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財團發起的“THE TOKYO TOILET”?設計在持續進行中,這項用以改善東京公廁衛生、安全及無障礙設計的計劃,邀請了包括安藤忠雄和隈研吾在內的16 位不同領域的知名建筑師和創意工作者來進行創作設計。在澀谷設計全新的公共廁所,最近也變成了不少建筑迷的拜訪欣賞之地!
目前為止,“THE TOKYO TOILET” 項目計劃中的 17 個公廁項目中,已經有?14 個完工并投入使用。項目的開發者所提出的口號是“讓澀谷的差異變為優勢”——在改善街道景觀的同時,用這個小小的場域,來保護街區的獨特性。
?The Tokyo Toilet 項目地圖
馬克·紐森(Marc Newson)的項目是該計劃最新實現的第十四個項目。隈研吾、安藤忠雄、坂茂等人的項目均已完成。其余項目正在陸續建設中。
以下是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14間公廁:
01.馬克·紐森里參道公廁
最新完成的作品Urasando Public Toilet(里參道公廁)出自澳洲工業設計師Marc Newson(馬克·紐森)之手,其地點位于澀谷川流不息的高架橋下,他以神社、茶屋屋頂的型態搭配簡練混凝土墻面,希望透過呼應日本傳統建筑的親切外型,使人們在步調緊湊的都會區角落,下意識地感到安心并放慢腳步。
THE TOKYO TOILET 散布東京澀谷17 個地點,其中就屬「里參道公廁」最為隱密,位于首都高速公路下,一旁為腳踏車及機車停駐空間,對于狹小又不明顯的基地位置,馬克·紐森認為最重要的即是讓這間公廁散發安心感。
最有趣的是,屋頂雖然汲取于傳統,但結構上馬克·紐森特別選擇日本當代建筑常用的清水混凝土為主體,平整的混凝土階梯搭配上古早韻味的砌石,建筑中也經常可見現代與傳統元素對話。
猶如淡藍綠色的太空船!明亮、干凈的室內廁間
走進內部則與立面傳統意象截然不同,男廁、女廁、多功能廁所等三個空間中,以青瓷色(這也是馬克·紐森最喜歡顏色之一)單色呈現簡潔、衛生干凈之感,圓角收邊線條、鑲嵌燈光于天花板與墻面縫隙之間,帶有馬克·紐森流線型又具有未來感的設計語匯,仿若走進一座太空艙,也為空間帶來柔和而自在的氛圍。
雖然這座TOKYO TOILET 位置并不顯眼,但馬克·紐森說:我希望這座在澀谷的廁所,能成為奇妙且非常有用的所在,就像許多隱藏在這座城市中的寶石一樣。
02.後智仁廣尾東公園廁所
設計師後智仁是優衣庫可持續發展部的創意總監,近年來開始將自己的創意擴展到建筑、零售展示和藝術領域。
對這間公共廁所,後智仁希望體現的核心觀念是:“我們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都如此與眾不同。我希望打造安全、安心、清潔且對所有人友好的廁所。”
這座會發光的衛生間,像是一件融入日常生活的藝術作品。外表的燈板會用 79 億種方式發光,和世界上的人口是同樣的數字。每個路過這里的人,都會見到迥然不同的發光模式,像是白天透過樹木的光線,或是夜晚游蕩的螢火蟲。
03.佐藤卡斯/Disruption Lab Team七號大街公園廁所
七號大街公園廁所可以用聲音操控衛生間內的各種操作,其目的是打造“無接觸式”衛生間。所以設計者們給它取名為“Hi Toilet”。
兩位設計師經過三年的研究和規劃,設計出了 “Hi Toilet” ,這是一款使用語音命令執行衛生間內所有動作的馬桶。這是他早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之前就一直在研究的想法,希望能盡量避免手部的接觸從而導致病毒傳播。
04.伊東豐雄代代木八幡宮
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伊東豐雄在街區內創造了三個蘑菇狀的公共廁所,作為他對東京廁所項目的貢獻。伊東的這個獨特的廁所是為了取代以前位于東京澀谷區通往代代木八幡宮的臺階底部的一個廁所。
這位日本建筑師將他的設施分成三個圓柱形塊,頂部是懸空的圓頂,以創造一種讓人想起“生長在附近神社周圍森林中的蘑菇”的形式。這位日本建筑師的目的是設計一個平靜、溫馨的設施,以鼓勵人們使用公共廁所。伊藤相信廁所將成為所有用戶的安全空間。
05.佐藤可士和惠比壽站西口
作為惠比壽車站前派出所旁邊的廁所,設計師為了清晰地讓大家看到車站的標識,它可能不能太過于搶眼。白色純潔的廁所,給人一種干凈、清爽之感。
該設施應易于進入,易于使用,并具有干凈的外觀,以激發路人的感覺,感覺更明亮,更清新。這個純白色的公廁是通過解決廁所設施中通常認為理所當然的每一個考慮點而設計的。
06.隈研吾
NABESHIMA SHOTO PARK
我們在松濤公園郁郁蔥蔥的綠色植物中設計了一個廁所村。五間小屋,每間都覆蓋著以隨機角度安裝的有耳雪松板百葉窗,通過在樹林中消失在森林中的步道相連。
組成村莊的每個廁所都設計有其獨特的布局、設施和內部空間,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家庭、穿衣和美容、輪椅等)。通過將每個部分劃分為獨立的建筑,我們創造了一個開放、通風、易通行的“公廁村”,一個適合后流行病時代的設計。即使在我們的廁所設計中,我們也正在進入多元化時代和回歸森林的時代。
