足球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里要說的是,在英國足壇有著另一場比曼城德比更受人關注的大戰,那就是與AC米蘭和尤文圖斯、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拜仁慕尼黑和多特蒙德、北京國安和上海申花類似的國家德比:利物浦和曼聯的「雙紅會」。

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 位于曼徹斯特的老特拉福德球場,自1910年起,就作為曼聯的主場

德比大戰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其有著比一般比賽更為激烈的場面,可以說是那種完全不需動員的比賽,同城德比很好理解,在同一城市,面臨著市場開拓的直接競爭,而且都在大本營,自己的球迷都親臨現場助陣,自然激烈程度非同一般。

而國家德比則沒有同城的這些條件,如果都是歷史強隊且都處于巔峰狀態,競爭水平和激勵程度必然很高,受到關注也算順理成章。可為什么這些國家德比,即使狀態低迷也同樣會備受關注,這就不得不提到國家德比不同的特征,那就是它已經超出了競技體育本身而關乎城市之間的競爭了,是城市與城市之間全方位的競爭,是彼此之間不服輸的直接表達,更是夾雜著相互間的恩怨情仇。

▼ 老特拉福德球場前,紀念曼聯首奪歐冠冠軍40周年的三劍客雕像

曼徹斯特和利物浦,遠沒有第一條城際客運鐵路彼此連接那么友好,同為工業革命崛起的城市,他們見證了大英帝國的榮耀,同時也見證了彼此的恩怨情仇,自工業革命伊始就充滿的恩怨情仇。

01

一腳踢來工業革命

MEASURE THE WORLD

1764年的一天晚上,英格蘭蘭開夏郡(曼徹斯特歷史上屬蘭開夏郡,1974年英國地方行政改革建立的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大曼徹斯特都市郡)一位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紡織工,回家開門后不小心一腳踢翻了妻子正在使用的紡紗機。

他萬萬沒想到,就是他這一腳踢開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序幕——當他彎腰扶正紡紗機時,發現被踢倒的紡紗機仍然在轉,只不過紗錠由橫著變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用一個紡輪帶動幾個豎著排列的紗錠,不就可以大幅提高紡紗的效率了嗎?第二天哈格里夫斯就造出了八個豎直紗錠的新紡紗機,并以女兒珍妮的名字命名,珍妮紡紗機就這樣誕生了。

▼ 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內的紡紗機展示

雖然,珍妮紡紗機引起了手工紡紗工人的恐慌和不滿,甚至搗毀機器,但這并不影響哈格里夫斯和曼徹斯特走上「一路開掛的人生」:

1768年,哈格里夫斯獲得專利,并與人合資在諾丁漢紡紗作坊;1769年,曼徹斯特的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并取得專利權;1784年,珍妮紡紗機機增加到八十個紗錠;1784年,早期工業革命企業家、工廠制度先驅Samuel Greg建立英國最早棉紡織廠之一,Quarry Bank紡織廠;1789年,曼徹斯特紡織廠開始裝備蒸汽機;1792年,英國擁有兩萬臺珍妮機;1830年,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廠達99家,擁有全國棉紡織工業的四分之一;1853年,曼徹斯特由「鎮」改「市」;1885年,曼徹斯特人口為37萬,1888年達到50萬……

▼ 19世紀初期的曼徹斯特林立的棉紡織廠(來源:Wikipedia)

就這樣,14世紀就已形成羊毛和亞麻紡織傳統的曼徹斯特,孕育并發展了全新的紡織工業,棉紡織業便成為了曼徹斯特的經濟重心。

隨著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普遍運用,曼徹斯特棉紡業更是如虎添翼,占到英國全國棉紡織工業的四分之一強,曼徹斯特一躍成為英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世界原棉和棉紗貿易中心、棉紡織中心。

