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信息繭房”引起了廣泛討論。

大家漸漸發現,只要上網,“信息繭房”就無處不在。

“信息繭房”都體現在哪些方面,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哪些具體影響,我們又該如何走出繭房呢?

我們都已深陷“審美繭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好像都已經悄然陷入了“審美繭房”。

審美越來越單一化、私人化,手機比我們本人更懂我們的喜好。

如果你喜歡性冷淡風,各大購物軟件的推送上,從服裝飾品到家居擺件,都是一樣的簡約風格,色系也是清一色的黑白灰+莫蘭迪。

讓你一眼看去覺得無比順眼,仿佛打開的是自家大門。

流行審美開始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導向作用。

換季買衣服,打開各大軟件,看到的幾乎都是當季的流行風格,讓人既眼花繚亂,又覺得別無選擇。

從今年夏天的多巴胺風、BM風、美式復古運動風,到秋季的美拉德風、山系越野風……

我們趕了無數流行,收獲了一堆季節限量單品。

在互聯網和媒體營銷下,主流審美開始被重塑。

不少一開始覺得丑的東西,我們出于好奇點開了,大數據就開始持續推送。

再加上各路明星、博主種草,這些東西在我們面前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說來也怪,看得多了,似乎真就順眼不少。

今年夏天加入“洞門”的女孩們,應該對此都深有體會吧。

審美圈層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前陣子爆火的中老年頂流一笑傾城和秀才,在他們徹底出圈前,年輕人幾乎從未刷到過。

因為他們的外表和視頻風格都更符合中老年人的審美取向,所以大數據只會將其推送給中老年圈層。

種種現象都表明:我們已經逐漸進入了“審美繭房”,審美的自主意識范圍越來越小,甚至出現開始“自我洗腦”的現象。

有人開始對此警惕,也有人覺得無所謂,“反正算法推送的正是我愛看的內容”。

不止審美相關的信息如此,如今我們接觸到的一切信息都有類似的特點。

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幾乎都是自己認同的觀點,于是漸漸找到了舒適的“圈子”;

打開短視頻平臺,內容全是平時感興趣的,一刷就停不下來;

聊天時提起想吃火鍋,打開美團發現它正好在推薦的首頁……

這就是大數據基于用戶興趣的“算法推薦”。

它根據我們留下的信息閱讀軌跡、內容過濾方式和興趣點,勾勒出我們的“習慣畫像”,并據此推送更多相關內容。

“算法推薦”提高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效率,也引起了我們對由此導致的“信息繭房”現象的警惕。

網絡戾氣越來越重都怪“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帶來的最嚴重問題,就是令信息獲取渠道窄化,認知逐漸固化。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本該是多元、開放、流動的。

但在“信息繭房”效應下,大家只能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異質信息被阻擋在外。

人們逐漸沉浸在由個性化信息需求為主導所營造的“擬態環境”帶來的滿足感中。

思想趨于簡單,視野愈加狹隘,知識面萎縮,認知固化,信息結構失衡,喪失個人判斷能力和對外界的真實了解。

“信息繭房”的出現也令互聯網上優質內容減少,群體極化現象嚴重。

一個東西火了,大家就群起效仿。

很多惡俗內容因此擁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度,與之對應的,是優質內容的流失。

生活在“信息繭房”里的用戶自動過濾異己信息,更愿意去相信和傾聽自己所在的群體意見。

重復觀念性內容的推薦,會強化用戶對于某種意見的認知,造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信息繭房”也會導致人們無法接受不同意見,固步自封,成為“單向度的人”。

繭房一旦形成,身居其中的人們就會誤以為包裹住的范圍是信息全域,并逐漸對自己獲取的信息以及思維認知產生極強的優越感。

而對與自己相悖的觀點,開始無法接受甚至詆毀攻擊。

再進一步,“信息繭房”還會導致不同社交圈子之間隔閡加深,社會“代溝”加寬。

人們獲取、鑒別以及吸收信息的能力,受家庭狀況、受教育程度、社會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而“信息繭房”的出現,不僅不能彌合差距,反而會拉寬隔閡。

由于圈子內部的人往往只選擇自己偏愛的信息或交流領域,圈子內部的互動越來越封閉,大家都減少了和其他群體之間的交流。

碎片化的群體、觀點和思想在網絡公共領域的討論中缺乏碰撞,最終會產生更大的隔閡,甚至妨礙現實社會基本共識的達成。

既然“信息繭房”有這么大的危害,我們應當怎樣才能走出“信息繭房”呢?

靠自己能打破“信息繭房”嗎?

造成“信息繭房”的根本原因,是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和從眾心理。

因此解決“信息繭房”問題,還需要從自身入手。

首先,就是要有意識的轉變觀念。

不再單純通過個人的喜好來選擇內容信息,而是主動去擴展信息的獲取范圍,走出單一的信息渠道。

同時,也應該培養多元的興趣。

興趣愛好過于單一,是“信息繭房”形成的重要原因。

因此,想要走出繭房,就要減少對特定內容的依賴,有意識地跳出“舒適圈”。

這樣就能不被技術束縛,讓技術為自己服務。

我們也需要有意識地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重“量”輕“質”的現代社會,讓我們更愿意選擇淺顯易懂的碎片化信息。

比如很多人會在考前狂刷各種學習小tip,看“半小時讀完一本書”的視頻,摘抄萬能作文佳句......?

這些快速信息輸入時,會給我們帶來“學會了”的心理暗示,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覺得愉悅。

但長此以往,就會構成“信息繭房”。

而通過深度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繭房。

因為書籍里的信息呈現上升階梯型,會一步步引導讀者對主題進行思考和思維發散。

這能夠幫助我們的大腦保持鎮定和分辨能力,減少我們被其他有煽動性的觀點影響的可能。

積極社交,廣交朋友也是有效的方式。

與他人溝通交流能夠幫助我們獲取新鮮信息,實現思維碰撞。

我們可以少關注互聯網,多加強與外界社會的聯系。

破除“信息繭房”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希望我們都能以謙虛、謹慎、包容的態度對待信息,以此來打破“畫地為牢”的狹隘與偏見。

參考文獻:

[1]?馮子亞.抖音APP的“信息繭房”效應研究[J].視聽[2]?陶飛燕、程程、張倩倩.短視頻“信息繭房”現象研究——以大學生受眾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

[3]?林琳.淺析網絡時代的“信息繭房”現象與“破繭”方法[J]?.新聞研究導刊,

[4]?劉丹妮.新媒體環境下對“信息繭房”現象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

[5]?翟姍姍,胡畔,吳璇,孫雪瑩.基于用戶信息行為的新媒體社交平臺信息繭房現象及其破繭策略研究——以非遺短視頻傳播為例[J].情報科學

[6]常江,王雅韻.審美繭房:數字時代的大眾品位與社會區隔[J].傳媒文化評論

作者:來士普?

責編:若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印客美學

精選文章:

不是Bug!JUPITER 10“故障”壁紙的創意之旅

初創公司如何打造令人難忘的Logo

當奢華遇上意大利,走進Fendi廣告的精致世界

Burberry賣“平價早餐”,李佳琦蚌埠住了

建筑中的數學:斐波那契螺旋與園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