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國美”??

這個問題,初聞或覺得寬泛、宏大

建筑、書畫、戲曲、舞蹈、音樂、設計……

不同的表現形式,帶來的感受全然不同

但若真要表態,每人又可以有感而發地說上幾句

“它是奶奶縫制的虎頭鞋,神氣又可愛”

“它是行云流水的書法,筆墨在宣紙上靈動起舞”

“它是爺爺愛看的京劇表演,唱念做打,氣韻十足”

為了尋找答案,荷蘭制作人巴斯

聯手央視導演楊曉飛等人,用3年時間

拍攝制作了一部絕美的紀錄片《中國美》

聚焦「天工、虛實、識途、夢回、東西、弘傳」

等6大主題

深入徐冰、葉錦添、馬可等10位享譽全球的華人藝術家,用精致的影像,真誠地講述——

中國文化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

并向所有人發問:中國之美,該如何傳承?

這兩天,象君重溫了這部“養眼”的口碑之作

跟著鏡頭走進璀璨奪目的藝術世界

關于“中國美”,也就有了全新的認知和思考

舞出大地之歌: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你見過為農民跳舞的藝術家嗎?

梯田上架起2000張椅子,于稻田間騰出一片空地。

幕起,飄逸的身影在風中搖曳成綠色的浪濤。

幾十公頃稻浪翻飛。

天、人、地,剎那融為一體,看得人熱血沸騰。

這是林懷民編舞的《稻禾》。

為了找到與大地之間的聯系,體會勞動人民的辛勞,云門舞集的舞者,

在演出前,被全員拉到池上(臺灣的魚米之鄉),赤腳、彎腰,割稻子。

西方教育模式下的年輕人,打小就沒嘗過這種苦。

幾次下來,累得腰酸背痛,心中滿是怨氣。

演出當天,腳踩黃土地,面朝幾千張樸實無華的農民臉。

跟著音樂翩翩起舞,這才悟透了真諦——

“大地真的很沉很重,跳舞的時候是需要那一份力量的。”

?96歲的大爺,冒大雨趕來。

花上200塊錢,也要見見這近百年來,從未瞧過的盛景。

舞罷,動情的大娘,眼里噙著淚水,緊緊拉住林懷民的手,說:

“林老師,你那個舞從頭到尾我都沒有看懂,可是我從頭到尾感動得不得了,你看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p>

林懷民總說,舞蹈不是一個認知的行為。一萬個觀眾,就會有一萬種解釋。

而這融入了自然精髓的舞蹈,卻又分明顯得質樸、純粹,有一種和諧之美。

在臺灣,林懷民這個名字,是神一般的存在。

留美期間,一邊攻讀學位,一邊研習現代舞。

26歲創辦“亞洲第一當代舞團”,云門舞集。

以黃帝時代,祭天的大舞命名。

成立之初便揚言,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出發,編排中國人自己的舞蹈。

林懷民編舞《水月》劇照(鄧慧恩 攝)

被授予“亞洲藝術家終身成就獎”、“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等榮譽稱號。

帶領舞團,去巴黎、倫敦、紐約、北京、上海、香港等幾十個大城演出。可他最初的夢想是“走到臺灣鄉下,把來看舞的老人、小孩、村民等群眾的笑容留住”。

?2001年,林懷民將書法與舞蹈融合,創作了氣勢恢宏的《行草》。

舞者們穿著黑色服裝,在白色的舞臺上起定、飛躍。

用抑揚頓挫的律動和收放自如的動作,將書法家揮毫潑墨的運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寫毛筆字時,一個簡單的‘一’字,就有那么多回轉,寫字時筆斷意連,這跟舞蹈是完全相通的?!?/p>

這,就是云門獨有的語言。

只是,縱使內心極度渴望奔馳、飛躍。

每一位加入云門的“天選之子”,在云門學會的第一課,便是如何安靜下來。

在這里,站樁、打坐是必修課。

一動一靜,一張一弛。

掌握了中華文武之道,渲染的舞蹈,便多了那份西方舞蹈中,不曾見過的神韻。

出門旅行時,團員們會隨身帶上毛筆。

排練前練上幾聯,心靜下來了,感官打通了,舞,也就愈發有味了?!鞍焉眢w當成毛筆學書法,不一定要寫得多好,卻可以把它當作想象的跳板。”

