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令人心動的offer橫空出世,讓職場觀察類真人秀成為了熱點題材,而第四季節目的目光投向了建筑設計行業,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引起了業內外的熱議。
在實習生們的職場首秀中,直向建筑則提出了“山、海和城”任務讓四位實習生選擇其中一個場景,進行二十年后的“適老化”建筑設計。
“適老化”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其背后所反映的人口老齡化社會現實問題其實在當下已十分迫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適老化設計是養老機構、住宅乃至城市公共空間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養老建筑亟待發展建設與完善。
人口老齡化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它反映了人類健康狀況的改善和預期壽命的提高。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住房、交通和社會需求也的確發生了變化。
如果老年人想保持生活質量,城市就必須做出調整。這對世界各大城市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們需要做出改變,以確保老年人繼續在社區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不被孤立。
基于適老化的理念,設計出同時滿足老年人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養老建筑是建筑師應該肩負起的社會職責與職業責任。
同時居住地產適老化設計對緩解城市快速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壓力、實現積極老齡化的目的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本文通過介紹山、海、城相關的優秀養老建筑案例,來思考更適合老年人生活居住的高品質養老空間。
01山
色彩明動——Orbec養老院法國西北部的奧爾貝克村諾曼底波卡基核心區
這家養老院蓋在奧爾貝克村附近的諾曼底林區中央。養老院依山而建,即便是在山谷里也一眼就能看見。
依山而建的養老院擴大了生活區和散步區,優化了對于景觀的利用。為了讓養老院顯得不那么突兀,減少視覺上的沖擊,建筑師將其拆分為幾部分建造。
建筑師在項目中使用了綠色的元素,使養老院和周圍風景融為一體的同時也體現出了周邊環境的鄉土自然氣息。懸挑下方的外表皮和底部的白墻營造出了輕盈的感覺。
每個生活單元都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所有的生活單元都與朝南的山邊街道相銜接。這樣的布局使得建筑兩邊都能看見風景,光線在交通流線中穿梭,豐富了景觀。
室內空間顏色鮮艷,紅白主色,不同于常規的養老院環境,樓梯間也運用了鮮明的紅色。
使用紅色分隔空間的同時還增添了空間的活力,視覺上動感滿滿,讓人耳目一新。建筑師避免了使用傳統醫療環境用色以創造更溫馨的環境。
養老院內部以寬敞的空間為特點,隨處可見寬敞的走廊、空曠的功能區域。走道上通暢無阻,沒有任何障礙物。
此外,設計師在墻的下方增加了云臺,一來方便老人走累了的時候隨時可以坐下來消息,二來可以讓三兩好友倚窗而坐,聊天玩樂。
所有生活單元均是坐北向南,背依山丘,前通街道。寬敞的落地窗最大限度地讓自然光與街燈照射進來。
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養老院里從不缺乏光明,既賦予了通透性、又保證了老人通過時的安全。
同時,老人可以從窗戶看到偶有車流與行人的街道,又能看到綠意盎然的山丘小景,還能透過窗戶看到建筑的另一側,與朋友相視一笑,豐富了風景的多樣性。
韻味十足——風之雅養老院日本 廣島莊原市
這家養老院占地面積達4603平方米,是一家專為老人打造的保健養生居所。養老院依山傍水,四面環山,環境十分優美,無疑給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點綠意。
除了管理中心外,養老院均為一層建筑,既融入了當地的住宅群建筑,又不會對環境與風景造成突兀的隔斷,同時還省去了老人上落樓層的麻煩。
建筑上部特意安裝了透明玻璃,室內可以接收更多的陽光照射。
為了給老人營造一種家的溫馨,養老院整體建筑均由木材打造。不管室內室外,建筑設計都十分簡樸,卻也不乏風雅的氣質。
墻體與地板的顏色都是楓木色,在燈光的照射下,襯托出一種溫暖的感覺。
這家養老院一共設置了5個養老居住區:2個日托區和1個管理中心。為了方便助老員到達各個區域,設計師在養老院的中心區增設了一個管理中心,從而節省服務時間。
居住區的建筑由“居住單元”組成,每個居住單元則包含3個組合單元,總共可容納10位老人居住。而每個組合單元則包含1個公共客廳以及3-4個圍著客廳的房間。
為了方便老人的夜間照護,每兩個居住單元由一個服務臺連接,服務臺區域還配置了一個廚房和一間浴室。另外,每個房間都分成兩個區域,一個是9平方米的臥室,另外一個是6平方米的多功能區。
