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ardini自19世紀起成為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和建筑雙年展的主要場館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場館從最初僅包含中央館逐漸擴建至現(xiàn)在包括29個外國國家的永久館,以及1991年建筑雙年展第5屆開幕的標志性斯特林(書)館。
這些建筑由一些最偉大的建筑師設計,如Gerrit Thomas Rietveld設計的荷蘭館,Alvar Aalto設計的芬蘭館和Carlo Scarpa設計的委內瑞拉館。其中一些建筑,如日本館,已成為今年雙年展的關注焦點。的確,策展人們聚焦于這些建筑的形式與歷史,以慶祝和擁抱它們所代表的意義。本期總結了十個值得探索的館設計,并聚焦那些使它們成真的異想天開者。
《BOOK SHIP》展館(1991)
它于1991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第5屆開幕,由Stirling和Wilford設計,是一個細長的金屬和玻璃一層建筑,功能上分為兩部分。游客需要走三級臺階來進入半圓形鋪砌的入口,四周種有樹木,進入建筑內是優(yōu)雅的光線以及擺放整齊的圖書。
從設計角度來看,如其名字所暗示的,“書船”館的建筑形式呼應了船只的輪廓,體現(xiàn)在其遠近30米拉長的身體和兩端的曲線。建筑師在水平體量上加裝了綠色鍍銅的,凸出的和傾斜的屋頂,在屋頂?shù)南旅娓采w紅木,在內部行走時營造出包裹和像客艙一樣的氣氛。最后一層是一個寬敞的天窗,引入充足的日光和在上方擴大空間感。
日本館(1955-56)
展館巧妙地將日本設計與國際風格相結合,形成一個大膽的白色矩形塊,盤旋在地面上,為街道上的中央開放空間騰出空間;在那里,四個突出的隔板有助于劃分該區(qū)域以進行多用途(展覽,聚會,會議,研討會等)。同時,主要體量形成一個256平方米的狹窄展覽室;到目前為止,這個房間已經接待了 200 多位藝術家和建筑師,例如草間彌生、高松次郎、齋藤義彥和伊東豐雄,他們在 2014 年翻新了展館;這一舉措有效地恢復了建筑的原始美學。
芬蘭館(1956年)
自1956年夏天建筑完工以來,展館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自北歐館于1962年完工至2005年,阿爾瓦阿爾托館被租給其他國家,如意大利,阿根廷,葡萄牙,以及最近的冰島。從2007年開始,在芬蘭文化部的支持下,阿爾瓦阿爾托館再次被用作芬蘭國家展覽的展覽空間。
北歐館(1958-1962)
在贏得1958年的比賽后,挪威建筑師Sverre Fehn受邀設計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郁郁蔥蔥的Giardini場地的北歐館。這個引人注目的大膽而簡單的混凝土場地于1962年完工,并向公眾和展覽商開放。由此產生的節(jié)奏和戲劇性建筑提供了一個寬敞的空間,三個歐洲國家多年來一直在合作:瑞典,芬蘭和挪威。
委內瑞拉館(1953-56)
今天作為戰(zhàn)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混凝土展館及其戶外展覽空間體現(xiàn)了Scarpa的獨特風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二樓的一排玻璃板,這些玻璃板水平延伸到屋頂上,形成一個天窗天花板。幾年前,在2010年代,雙年展制定了一項修復計劃,在關閉期后重新開放其第15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筑展的委內瑞拉館。
瑞士館(1952年)
最后,設計熱潮聚焦了瑞士館,這是布魯諾·賈科梅蒂(Bruno Giacometti)1952年的杰作。該建筑毗鄰委內瑞拉館,由一系列房間展開,由中央開放式庭院連接。
US PAVILION (1930)
帕拉第奧風格的美國館位于雙年展的城堡花園內,由著名建筑師威廉·亞當斯·德拉諾和切斯特·福爾摩斯·奧爾德里奇于 1930 年設計。
韓國館(1994-95)
1994年,建筑師Seok Chul Kim和Franco Mancuso承擔了在Giardini內設計韓國館的項目,并于1995年完成了這座工業(yè)風格的建筑,內襯著大量的玻璃墻。這種獨特的構圖創(chuàng)造了一種冥想的“玻璃盒”,帶來充足的日光和清新的溫暖。
展館的開放性成為其最大的資產,將內部與圍墻外的Giardini花園連接起來,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聚會場所。
荷蘭館(1921年)
荷蘭館由費迪南德·博伯格(Ferdinand Boberg)設計,于1921年在城堡花園內建造,有兩個生命周期。1953年,在建成三十二年后,該建筑被拆除,Gerrit Thomas Rietveld受委托創(chuàng)建一個全新的建筑 - 一個簡單而均勻的日光,盒形體量。自1995年以來,蒙德里安基金會每年組織一次展館,該基金會為威尼斯雙年展的每個荷蘭參賽作品任命一名新策展人。
巴西館(1964年)
巴西館是威尼斯建筑師Amerigo Marchesin的作品,他于1964年提出并建造了他的提案,將場地放置在遠離威尼斯館的方式。有趣的是,巴西館的原始設計是由建筑師恩里克·明德林、吉安卡洛·帕蘭蒂和沃爾米爾·阿馬拉爾于 1959 年設想的;三人最初提議將結構定位在賈爾迪尼河大橋上,但馬爾凱辛的設計很快就推翻了他們的設計。自 1964 年構思以來,野獸派建筑以其向內延伸的突出門廊屋頂吸引了游客,穿過建筑體量的中間并到達后部以創(chuàng)建走廊。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