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設計院加班越來越多,薪金越來越少的現象,是第二產業的終極宿命。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設計院干的是咨詢服務,是第三產業。。。這是大錯特錯。
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其最大的特征,是“即時結算”。
用資本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商品流通時間為零”。(商品流通時間,是指商品在流通領域停留的時間。即商品離開生產領域以后,進入消費領域之前所經歷的時間。)
好比你去打車,司機拉你走多遠,你就必須實時結算多遠的路費。
出租車司機提供的商品,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服務。
服務這種商品,在它被“生產”出來的一瞬間,就即時地被消費掉,轉化為貨幣。
(換句話說,服務是沒有“庫存”的,即時生產,即時消費,即時結算。)
因此,評判一個工種到底是不是服務業,只需看它是否滿足“即時結算”的特征就好了。
那么,設計師這個工種,滿足“即時結算”嗎?
我們不妨來看看,設計師通宵達旦肝出來的圖紙,要想最終轉化為貨幣,必須在流通領域經歷些什么步驟吧:
第一步,圖紙通過審批。(圖紙的無限修改)
第二步,施工單位根據圖紙還原實物。(友軍的無限埋雷,敵軍的無限扯皮,皇軍的無限要挾)
第三步,還原實物通過驗收。(簽字吧,這個鍋永遠都是你的了)
第四步,設計師對還原實物終身負責。(2萬一平的樓,設計院收20一平的設計費,設計師最終一平米分到2毛錢,并承擔終身責任,后期有任何問題繼續找你解決,當然,不付費)
第五步,確保滿足甲方資金流健康、所有的其他債務都能被還清、設計院從始至終跪舔態度良好、該扣的錢一分不差的前提下,打款給設計院。
第六步,設計院領導哭訴回款不好,但出于慈悲為懷的大愛,施舍給設計師一點績效獎金,請設計師懷著感恩的心收下,繼續好好干,否則就是不忠不孝不義,愧對“工匠”二字。
也即是說,從設計師繪制完圖紙的那一刻起,必須在極為嚴苛的條件下,經歷超級復雜的流通步驟,才終于可以把設計產品轉化為貨幣。
別說即時結算,只要甲方不跑路,就算謝天謝地了。
因此,設計師,是妥妥的第二產業“藍領”,是“產業工人”,以后誰要是再說設計師是“白領”,你就把我這篇文字甩他臉上。。。
那么,設計師作為一名“產業工人”,最怕的是什么呢?
“產業工人”最怕的,就是自己所生產的工業產品,過氣了,沒人要了。
而建筑這種工業產品,其需求量基本就等同于人口數量。
乍一聽,奧,那我國啥都缺,就不缺人,似乎沒啥問題。
但建筑業的最大問題是——它一旦被生產出來,幾乎是永久性存在,更新換代的速率極慢。
智能手機尚且可以通過更新軟件,降低老機型的速度,來逼迫你換手機。
請問設計師們,你們有任何辦法,逼迫別人換房子嗎?
一旦建筑數量趨于飽和,新的需求就不會再產生,而剩下的一些縫縫補補,也不會再需要過去20年基建大躍進時期的設計師數量。
所以,全體降薪,是建筑業“產業工人”必將面對的宿命。我們所能期盼的,只是這一天能晚一些到來,至少讓這一代的年輕設計師,干到退休也好。
只是,在中國設計師“卷王”們通宵肝圖的內卷精神下,這一天,來得太快。。。
以至于很多報志愿時,還看到建筑業熱火朝天的年輕人,臨到畢業,卻要面臨“無工可打”的窘境。武功學會了,下山一看,卻不見了江湖。
要想逆天改命,維護自己的利益,設計院的“產業工人”,必須成立像歐佩克那樣的“圖紙輸出人組織”,看勢頭不對,馬上“減產”!
但這在如今的國情下,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另外兩條路,一條是大力勸退后來者;另一條,就是給中央上書,減少建筑業產業工人的供應量,多分配招生名額給那些“彎道超車”的產業,如新能源、芯片等。
前一條路,是自下而上;后一條路,是自上而下。
如果建筑業界可以完成這樣的“雙向奔赴”,那么產業工人的現狀,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過前一條路,需要廣大產業工人齊心協力“破圈”,把信息傳遞出去。后一條路,則需要行業的上層人士出馬,到教育部、住建部、人大去提案。
目前看,自下而上的這條路,在互聯網上至少有愈演愈烈之勢。而自上而下的這條路,卻沒有見到任何進展。(甚至是在倒退)
所以,設計院的“產業工人”們啊,無論轉行還是勸退,我們恐怕都只能靠自己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設計院遲英說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