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燈?MAD▲
近期,自帶流量的馬工馬巖松發布了新作品——藝術裝置《大地之燈》,旨在探討公共藝術在農村建設中的意義,讓裝置成為人與自然間溝通的橋梁。《大地之燈》提取當地曲線地形作為裝置外觀,并在其底部設置了觀景平臺,用作當地村民集聚、旅客游玩休憩的公共空間。
大地之燈?MAD▲
作品一經發出,不出意料,又引起了網友褒貶不一的評論,有些朋友覺得裝置本身有點破壞當地農村自然景觀:
網友評論▲
也有網友覺得馬工設計的出發點和概念很新穎,在農村建設中以不一樣的視角,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
網友評論▲
馬工的流量不言而喻,每次發新作都會產生不一樣的討論,而我們網友的思考也越來越多元化,更加綜合全面,但這次關于《大地之燈》的討論,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傳統的鄉村農業規劃中,在維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必要加入新的元素嗎?
今天,臺小妹將和你一起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大地之燈?MAD▲
加入新元素,是亮點,還是破壞?
想要探求這個問題,我們不急著爭論,可以先看看加入新元素的鄉村規劃項目,都有怎樣的概念和效果。
▲艾米未來農業文旅小鎮?加減智庫
艾米未來農業文旅小鎮?加減智庫
艾米未來農業文旅小鎮是基于前端技術支持展現出來的未來農業圖景,結合生態旅游、產業示范、科技模式推廣于一體的農業文旅示范區。
小鎮農場規劃總圖中幾何形狀的靈感來源于農業的新地景類型——自動灌溉、收割系統,無人機的工作路徑等使得傳統的自然農田肌理轉變成以直線、方形、圓形、扇面等規則幾何體構成的圖案。
總圖的設計跟隨農業生產方式改變而與時俱進,作為文旅小鎮,在景觀裝置的設計上也體現出農業的未來感。
設計入口、構筑物等節點時,他們擯棄了傳統小鎮用于彰顯農業特色的木材,而是采用了體現小鎮未來感的鏡面不銹鋼等金屬,在外形設計上同樣運用了與總圖一致的幾何圖案,與大片農田相結合,毫不違和,產生了獨特的視覺效果。
項目名稱:艾米未來農業文旅小鎮
設計單位:加減智庫設計事務所(PMT Partners)
主持建筑師:趙煒昊、胡彥、曾喆
設計團隊:黃嘉榮、林冕仕、陳利、周紫月、盧澤強,楊春花
項目攝影:曾喆、趙煒昊
大邑 · 稻鄉漁歌?藍調國際
如果說上面的項目過于未來感,難以把控尺度,那么接下來這個項目則更貼合當前農業規劃、潛移默化創新的模式,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大邑 · 稻鄉漁歌營造了一個兼具農業景觀互動和體驗雙重功能的川西林盤聚落民宿村,其最大特色便是將川西林盤傳統建筑形式與文旅農業小鎮完美融合,展現其地方傳統特色。
設計文旅小鎮時他們并沒有如農家樂般將經典元素簡單拼湊,而是設立了特定的IP主題——稻,并貫穿整個項目的主題,彰顯區位特色。
項目名稱:大邑 · 稻鄉漁歌
設計單位:藍調國際
建筑設計:柏濤建筑有限公司
雕塑單位:四川竹建世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景觀攝影:禾錦空間攝影
特色鄉村,是原汁原味還是用力過猛?
野生鄉村固然有自己獨特的韻味,但規劃和基礎設施跟不上整體發展,而綜合規劃過具有文化、旅游、康養等功能的小鎮更具發展潛力,也更符合時代潮流。
正如以上兩個案例,在兼顧基址原狀和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運用新型材質裝置與IP形象加強其整體性,同時整體規劃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這樣的設計既能為項目帶來流量和經濟效益,也能維持旺盛的生命力。
▲ASLA 中國山西大同古長城文化遺址走廊?北林規劃院&北林
但是,除了原生態農村以外,我們也進行過一些鄉村或古鎮的改造,只是到了后期大多古鎮都變得千篇一律,“特色”小鎮不再特色。
你以為自己去古鎮可以看到小橋流水、青瓦白墻,徜徉于細雨中的石板路流連忘返。
圖源網絡▲
去了實地才發現所謂的古鎮不過是由全國各地都有的小商品市場和酒吧拼湊而成,打著古鎮的名義做著千篇一律的規劃和設計,著實令人感到惋惜。
圖源網絡▲
免責聲明:
以上圖片及資料內容部分來源于網絡,由我方再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設計氣象臺(ID:DESIGNOB)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