在云門跳舞,儼然一場中華文化的修行。

2008年,一場大火,將偌大的云門排練場,變成灰燼。

悲傷、遺憾,在所難免。

但好在,為普通人而舞的云門舞集,早就建立了強大的群眾基礎。

聽聞大火侵襲,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

鐵皮屋徹底拆掉之前,林懷民帶領大家和大鐵皮告別。(劉振祥 攝)?企業家給贊助二三百萬元資金,小學生寄來一百塊糖果錢……

整個臺灣上下,用5000多筆捐款,重建了云門劇場。

“這是很大的助力和壓力,我們現在有五千名股東,我不能負這些人?!?/p>

為了這句誓言,林懷民一守,就是46年。

2019年末,72歲的林懷民正式退休。

當舞臺上的聚光燈打到他臉上,這個為舞團忙碌了大半輩子的“人民藝術家”,

望著舞者們跳舞的樣子,動情地落淚了:

“我希望有一天自己退休之后,這個火種要繼續燃燒?!?

放棄百萬年薪去鄉下:手作的設計,才有溫度!如果說,林懷民的編舞美學,在于扎根土地,與人民產生連結。

那么,服裝設計師馬可對美的定義,便是《莊子·天道》中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2006年,珠海一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園林里,一家“無用設計工作室”,悄然成立。

好好的創業品牌,為何要用“貶義詞”命名?

“無用”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一切,盡要從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設計師說起。

1996年那會,人均月收入不到1k。

有一位老板看中了馬可的設計,提出給剛畢業三年的她,“年薪百萬,北京一套房,外加一輛林肯車”。

如此羨煞旁人的條件,馬可,卻當場拒絕。

“我把做設計當成理想,可所有企業都把我當成賺錢的工具。這個我絕對不能妥協。”

于是,四年后,這位有著“雄心壯志”的設計師,走進中國鄉村,親自記錄下——

農民們親手打磨的椅子,結實耐用,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

他們縫給孩子的衣服,從舒適和保暖出發,一針一線,都飽含愛和祝?!?/p>

就這么在他們家中,盤腿上炕,納鞋底、繡紋樣……

馬可忍不住感慨:“這些滿是生活氣的器物,比我們現在用的,要奢侈的多?!?

然而,卻有不止一位手藝人對此感到不解。

“你不覺得我們這個老手藝是沒用的東西嗎?我們靠它連基本生活都保證不了……”

“連我們子女都不愿意學,你為什么要浪費時間跑到山溝里來做這個?”

這些話,一字一句地扎進馬可的心里。

她想為這些,即將消失的手藝,做點什么。

然后用余生所有的時間去驗證,這些“無用”的東西,是否還會有別的價值。

她把這些民間手工藝人,邀請到工作室。

從紡紗到織布,都交由他們負責。

再通過設計,將民間的文化元素融入。

一件手作的衣服,要花2~3個月才能完成。

2006年6月,距離創辦無用工作室僅2個多月時間,巴黎時裝工會主席迪迪?!じ臧秃眨业剿?。

盛邀這位潛心山林,淡薄物欲的中國設計師,向世界展示「中國之美」。

馬可,卻猶豫了:雖然做了多年設計,但登上國際舞臺應該拿出什么作品?

后來,轉念一想:要做就做中國原創的,能表達中國精神文明和中國人靈魂的東西。

就這樣,半年后,馬可帶著「無用之土地」系列作品,首次亮相巴黎時裝周的舞臺。

著名導演賈樟柯,將她的傳奇故事,拍成紀錄片《無用》,一舉奪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大家從沒見過這樣的設計,這就像(在時尚界)投下了一枚炸彈?!?/p>

?可就是這樣一位享譽國際的服裝大師,卻將自己比喻成“筑沙灘城堡的小孩”——

盡管沙灘城堡的結局,一定是被海浪覆蓋,但對于孩子們來講,僅是沉浸在筑沙灘城堡的過程中,就已經足夠快樂。

這,便是創作的最高境界。

為此,她經常捫心自問:我做設計,是否還有除了“沙灘城堡”以外的東西?