02

一言不合就開挖

MEASURE THE WORLD

與紡織業繁榮同步增長的是對交通運輸能力的需求,尤其是遠洋運輸能力,沒有出海口的曼徹斯特捉襟見肘。這時,與曼徹斯特28英里之隔的利物浦卻主動地拋來了橄欖枝。

▼ 距離曼徹斯特45公路的利物浦,是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最重要的航運中心

作為承載大英帝國商品輸出和原料輸入的英倫三島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利物浦看到了這其中巨大的機會。

出于降低運費和擴大的利潤的需要,其找到急于開拓鐵路事業,扭轉第一條鐵路——斯托克頓至達林頓鐵路長時間用馬拉車廂局面的詹姆斯及后來繼任者史蒂芬孫,于1830年修建起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條城際客運鐵路。至此,工業革命也迎來了高潮,曼徹斯特也迎來了他的巔峰時刻!

▼ 1830年代,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第一條鐵路(來源:Wikipedia)

鐵路的建成,借力利物浦使得遠洋運輸的問題得以解決,但命運并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對于「一腳踢來工業革命」倔強的曼徹斯特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事實上,曼徹斯特人看到利物浦憑借著默西河「躺著」賺大錢,而自己得要辛苦工作,心中自然憤憤不平。特別是在利物浦利用這條通道坐地起價提高貨運通關關稅之后,倔強的曼徹斯特終于爆發了!

▼ 科學與工業博物館曾是「利-曼」線的曼徹斯特站

1885年8月5日,為了擺脫對利物浦海運的依賴,降低利物浦對曼徹斯特工業利潤的盤剝,一條自曼徹斯特一路向西,全長58千米,通往愛爾蘭海的通海運河正式開工。

經過近10年的漫長建設,這條自1660年就開始設想,甚至在1724年已經開始建造的曼徹斯特大運河,終于在利物浦的「逼迫」下于1894年1月1日建成通航,當時的大型遠洋貨輪長驅直入曼徹斯特。

▼ 曼徹斯特大運河

自此,曼徹斯特繼續自己「開掛的人生」,而利物浦則走上了一條相對衰落的道路,尤其是相對曾經高度依賴自己的曼徹斯特。

曼斯徹特與利物浦雖然共同見證了大英帝國工業革命從開端到高潮,并享受到了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紅利,卻也自此結下了梁子。在足球這個又一榮耀帝國,且雙方都有實力的領域,雙方「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精彩的國家德比也就順理成章了。

03

后發也要先至

MEASURE THE WORLD

好,再說回足球。盡管曼徹斯特有著著名的同城德比和國家德比,在足球領域有著無出其右的地位,但現代足球卻起源于倫敦。

1848年,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足球規則《劍橋規則》誕生,詳細規定了球員數目、球員裝備、裁判員、比賽時間等,為現代足球規則奠定了基礎。

▼ 足球協會「比賽規則」手草稿(來源:Wikipedia)

這些規則深深地刻下了倫敦和劍橋的烙印,比如球員數目設定在11人就是源自宿舍間比賽的人數約束——宿舍學生人數(當時每間宿舍住宿10個學生)加一名教師。

1863年10月26日,歷史上第一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足球協會在倫敦皇后大街弗里馬森旅館成立,并制定和通過了世界第一部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這一天,亦即現代足球誕生日,所擬定的規則也成為現代足球規則的基礎,自此,足球運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英格蘭足球總會徽章(來源:Wikipedia)

足球作為一項對抗性激烈的運動,無論是參與還是觀看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都能讓人快速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人產生愉悅感,使人精神振奮,能夠很好的釋放人的壓力。

正因如此,率先開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英國誕生足球運動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生活在枯燥的工業化和壓抑的城市化時代的人們,急需這種釋放壓力的渠道。作為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雖不是工業化的先鋒,但其規模巨大的城市化,讓其在足球發展取得了先機。當然,一腳踢來工業革命的曼徹斯特,必然會培養出適合足球生長的土壤,同城德比的兩支球隊——曼聯和曼城,就分別于1878年和1880年成立。

▼ 曼聯(左)曼城(右)徽章(來源:Wikipedia)????

