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藝術家黃永玉畫的一只藍兔子引發爭議。

中國郵政發布了官方的兔年郵票票面,兩張郵票都是由99歲高齡的黃永玉先生創作,他本人也是生肖郵票的提議發起者,也是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枚生肖郵票“猴票”的設計者。

(圖源:中國郵政官網)

成為話題中心的就是這張藍色的兔子。

(圖源:中國郵政官網)

官方的解釋是:藍色的睿智卯兔“右手執筆、左手持信”,象征“向人們傳遞著新春的美好祝福”。

然而眾多網友們覺得這只紅眼睛的兔子實在是不符合大眾審美,也不符合春節喜慶的氣氛,很多網友評論,此兔“青面獠牙,頭頂黑光,左手持生死簿,右手執勾魂筆,宛若無常出世。”

黃永玉本人對此也做出了回應,他表示網友們真的是想多了,“畫個兔子郵票,對我來說是開心的事,這只兔子呢,大家都會畫,也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會畫。畫出來大家高興,祝賀明年的新年而已,謝謝大家!”

(圖源:央視網)

黃永玉先生潑辣剽悍,灑脫不羈,他的藝術作品精彩,人生更精彩。

黃永玉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畫家,國畫、油畫、版畫、木刻、雕塑,以及插畫、漫畫,都不在話下。

他還是位文章大家,能和文學名家們比肩。

在設計方面,他也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與才華,先后參與過書籍設計、郵票設計、酒瓶包裝、玩偶設計、陶藝、玻璃造型設計等。

其實黃永玉還有一個隱藏的身份,就是建筑師,他在建筑設計、家居營造、城市雕塑、橋梁設計、元林設計等領域,也都有不凡的成就。

01

造一座“橋”,把美術館延伸到老百姓家門口

2013年,黃永玉想要為湘西自治州的首府吉首捐建一座美術館,便找來了建筑師張永和。

張永和是中國當代知名的建筑師,是有建筑界奧斯卡之稱的“普利茲克獎”的第一位中國評委。

張永和結合黃永玉的人生故事和自身的經歷,設計出了一座跨越萬溶江的“畫橋”,把美術館蓋到了古城居民的家門口,這便是“橋+美術館”的神奇組合——吉首美術館。

(圖源:Archdaily,攝影:田方方)

2019年4月,這座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的美術館落成了。

美術館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是混凝土拱橋,里面是小展廳;中層是兩橋合圍的大展廳;下層則是一座鋼橋,人們可以通行,甚至可以在這里乘涼、擺攤、釣魚。“橋美術館”與人們的生活完美融合。

美術館的進出口則設計在古城街道中,周邊是民居、客棧、餐館,建筑外墻采用湘西地方的水刷石,下部由石塊壘砌,青磚黛瓦,繪出人間煙火色。

美術館入口(圖源:Archdaily,攝影:田方方)

這座建筑看上去既老又不老,既新又不新,與周邊的建筑融合在一起,有人看到這座美術館,覺得它是座一直在的老房子,這是黃永玉與張永和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圖源:Archdaily,攝影:田方方)

展廳的內部設計細節也同樣十分出彩,大廳四面沒有墻體,都采用的是玻璃幕墻,既保證了室內采光,也讓展覽空間更加具有現代感,室內的前衛風格與室外的風景相結合,讓參觀者有了穿梭在傳統與現代間的別樣體驗。

美術館大展廳內部(圖源:Archdaily,攝影:田方方)

該橋建成后,先后獲得“2018·全球華人金創獎”,“2019年全球最受矚目的十座博物館建筑”,“2020年美國建筑師協會建筑類大獎”等獎項,并入選中國30座最美美術館,現已成為吉首市新的文化地標和網紅打卡地。

美術館像是一座藝術的橋梁,它不僅連接起古城的千家萬戶,也連通古今,連通世界。

(圖源:Archdaily,攝影:田方方)

02

從保護古建筑到營造公共空間,黃永玉繪制的建筑畫卷

黃永玉在書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鳳凰古城:我那個城,在湘西靠貴州省的山洼里,城一半在起伏的小山坡上,有一些峽谷,一些古老的森林和草地,用一道精致的石頭城墻,上上下下地繡起一個圈來圈往……”

他對于家鄉和家鄉的建筑,有著深切的愛。

鳳凰古城(圖源:pixabay)

20世紀80年代,鳳凰人在改革開放之后有錢了,相繼蓋起了很多墻上貼著白瓷磚的“洋房”,在鳳凰的自然山色中,顯得特別刺眼。

黃永玉找到了當時的政府領導,希望他們能引導居民保護古城風貌,一定要保存沿河一帶房子的格局,黃永玉還在當地的電視臺連講了7天保護古建筑風格的意義。

后來他覺得即便這樣人家也不一定聽他的,于是便想用事實證明,建造了奪翠樓。

黃永玉花了幾十萬元,專門請家鄉的工匠,用的是家鄉的材料,房屋樣式也是依照家鄉古建筑的樣子,石板的地面、桌椅、火爐塘等,都是依照鳳凰的地方風格。

建成后的奪翠樓,長腳臨水,飛檐峭山,和周邊的吊腳樓渾然一體,美如水墨畫。

奪翠樓(圖源:張家界酒店網)

20世紀末,黃永玉為母校鳳凰文昌閣小學捐資200多萬元,修建了一座別具一格的禮堂。

文昌閣小學(《朗讀者》節目截圖)