那東西,是雜質。哪怕只有一點,也會讓設計,失了純粹。

片中有一幕,是穿著粗麻衣服的馬可,對著鏡頭講述身上這條褲子的制作由來。

從種植到收割,從漚麻到剝麻,再將這一根根的麻線搓出來,紡成布。

她腦海中閃過的,是一幅幅清晰的畫面。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生命的物,另一類是沒有生命的物?!?/p>

物的生命,是創作者賦予的。

當手工制作為它注入了足夠的專注和情感,這扎根于中國土地上的原創,也就有了溫度。

中國美,遠不止于此?不管是林懷民,還是馬可,他們都深深地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

也因此,他們創作的“中國美”是豐盈的,飽含深情的。

而在《中國美》中,還有不止一位這樣的藝術家。

他們以中國美學為內核,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幅,當代觀下的中國傳統之美。

臺灣攝影師李屏賓,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帶有東方文化的人”。

從小受中國文學的影響和中國美學的熏陶,這位七次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攝影獎的大師,

對“中國美”的定義,是鏡頭里的“暗”。

?1984年,《策馬入林》開拍。

預算有限,如何在攝影棚中造一個具有東方韻味的“寺廟”?

不顧眾人反對,李屏賓大膽嘗試起了自己偏愛的“暗調”。

將照射攝影棚的燈光,從100萬瓦,降低到10萬瓦。

方案一出,就被帖上了“外行”的標簽。

不曾想,成片后,日本導演木下惠介竟親自跑到臺灣,詢問場地所在。

“中國文化,講究天地人。只有用最原始的自然光線,才能呈現出真實?!?/p>

《策馬入林》開啟了李屏賓對中國色彩、中國影像的探索之路。

自此,他的鏡頭開始追求“黑中有黑,黑中有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中國畫境界。

它是《刺客聶隱娘》中濃郁的大唐氛圍,是《太陽照常升起》中可遇不可求的沙漠奇景;是《長江圖》里仙境般的神秘色彩,亦是《海上花》中的暗流洶涌……搖弋的鏡頭,留白的畫面,都將情意和故事融于其中。

李屏賓說:真正的中國美往往不為眼睛所見,卻隱現于驀然回首間。

那,便是中國文化的厚重感。

?不止影像,美籍華人作家白先勇,亦在昆曲的舞臺上,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1987年的,上海昆劇院上演了全本《長生殿》。

謝幕時,掌聲雷動。觀眾席上的白先勇,感動得熱淚盈眶,久久不能平靜。

“我看到這了不起的藝術,經歷十多年動蕩之后的浴火重生?!?/p>

“中國文化,還有希望?!?

動心起念,白先勇當下決定:要將這絕美的中華藝術,傳承下去。

集合了兩岸三地,一流的創意設計家,共同打造青春版《牡丹亭》。

借由昆曲這種形式,將中國人的情與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先后在臺灣、香港、北京等地上演,場場爆滿。

從此,傳統文化推廣這件事,白先勇一做,便是十幾年。

另一部影響了白先勇一生的巨作,是曹雪芹的《紅樓夢》。

出生于抗日的動蕩年代,39年沒有回大陸。

《紅樓夢》里的人世滄桑與起起落落,白先勇都親身經歷過。

他把這部巨制,列為自己「一生的書」。

在之后40多年的(美國)教學生涯中,帶向世界。

?鏡頭面前,談起自己與傳統文化的牽絆,白先勇笑著說道——

中國文化的DNA真強,不管我走多遠,離開的時間有多長,最后還是會被它影響,回歸到它。?此言不假。

曾經,西學東漸,文化的衰微讓每個人心里都有一股隱痛。

但文化的記憶卻是永遠不會消散的。

當我們離遠一些,再回頭去看,就會明白中國文化是什么,而又是什么塑造了我們。

這,大概也是《中國美》這部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圖源:紀錄片《中國美》、網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精選文章:

「另見」卡塔爾丨你只知道2022世界杯嗎?

李楠「另見」丨現世安好,我為什么不笑?(下)

淺析巴西的大平層設計中材料的運用

一個荷蘭人,3年拍出超贊紀錄片,展示真正的中國美

奈雪悄悄“改名”,你發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