西格頓圣馬克教堂一位牧師的女兒,為了改變因枯燥乏味工作沉迷酒吧,甚至訴諸街頭幫派暴力的工人,創辦了圣馬克教堂俱樂部,它就是曼徹斯特城隊的前身。

而起源于蘭開夏郡和約克郡鐵路公司比賽的牛頓西斯俱樂部(第一場比賽在牛頓西斯車站),則在后來重組更名為曼徹斯特聯隊。工業化和城市化奠定的基礎,曼徹斯特「倔強」的城市氣質,為足球發展創造了充滿體育熱情的城市氛圍。1871年,熱衷于板球的銀行家約翰·盧伯克爵士,為了銀行雇員參與或觀看板球比賽,向議會提交銀行放假的建議,最終促成《銀行假日法案》的頒布,這也就是英國法定公眾假日稱之為銀行假日的緣由。

▼ 約翰·盧伯克爵士(來源:Wikipedia)

在此背景下,雖未開啟現代足球起源,但倔強的曼徹斯特卻后發先至,自1904年曼城為曼徹斯特獲得首個英格蘭足總杯,1968年,曼聯為英國獲得首個歐洲冠軍杯,他們逐步建立起其在英國足球的絕對地位,并逐漸壯大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最成功的俱樂部之一。

曼徹斯特因此也成為了典型的足球城市,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也成為了城市一個重要的地標。去老特拉福德球場看一場球賽,或者僅僅是去參觀游覽一番,是絕大多數游客來曼徹斯特的必選行程,甚至是其之所以來曼徹斯特旅游的原因本身。

▼ 老特拉福德球場(來源:Wikipedia)

于是,老特拉福德球場也被稱為曼徹斯特的「夢劇場」,就跟開創工業革命一樣,曼徹斯特以之為標志,追逐其在足球領域的帝國夢想,并再一次代表英國在日不落帝國衰落后,以足球延續其帝國榮耀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不是在現代足球發源地倫敦,而是在曼徹斯特看到了英國國家足球博物館。這一開放于2012年,世界最大之一的足球博物館,位于曼徹斯特中心城區,是一座極其現代的建筑,收藏有世界杯、俱樂部、球員、球迷的照片、實物及藝術品等14萬件藏品。曼徹斯特,似乎是在通過它來表達對帝國衰落的抗爭!

▼ 足球博物館內部

04

守舊變新

MEASURE THE WORLD

是的,就是抗爭!

這才是那個倔強的曼徹斯特!從工業革命到足球王國,是其對帝國榮耀的一種抗爭;不再迷戀也不絕情拋棄,而以「守舊變新」的態度面對已逝的過往榮光,則是一種更為自信的「抗爭」,訴說過去輝煌的同時也創造著未來的輝煌——一種有過輝煌的人才能創造的輝煌,是「巨人肩膀上的巨人」。所以,在曼徹斯特,對于過往有著非同一般的尊重,既有代表曼徹斯特城市起源,保有羅馬谷倉和城墻的英國第一座城市遺產公園——凱瑟菲爾德城市遺址公園;

▼ 凱瑟菲爾德城市遺址公園

又有1972年-1979年分階段建造,經歷1996年曼徹斯特爆炸后重建的英國最大購物中心之一——阿戴爾中心;

還有通過國際競賽,由易道、安藤忠雄、阿勒普工程、查普曼·羅伯遜建筑師事務所以及燈光設計師彼得·芬克協力改造擴建,風格簡約,一直作為曼徹斯特中心城區活力地標的標志性公共空間——皮卡迪利花園。

▼ 阿戴爾中心

▼ 皮卡迪利花園

當然,對待過往的帝國榮耀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在曼徹斯特,我們可以看到眾多過去帝國榮耀的地方,如今又以另一種方式升華并延續著:

