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作為中國的傳統技藝,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而近幾年,刺繡也在年輕人中頻頻出圈,甚至火到國外,讓我們來看看關于刺繡那些事吧~

蘇繡,年輕人中的新頂流?

說到刺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種類甚至非常之多。

除了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實際上還有許多如京繡、閩繡等地方刺繡,以及維吾爾族、苗族等民間的刺繡。

而在年輕人中能頻頻出圈的,非蘇繡莫屬。

清朝的蘇繡是全盛時期,宮廷的大量需求、層出不窮的花樣繡品,都讓蘇繡成為當時的“潮流引導者”。

這也吸引了眾多名家對蘇繡進行創作以及傳承,以此為延續,“四大名繡之首”之稱也就此坐實。

而正是這四大名繡之首的地位,讓蘇繡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度。

蘇繡繡工精細、色彩雅潔,比書畫表達更細膩、更有質感,且有著豐富的歷史。

在收藏界,蘇繡早有"軟黃金"之稱,"藏金不如藏繡"早已成為收藏家的共識。

因此,從歷史、文化、藝術、收藏等多方面來看,蘇繡的價值都是非常巨大的,這也是蘇繡能夠名揚天下的基礎所在。

其次,在眾多影視劇中大多用的是蘇繡,其中不乏年輕人們愛看的爆款劇。

去年的爆款劇《蒼蘭決》,也因為蘇繡火了一把,劇中長珩用以思念小蘭花的素帕尤其引起熱議。

劇方回應,這塊手帕特意邀請了蘇州刺繡名人——盧建英,運用蘇繡工藝耗費半月手工完成。

這份對東方美學的極致追求和尊崇,贏得了許多年輕觀眾的好感。

再到經典“下飯劇”《甄嬛傳》,方方面面都有蘇繡的影子。

從安陵容的抱枕,到夏冬春那一句“我這身衣裳啊,那可是蘇繡!”,足以看出蘇繡的曝光度之高。

其出圈之道還在于將蘇繡融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

此前,《王者榮耀》攜手國家級非遺蘇繡,共同推出七夕皮膚“王昭君-乞巧織情”。

這套服裝不僅僅存在于“二次元”,也存在于“三次元”!

純手工一針一線打造,1:1真實還原昭君七夕絕美新衣,這件作品的實物由騰訊珍藏。

不僅如此,蘇繡還玩起了聯名。

就在前段時間,LASER&MANTA x 中國刺繡藝術館進行了跨界聯名。

LASER《式微》、MANTA《思無字》兩幅蘇繡聯動作品在中國刺繡藝術館二進二樓展區展出。

活動推出后,微博平臺閱讀量高達到1000多萬,狠狠的出圈了一把。

墩繡,火出國門的技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前年在網絡上一度爆火的“Tufting”。

Tufting又叫簇絨,在中國被稱為墩繡,屬于北方的刺繡品種。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墩繡較為盛行。

一般用來裝飾生活用品,尤其是用來美化嫁妝,常見的有枕套、茶墊、茶具罩、門簾、電視機罩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商品的豐富,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墩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而如今爆火的“Tufting”,更像是外國對中國傳統墩繡的改良版。

Tufting 這種工藝最早主要運用于生產簇絨地毯。

一百多年前,在美國地毯商的推動下,Tufting 地毯開始進行機械化生產。

這些地毯不僅美觀時尚,而且手感柔軟,一時間大受歡迎。

最早制作墩繡的工具叫戳戳針(Punchneedle),造型類似注射器的針頭,通過穿針引線來戳出不同圖案。

刺繡的人拿針如同手執毛筆,針與布面垂直,刺繡時像小雞搗米,輕墩布面,便可以形成想要的圖案和花紋。

一件“Tufting”作品能夠自己動手完成,從藝術家到普通愛好者,一度成為國外年輕人的新時尚。

比如簇絨藝術家 Trish Andersen 在社交媒體上走紅,緣于一條看起來像是被弄灑的油漆桶的 Tufting 地毯。

Tufting 藝術家 Sean Brown 則做出了 Tufting 版唱片地毯。

這些 CD 形狀的地毯,每一塊都可以找到真實對應的唱片。

而這項由外國人改良版墩繡——“Tufting”,也從國外火到國內,橫掃了社交平臺,只是鮮有人知,它與中國墩繡還有如此密切的關系。

不同朝代刺繡,有什么區別?

刺繡,作為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至少有三千年歷史。

戰國秦漢是我國刺繡史上第一個極盛時期,幾乎每個有絲織品的墓葬中均有刺繡出土。

龍鳳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絲綢刺繡圖案,工藝手法日漸趨于精美。

出土的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手法上寫實與抽象并用。

可見,到了戰國,刺繡工藝逐漸“上道”。

漢代,刺繡終于開始開始展露藝術之美。

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刺繡供需應運而興,成為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

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盛行,刺繡成了善男信女“積功德的工具”之一。

因此,以佛像為刺繡圖案的作品逐漸增多。

當時的人們相信刺繡中的每一針代表了一句頌經,一粒佛珠,一次修行,因此通過刺繡過程本身也能達到積福的目的。

敦煌莫高窟就曾出土了一幅北魏時期的刺繡佛像供養人,繡地為本色絹,背面殘存部分橘色綺和米色龜背紋綺。

可惜的是,此刺繡原來可能曾懸掛于寺廟或洞窟中,殘損嚴重。

在唐代,刺繡藝術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刺繡針法基本齊備,且色彩豐富,因此也有人稱其為“彩繡”。

同樣,唐代的刺繡除了作為服飾用品外,還用于繡作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服務。

刺繡還能作畫?那可就“多虧了宋代人的努力”。

宋代是手工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畫繡方面,更堪稱絕后。

繡畫受院體畫影響,山水、樓閣、花鳥、人物等繡畫構圖簡練,形象生動,設色精妙。

徽宗皇帝甚至設繡畫專科,純欣賞性刺繡以仿繡書畫為長,多以名人作品入繡,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

明清代刺繡則是集傳統刺繡之大成的時期,四大名繡便是在這時發展了起來。

早期繼承明代傳統,所繡物像變化較大,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花卉,富于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

清代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受西畫影響,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艷麗豪華。

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繡工藝品的行莊,許多畫家參與刺繡畫稿設計工作,刺繡品類萬千,日用品為刺繡主流。

全國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繡如蘇繡、蜀繡、粵繡、湘繡等。各樹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

隨著刺繡工藝的技術發展和內容充實,其紋樣也日益顯示出多樣性和多變性。

刺繡不僅是人類生活中的實用品,更是一種反映古代中華人民智慧和審美的藝術品。

?作者:四月?

?責編:若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印客美學

精選文章:

"宇宙的盛大煙火":天文攝影年度大賽的驚人獲獎作品

木質摩天大樓:21世紀的低碳建筑類型

奢華鐵路之旅:體驗翻新的1920年代火車車廂酒店

用CG動畫開啟感官之旅:揭示無形的美妙世界

已經過時的紙媒創意,還有沒有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