通過隔板的開合,房間可以在封閉開放之間靈活切換,這樣既保障了老人的隱私空間,同時創造了空間寬敞的開放空間,保證了老人與外部環境的溝通與社交活動,增加了老人的生活多樣性。
更方便的是,當所有隔板都打開的時候,整個居住單元就變成了一個多床位的照護區,助老員可以輕松觀察到每個床位的狀況,方便照顧老人。
02海
姑息療法——丹麥杜祖斯島老年護理中心丹麥?杜祖斯島
杜祖斯島擁有一座應用"姑息療法"的老年護理中心。
中心坐落在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俯瞰奧胡斯灣。在設計中,建筑師盡可能地為病人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使其在人生的最后時光獲得至高的尊重,能夠帶著尊嚴離開人世。
杜祖斯島老年養護中心是一座融于景觀中的建筑。無論你走到哪里——接待區、花園、中庭、休息室、冥想室、病房,美麗的風景無處不在。
設計師力圖建造一座極具人性化的建筑,不僅是一個醫療機構,而且還應是一個家,為老人及其親屬,以及工作人員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創造一個空間。
建筑呈半圓形布局,以確保所有的病房都有開闊的視野,能夠讓病人遠眺海灣。病房位于建筑較為私密的區域,遠離公共區域。每個病房都設有陽臺,可俯瞰周圍的風景。
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銅、橡木、玻璃等,與周圍景觀形成完美、自然的互動,并在房間中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感覺。
建筑師特別注重感官方面的設計,如視覺、嗅覺、觸覺、聽覺,此外還注重加強可達性,為病人甚至長期臥床病人提供方便。
這里還建有冬景花園,種滿了異國植物,如橄欖樹、葡萄藤、月桂樹和日本竹,使人們能夠常年享受戶外生活帶來的樂趣,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賞。
03
城市
積極融入社區——退休之家
法國
養老院項目與Simone Veil醫院開發項目都是為了加強城市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個養老院項目不是封閉的項目,居住者可以與他原本的環境、親屬、家庭、朋友等保持聯系。
養老院擁有絕佳的位置,坐落于Montmorency城市中心。建筑利用其優越的區位,為每一個房間都創造了良好的朝向,向南開敞,坐享巴黎盆地的優美風景的絕佳視野。
建筑的一側擁有坐享巴黎盆地優美風景的絕佳視野。
建筑的空間圍繞一個中心服務核來布置,建筑中的天井不僅為核心空間提供了充足的采光,同時還使整個空間更加舒適宜人。建筑注重室內空間的設計,創造出光線充足,舒適的生活空間。
并且希望通過創造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之間的聯系來達到創造一個對城市以及更廣闊的大自然開放的場所的目的。
為老北京而設計——和園持續照料養老社區超體中心
北京
這是一個將四合院建筑群改造成養老社區公區,為老北京而設計的項目。因為老人們通常對近期事物很快忘記,但年輕時的經歷卻記得很清楚,所以年輕時居住的空間感受也在生理衰老的過程中相對清晰。此空間會令他們在這里生活倍感親切。
怎樣的養老社區形態適合老北京?應該和他們年輕時居住環境有關,而不是完全照搬。通常隨著人的變老,近期事物會很快忘記,但年輕時的經歷卻相對清晰,包括曾經居住的環境。另一方面,即使生活在活力型養老社區,一些老人也很少離開自己房間。根據研究,幸福感更多源自積極融入社區。
四合院是本地老人們年輕時典型的居住空間,本案將多個的四合院組團改造成一個連貫的封閉建筑。連廊和敞開的院子都被幕墻封閉從而加大了活動空間,陽光更多地被引入到室內,從室內又能看到更多老房子的樣子。
過去胡同里戶外下棋和挑水果的場景在室內被營造出來;音樂課室也搬出在院子中間;
還有兩層樓高的圖書館建在過去的胡同口的前廣場……這些既室內又室外的空間吸引著長者們來參加各種公共活動,同時也在養老“去機構化”進程中向前邁進了一步。
04小結
理解「老」、善待「老」、接納「老」,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必修課。養老建筑不斷完善發展,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并滿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時,也在為我們每個人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空間。
參考資料:
養老建筑|Retirement – 谷德設計網 (gooood.cn)
國內外精選養老院設計合集(部分含標準層平面圖) – 知乎 (zhihu.com)
Architecture Projects | ArchDaily Spa
老齡化研究報告2022_騰訊新聞 (qq.com)
設計物語丨適老化設計–讓建筑隨著年齡增長而進步 – 知乎 (zhihu.com)
編 輯:高藝娟?責 編:柯思思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