那座曼徹斯特南18千米的Quarry Bank紡紗廠,現在仍然在生產著布匹,保留有完好的蒸汽機和鐵制水車,你可以在此認識水車動力驅動紡紗機的工作原理,學徒車間里身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帶你穿越,目睹當時工人的工作場景。唯一不同的是,紡紗廠周圍是優美開闊的田野和點綴其上的住宅、教堂等建筑。

▼ Quarry Bank紡紗廠(來源:Flickr)

代表工業革命榮耀開端的紡紗廠如此,充滿利物浦和曼徹斯特恩怨情仇的那條鐵路當然更應如此。

那座全世界最古老的利物浦路火車站,加上兩座維多利亞時代的巨大倉庫,被改造成為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展出曼徹斯特在科學、技術、工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品從棉紡織業到蒸汽機,從英制飛機到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存儲程序計算機。

▼ 科學與工業博物館俯瞰

可謂是一張工業革命帝國榮耀的名片,權且不說其藝術設計的鐵路工業風,也不說其互動、沉浸的展覽講解方式,光是其如百年前一樣照常運轉的機器和那輛在博物館大院內定時拉著你跑上幾百米的蒸汽火車,就足以說明曼徹斯特在「守舊變新」過程中是多么厚愛自己過去的榮耀的。

▼ 博物館內的各類火車

與利物浦路厚愛過去榮耀的「舊酒新吃」不同,中央火車站則采用了「舊瓶裝新酒」這一不同的守舊變新的形式,在保留拱形屋頂建筑形式的基礎上將改造成為曼徹斯特中央會議中心,以作舉辦大型會議和展覽之用,甚至在曼徹斯特競技場建成之前,還是曼徹斯特最主要大型音樂演藝場地。

▼ 博物館內舉辦的活動

至于那些以曼徹斯特大運河為代表的工業血脈系統,則正如曼徹斯特宣傳所說,既要Preserving & Improving又要Living。

傳統工業建筑通過內部空間創造性再利用,植入了現代辦公、酒店、娛樂和住宅等功能;運河岸邊的倉庫被改造成為餐廳、酒吧和咖啡廳等休閑場所;甚至沿岸的一些舊工廠被改造成為精品酒店和青年旅社等旅游度假設施。這條工業時代「黃金水道」也重獲新生,交通運輸功能被旅游、文化功能所代,成為了一條極具工業特色和歷史氣息濃郁的運河,運河觀光已也已成為曼徹斯特旅游必游項目。

▼ 更新后的運河沿線,成為城市旅游的目的地

這其中最具代表的無疑是大運河曼徹斯特港和曼特斯特造船廠舊址進行更新的索爾福德碼頭。1982年造船廠關閉,1985年《索爾福德碼頭開發計劃》提出,這個英國首個最大的城市復興項目就開始了其龐大的辦公、商業、酒店和住宅建設計劃,一直延續至今。

▼ 索爾福德碼頭

大型購物中心、洛利文化藝術中心、帝國戰爭博物館北方分館、曼徹斯特傳媒城等地標性建筑落戶于此,數百家大小企業安家于此,藝術中心、劇院、工業、畫廊、工作室、酒吧、參觀、商場應有盡有,每年吸引游客數量超過430萬。

05

挖墻腳我們是認真的

MEASURE THE WORLD

索爾福德碼頭更新改造過程中,帝國榮耀的「守舊變新」仍然是主旋律,而且不僅僅局限在「運河」本身。

比如著名建筑大師丹尼爾利伯斯金設計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北方分館,因戰爭而支離破碎的造型設計令人嘆為觀止,海陸空三個主體的資料和展覽都在訴說著帝國空前的實力,而孩子們可以穿上飛行服,背上傘包,在機艙內體驗飛行員則無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榮耀傳承。

▼ 帝國戰爭博物館北方分館

再比如洛利文化藝術中心,為工業和勞動題材畫家L.S. Lowry單獨建造一座藝術中心,當然不能排除曼徹斯特對藝術的尊重和不懈追求,也不排除其劇院、畫廊、商店、酒店能豐富城市文化生活,但最重要的還是曼徹斯特對工業文化和工業建筑的致敬!