黃永玉還將自己一輩子的收藏,捐獻給吉首大學,建立了“黃永玉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由建筑師張永和設計,教學樓與博物館形成的整體以楔狀的剖面形態插入基地,使建筑整體像是一座山體,建筑師將傳統民居村鎮聚落的肌理帶入建筑,在視覺上建立起新建筑與當地建筑文化傳統的呼應,這棟建筑既是“山”,又是“村”。

吉首大學教學樓與黃永玉藝術博物館(圖源:非常建筑)

黃永玉也涉足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其設計并捐建的湘西八橋。

2010年春節期間,從家鄉來看望黃永玉的親朋們聊起新建的鳳凰縣高級中學,說到孩子們過沱江非常不方便,老先生便萌發了在家鄉沱江上修橋的念頭。于是便有了鳳凰沱江上的風橋、雪橋、雨橋、霧橋,吉首峒河上的花橋、愛橋、醉橋、肥橋。

風橋、雪橋、雨橋、霧橋,從整體設計風格上看,仿擬了西南少數民族的風雨橋,纖長秀美、古樸典雅,建筑造型隨著風、雪、雨、霧不同的氣候變化,演繹出不同的風采和意境。

(圖源:公眾號“新吉首”)

花橋、愛橋、醉橋、肥橋造型各異,橋上的“采花女”“青春之吻”“醉”“母與子”四組主題雕塑也是由黃永玉親自設計的,各具特色,表達出他對人生的信念與愛。

“愛橋”上的雕塑(圖源:公眾號“新吉首”)

黃永玉的公共空間設計還涉及園林設計,鳳凰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打造神鳳文化景區時,黃永玉參與了指導規劃、整體設計、投資建造,獨創亭、臺、殿、閣、廊、柱、橋、樓等蘊藉鳳凰文化元素之古建筑及主題場景,與宋代郭煦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的空間美學相契合。

神鳳文化景區概述圖(圖源:百度百科)

03

“狡兔五窟”的地主黃永玉

黃永玉熱愛建筑,喜歡買房子、造房子。迄今為止,他記錄在案的居所有五處:鳳凰老家有兩處,即奪翠樓和玉氏山房;北京一處,即萬荷堂;香港一處,即山之半居;意大利還有一處,叫作“無數山樓”,這些住宅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規模都很講究。

黃永玉在《家是一件藝術品 》中寫道:“家,在我眼里,不單是生活、憩居的地方,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他還畫了一幅漫畫,題為“狡兔五窟”,可見其樂在其中,他所設計和建造的豪宅也都成為文人墨客、建筑愛好者們欣然向往的地方。

(圖源:央視網)

萬荷堂是黃永玉最有名的一處居所,1995年開建,在京郊通州,占地十畝,庭院內草木葳蕤,建筑古色古香,院內有一個四畝的荷塘,種了上萬株來自頤和園、洞庭湖等地的荷花。

黃永玉最早記憶中的荷花的影子,是他四五歲的時候住在外婆家,附近有一口荷塘,他常常把木盆當船,小手當槳,劃向荷塘的深處。

黃永玉親自設計的建筑的格局以及屋內的桌椅、壁爐、吊燈等,都在訴說著主人非同一般的藝術品位。

萬荷堂(《朗讀者》節目截圖)

萬荷堂的門口佇立著一座小亭子,黃永玉將這個亭子取名為“侃亭”,希望路人、村民能到此歇息、閑聊。

萬荷堂的庭院里栽滿樹木,屋宇高大,回廊寬敞,院落里種著數十株清嘉慶和乾隆年間的梅樹。

萬荷堂的中心是大殿,也是黃永玉的畫室,有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是一個仿古江南園林式的建筑群,院中間就是大荷塘。

黃永玉在建筑設計上頗有見解,萬荷堂門樓、角樓的梁柱大多使用原木,少有斧鑿之功,樸實卻又渾然天成,當時造房子的老師傅本想把梁柱做成光溜溜的樣子,黃永玉卻堅持保持木頭的原樣,房子建好后,老師傅也不得不佩服,“你真行,我原認為是不行的,這么一蓋還真漂亮。”

萬荷堂(《朗讀者》節目截圖)

佇立在萬荷堂的大院中,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和諧、靜美、意趣盎然的藝術境界,感受到黃永玉的畫作風格——以淋漓之墨色為基調,以凝重灑脫之線條為骨骼,以奇特之構思為基礎,這也是黃永玉一生的藝術精髓。

結語

作為“隱藏建筑師”的黃永玉,在空間營造上,通過對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敏銳捕捉,升華了自己的藝術境界,亦讓人們感受到一位樂善好施、古道熱腸的藝術家對家鄉的赤子之情和至善之舉。

關于黃永玉這次的生肖郵票設計和他的建筑理念,你有什么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

參考資料

《畫壇奇才——黃永玉傳》(作者:郭梅、張宇,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96歲中國鬼才,捐錢為湖南老家造房,3600㎡免費給全鎮人用》(公眾號:一條)

《吉首美術館:一座橫跨江面, 兼做步行橋的美術館 / 非常建筑》(Archdaily)

《大俗大雅 至善至美——黃永玉設計藝術淺析》(作者:林廣平、左漢中)

作者:孫琬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

LOGO釋義還得看百事可樂,沒人比他更能扯!

豆瓣評分9.5,《中國奇譚》畫風太炸了!

深度|「元宇宙」持續升溫,2023將有哪些新發展?

這家日本工作室,在玩一種很新的東西——設計的物件都沒有邊界感!

最美還是最丑:走向極端化的建筑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