NIGO
神宮前
這個設計的概念是從過去學習。首先,我想到了它的可訪問性和易用性。與日新月異、高樓林立的東京相比,我設想了一個廁所,感覺就像一個古老的家,靜靜地矗立在原宿的一個角落里。根據他們的年齡和世代,廁所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懷舊,而另一些人可能會感到陌生。
安藤忠雄
神宮通公園
安藤試圖讓這個小建筑超越公共廁所的界限,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一個“地方”,提供巨大的公共價值。對這種結構的概念使用這種清晰而簡單的推理,我選擇使用帶有跨屋頂和 engawa 的圓形平面圖。
安藤解釋道:創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空間對他來說至關重要。游客可以在垂直百葉窗的圓柱形墻壁內移動,感受周圍環境的風和光的舒適感。穿過另一邊的自由向心循環將強調安全感。這個隱藏在神宮通公園綠地中的廁所將被稱為“Amayadori”。
坂倉竹之助
西原一町公園
西原1丁目以前的廁所不招人喜歡,很少使用。
設計師認為,創建一個設施不僅要滿足公共廁所的基本要求(例如有足夠的廁所以確保合理的等待時間),而且還要提供獨特的吸引力,以鼓勵更多人使用該設施,這一點很重要。
通過在場地有限的空間內建造一個明亮開放的設施,我們希望不僅提高洗手間的形象,而且提高整個公園的形象。
我們希望洗手間能像燈籠一樣照亮公園,為游客創造一個誘人的公共空間。
真希文彥
惠比壽東公園
項目所在地惠比壽東公園是一個受歡迎的鄰里公園,被用作兒童游樂場,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綠色植物。我們希望這個設施不僅作為公共廁所,而且作為一個公共空間,作為配備休息區的公園涼亭。
考慮到各種用戶,從兒童到上班路上的人,我們想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使用分散的布局,讓整個設施都有良好的視線。歡快的屋頂將不同部分融為一體,促進通風和自然采光,營造出明亮干凈的環境,同時賦予設施類似游樂場設備的獨特外觀。
田村奈穂
東三丁目
浴室是我們解決全人類普遍生理需求的地方,無論年齡、性別認同、國籍、宗教信仰或膚色如何。隨著我們進入一個意識增強的時代,像公共浴室這樣的公共空間如何發展才能有效地滿足我們無限多樣化的需求?
住在紐約,我有幸目睹 LGBTQ+ 社區與他們的性身份保持一致。當我為澀谷的一個小三角形地塊設計這個公共浴室時,我設想了一個擁抱 LGBTQ+ 社區并為他們提供生活真相的空間的社會。我意識到讓每個用戶獲得舒適體驗的原因歸結為安全性、隱私性和緊迫性。考慮到這一點,我創建了三個獨立的空間,重新定義了公共浴室建立個人空間的方式。
該設計的靈感來自日本傳統的裝飾包裝方法折形。作為送禮的象征,這個主題體現了對澀谷區的跨國游客的熱情好客的精神,也承載了我創造一個包圍所有用戶的安全空間的愿景。
這個設計代表了我對社會各界人士感到安全并能夠茁壯成長的希望。
片山正通
惠比壽公園
我們牢記一個與建筑概念和元素保持距離的設施:一個隨意地矗立在公園里的物體,就好像它是游樂場設備、長椅或樹木。
試圖想象過去原始河谷的外觀和氛圍,我們通過隨機組合15個混凝土墻,構建了一個同時是一個物體和一個廁所的“模糊空間”。墻壁之間的空間將用戶引導到為男性、女性和每個人設計的三個不同區域。該設計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關系,邀請用戶與設施互動,就好像他們在玩一件好奇的游樂場設備一樣。
坂茂
代代木深町迷你公園
在進入公共廁所時,我們擔心兩件事,尤其是位于公園的廁所。第一個是清潔度,第二個是里面是否有人。使用最新技術,外部玻璃在鎖定時變得不透明。這允許用戶檢查清潔度以及是否有人從外面使用廁所。到了晚上,該設施像一盞美麗的燈籠一樣照亮了公園。
設計者坂茂是 2014 年的普利茲克獎得主,他這樣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在進入公園里的公廁時,我們擔心的兩件事就是廁所的清潔度,以及里面是否有人。”全透明的外觀設計完美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到了晚上,這座建筑會像小燈籠一樣朦朧地照亮公園的小路。
坂茂
春之小川社區公園
建于春の小川社區和代代木公園的兩座公共廁所,只有玻璃幕墻的顏色不同:前者的藍綠色來自周邊的樹木,后者的粉紫色則是從附近的游樂場設施中得到的靈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青年建筑
精選文章:
2023普利茲克建筑獎揭曉,戴衛·艾倫·奇普菲爾德爵士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