▼ 洛利文化藝術中心

但對于倔強的曼徹斯特而言,索爾福德碼頭更新還遠不止如此,尤其是面對變化了的時代。

如果說基于工業革命的帝國榮耀進行的守舊變新,力促曼徹斯特從工業經濟時代向服務業經濟時代邁進,從典型的傳統工業城市轉向現代商務、金融、保險、文化、體育和運輸中心,從棉都、倉庫城市成功轉變為北方之都和第三城。那么,在帝國走向創意經濟前沿的時代,曼徹斯特也必須為此謀劃一番,索爾福德碼頭的傳媒城就是承擔這一使命的核心載體。

▼ 索爾福德碼頭傳媒城

2011年,BBC將26個部門,3,200名職員搬到了傳媒城,其中5個部門一次性全體遷入,承擔了BBC總部60%的職能,稱為事實意義上的BBC總部。

隨后,英國獨立電視臺、愛立信、衛星信息服務等知名傳媒企業相繼入駐,曼徹斯特傳媒集群初步形成,傳媒城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數字傳媒產業中心,約有70,000人活躍于創意數字化傳媒技術行業。顯然,要實現這一成就,將BBC從倫敦撬來,絕對不是簡單的「榮耀故事」和一些優惠的招商政策所能解決的。曼徹斯特為此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 索爾福德碼頭的BBC

它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可實現從內容制作、技術支撐、后期制作、媒體存儲等全環節的外包,為企業減負減壓;為企業提供設備共享,使其輕資產運營成為可能;積極孵化中小企業,助力產業生態網絡快速形成;引進索爾福德大學,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撐……

在環境營造方面,它力推交往導向的辦公空間,「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釘在地上的」,以交往促創意;它將整個區域當作一個攝影棚,處處可拍攝、處處可發布,強化數字化媒體時代的參與感;

▼ BBC可參與的節目錄制室

它也將媒體與文旅進行深度融合,推出可以近距離感受甚至參與節目的制作,復制影視場景發展劇情旅游……

▼ BBC的內部交流空間

在傳媒城,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舞臺,隨時隨地的上演著生活秀。

▼?傳媒城室外活動現場

總之,就是既抓住傳媒企業運營痛點,又抓住新媒體時代眾媒的癢點,兢兢業業、認認真真的挖墻腳,才最終成功從倫敦手里撬到BBC,并在進入創意經濟時代再一次為帝國增添榮耀。

這,就是曼徹斯特!倔強的曼徹斯特!總是能夠在帝國榮耀時刻留下自己深深的烙印,創造著各種第一:第一個真正的現代都市;第一條工業運河;第一條客運鐵路;第一次原子分裂;第一臺現代計算機。即便經歷時代的變化也不影響其引領帝國的風向,即便經歷曼徹斯特空難、曼徹斯特爆炸和競技場爆炸,也沒有影響進取的曼徹斯特向前邁進的步伐。

▼ 曼徹斯特老城中心

從工業革命的開路先鋒,到英國金融、商務的第二城,再到歐洲數字、傳媒第三城,曼徹斯特甚至被稱為英國最自豪的城市,英國第一宜居城市。

曼徹斯特,就是一個老牌的英國紳士,懷舊而又時髦!

本文由華高萊斯團隊創作

總策劃:李忠

撰?? 文:何鋒

精選文章:

2024巴黎奧運會吉祥物公布!造型竟然是“藍精靈”的帽子?

秩序之美!設計規范如何高效落地,助力業務提

從Balenciaga到Prada,2023春夏秀場助“皺”成風

雙十一設計師“真剁手”指南!

150萬個廢棄酒瓶建成的寺廟,光怪陸離、奇妙無比!

離了大譜!Adobe 將對上萬種顏色收費,否則文件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