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將于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開放,主題為“未來實驗室”,意在探討建筑設計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這個當代最緊迫的問題。
本屆國際建筑展覽由加納裔蘇格蘭建筑師Lesley Lokko策劃,重點關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建展覽和各項活動的設計、安裝和運營采用更可持續的模式,同時反思非殖民化和脫碳的主題。
雙年展開幕前宣布,出生在尼日利亞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筑師Demas Nwoko獲得第18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
未來實驗室
“未來實驗室”被構想為分為六個部分的展覽,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89位參展者。“所有項目的中心是一種工具的首要地位和能力:想象力,”策展人Lesley Lokko解釋道。“如果一個人先無法想象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那么就不可能建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第2023屆威尼斯雙年展以“變革推動者”為主題,力圖帶來新的思考方式和視角。策展人Lesley Lokko認為,一個建筑展覽不僅是一個時刻,更是一個過程——它需要考慮生產、資源和表達等實際問題,這些因素對展覽的成型起到關鍵作用,但往往被忽視。
除主會場外,本屆雙年展還在威尼斯市內舉辦多場配套活動,探討建筑與城市變遷等主題。
澳大利亞館 –?令人不安的皇后鎮
澳大利亞館推出的“動蕩的皇后鎮”展覽,由五位策展人聯合設計,旨在探討非殖民化與脫碳這兩個主題。展覽采用多感官裝置,以“皇后鎮”這個存在于英國前殖民地的地名為切入點,考察殖民主義與資源開采如何影響人與環境的關系。
展覽試圖通過澳大利亞這個殖民歷史悠久的國家為例,揭示全球范圍內的非殖民化斗爭,以及人與自然的錯綜復雜關系。策展團隊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巧妙穿梭,喚起人們對此問題的認知與思考。
本屆雙年展的“動蕩的皇后鎮”展覽,或成為理解建筑與城市變遷進程的一個縮影。城市空間的產生與演變,離不開政治、經濟與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僅從地名中的“皇后鎮”一詞,便可看出其蘊含的殖民歷史與統治階級。
奧地利館 –?PARTECIPAZIONE/BETEILIGUNG
奧地利原計劃在本屆雙年展上,讓館舍的一半空間向當地社區開放,以推動社區互動和反轉空間排斥的行為。然而,雙年展組委會與文物局反對此舉,質疑展覽在威尼斯未來發展中的作用。
于是,奧地利館的展覽轉為探討雙年展機構自身的問題:它不斷擴張的空間需求與活動舉辦,與威尼斯正在面臨的人口流失和經濟利用形成鮮明對比。展覽試圖提出一個問題:一個機構在其運作中不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情況下,是否有資格提出對此的關注?
本屆奧地利館展覽似乎在審視雙年展這個建筑界重要平臺的發展方向與影響。一方面,雙年展不斷擴大其影響力,要求更大空間與更多資源;另一方面,威尼斯這個舉辦城市正面臨空心化的困境。兩者之間的矛盾似乎值得重新審視雙年展的定位與使命。
巴西館 – 大地
巴西館展覽以“大地”為題,探討土地在歷史與認同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展覽聚焦巴西的政治中心巴西利亞,質疑圍繞其形成的神話,指出其在殖民時期驅逐了土著與Quilombola人口的事實。
展覽同時展出土著與非洲-巴西人對土地與領土知識的社會空間項目與實踐。
本屆巴西館展覽似乎試圖喚醒人們對土地與歷史記憶的認知。通過重新審視巴西利亞這個政治中心的形成過程,展覽揭示了其中泯滅的文化與人群。展覽強調土著與非洲裔巴西人對土地知識的傳承,彰顯這些文化對巴西歷史認同的貢獻。
丹麥館 – 沿海想象
在 Josephine Michau的策展下,丹麥館 《海岸想象》——探索由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面臨挑戰的未來海岸景觀的集體探索。館舍將展示來自藝術家,建筑師和研究人員的各種貢獻,提供對許多面臨的挑戰的見解。
景觀建筑工作室Sch?nherr將展示他們的創新方案“哥本哈根群島”,為哥本哈根都會區提供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館舍還將展示跨學科研究小組研究海水上升的研究成果,建筑師設計的解決方案和皇家丹麥建筑學院極端環境碩士項目的原型。游客將被邀請進入設計師Christian Friedl?nder 情況嚴峻的未來海岸風景的身臨其境的體驗,讓他們以1:1的比例體驗氣候變化。
愛沙尼亞館 –?家庭舞臺
愛沙尼亞建筑中心將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家庭舞臺”展覽。展覽采取“持續時間表演”的形式,在一個租賃公寓內進行。參加者將每月輪流入住公寓一個月,在此期間將生活空間轉變為家舞臺,在此上演日常生活與虛構表演。
策展人通過此舉探討生活場所作為家與商品的二元性。一方面,空間滿足居住者的日常需要,成為家的象征;另一方面,其作為商品受到旅游業與都市更新的影響,不斷變遷與交易。表演者試圖在這兩種屬性間探索與反思,關注在此過程中被忽視的話題,如照料、暴力與孤獨。
法國館 – 舞廳
法國館在Muoto建筑事務所的領導下,推出以“球戲院”為題的互動裝置展覽。展覽采用一個半球形的空心結構,以聲音、身體移動與姿勢展開互動,讓參觀者沉浸其中,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策展團隊試圖營造一個類似“聚光燈”的空間,在此可以傾聽、思考與探索身份認同。半球體造型營造出一種“微型世界”的氛圍,與參與者共享寧靜感。策展人希望參與者在此可以欣賞當下,在種種社會問題與環境焦慮的困擾中找到片刻寧靜。
愛爾蘭館 – 尋找 HY-BRASIL
愛爾蘭館展示了“尋找Hy-Brasil”,這是一個展示愛爾蘭偏遠島嶼多元文化,社區和經驗的展覽。該展覽由彼得·卡羅爾、彼得·科迪、伊麗莎白·哈茨、瑪麗·拉欣和約瑟夫·麥基五位建筑師組成的團隊策劃,使用繪畫、測量、電影、聲音、模型、地圖和故事等各種媒介,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在島嶼的社會結構、文化景觀和生態之間建立聯系。
展覽還強調了島上可持續的生計方法和文化與自然之間的微妙平衡,重點關注可再生能源、道德食品生產和生物多樣性。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