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所有的離開,都是蓄謀已久的。
在職場中,同樣是這個理。
攢夠了失望,默默咽下所有的苦水和憋屈,最終化作一句若無其事的“我不想干了”。
對于不想忍就滾的打工人而已,離職或許是輕盈的,或許是沉重的。
但是絕對想不到,有朝一日離職竟然是時尚的。
你聽說過“離職箱”嗎?想必大部分人都只在電視上見過。
小時候總覺得電視里的男女主離職后,抱著一個大箱子離去,時髦又瀟灑。
圖源:小紅書
工作后再看只感覺懸浮做作,畢竟真正的離職都是細水長流。
多少人從提離職的那天起就開始了“極簡”行動,連喝水都只用公司的一次性紙杯。
到了last day兩手空空帶上自己就離開,主打的就是“一切皆空”。
不過,最近電視劇照進了現實,“離職箱”火起來了。
在小紅書,Manner外賣箱已經成為都市麗人的離職標配。
圖源:@Seven
分別有黑白雙色,設計簡約高級,只印著Manner的logo,沒有其他多余的圖案。
圖源:@綿綿郭
為了方便搬運,Manner在左右兩邊特意做了提手。
這個貼心的設計,巧合地和電視里的白領“撞箱”了。
需要一次性點超9杯,才可以擁有。
乍一看沒啥特別,怎么就成為時髦的離職箱呢?
據說,是因為最后一天請大家喝“散伙咖啡”,然后順手用來打包東西走人。
為了紀念“逝去”的工作,網友們又稱之為“離職骨灰盒”。
圖源:@紅提子粉芭樂橙子
啊,這該死的儀式感。
叫“離職箱”,難免給人一種灰溜溜離開的凄涼感。
換作“離職骨灰盒”,卻莫名有一種“往事暗沉不可追,來日之路光明燦爛”的美好寓意。
抱著“離職骨灰盒”大步邁向光明的未來,一想到這個畫面,別提有多振奮人心了。
圖源:@萊尼克斯
有了這層氛圍濾鏡加持,“離職骨灰盒”立馬就像轉錦鯉般一傳十十傳百傳開了。
無數備受工作折磨的打工人,在有關Manner離職箱的筆記下求“接好運”,希望自己也能早日脫離苦海。
霎時間,Manner外賣箱成為都市白領的“精神寄托”,讓迷茫失意的心靈得到短暫慰藉。
擁有Manner外賣箱,成為了一種離職新時尚。
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奇奇怪怪方式爆紅,Manner贏麻了。
當然,Manner的“時尚感”也有一份自己的功勞。
這與Manner一貫的營銷風格息息相關。
還記得今年LV“下凡”震驚全網的聯名嗎?
事件中的另一個主角,正是Manner。
今年6月,LV聯合Manner一口氣在上海開出了三家快閃店。
圖源:微博
除了售賣LV杯套的咖啡,還賣書,買超2本贈送LV帆布袋。
也就是說,花580元就能擁有人生中的第一個LV。
圖源:@是熙儀呀
沖著這個極致性價比,一大波顧客涌入Manner快閃店,遠超出預期,雙方不得不緊急叫停聯名。
雖然聯名中途“夭折”,但是搭上了LV,Manner一戰成名,把時尚精致sense拿捏到位。
不光是重量級的LV,Manner的聯名對象從來都是“大富大貴”,充滿了level?。
牽手頂級“貴婦”品牌赫蓮娜,開啟「一夜青回」聯名活動,暢聊有問題的青春。
滿屏奇奇怪怪的問題,一幀又一幀地戳中了年輕人的內心,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圖源:微博
攜手特斯拉,以時間為契合點,開展了“充電只要一杯咖啡的時間”的主題聯名,巧妙傳遞各自的便利性賣點,同時帶火了“20塊拿下特斯拉”的段子梗。
從“充電”共通點入手,與看似毫不相干的特斯拉聯名,拉滿話題討論度。
圖源:微博
此外,Manner還和“鮮花界中的愛馬仕”野獸派合作過。
在野獸派十周年之際,以野獸派桂花烏龍香氛為靈感,推出「青花瓷拿鐵」,盡顯國潮文藝范兒。
圖源:微博
在跨界這條路上,Manner通過不停的“傍大款”讓消費者短暫體驗到跨越消費階層的快感,算把心理代償機制玩明白了。
不僅牢牢掌握著流量密碼,品牌格調和質感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沾了大牌的光,Manner也成為了不可高攀的咖啡界女王。
你可能會問,Manner憑什么?
要知道,當初被譽為“新茶飲第一股”的喜茶搭上FENDI,可是被全網調侃喜茶“高攀”了。
瑞幸神仙聯動茅臺,也不乏茅臺自貶身價的質疑聲。
為什么Manner與一眾頂級品牌聯動,卻沒有任何違和感?
答案就藏在Manner的崛起之路中。
8年前,一家只有2平米、開在小區門口的“夫妻老婆店”,現如今即將開出全國第1000家門店,徹底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圖源:Manner
和市面上的咖啡不同,Manner活成了一個異數。
既不主張星巴克的“第三空間”體驗,又不追求瑞幸燒錢式的規模擴張,也不走庫迪、幸運咖的低價下沉路線。
而是把自己定位為“平價中的精品咖啡”,極簡掉不必要的門店面積和精致裝修,在5-20平米的檔口堅持半自動咖啡機品質。
一杯客單價低至22元的咖啡,還能做出拉花造型,自帶杯還能再減5塊。
圖源:Manner
可以說,Manner兩手抓性價比和精品,走出了星巴克和瑞幸之外的中間路線。
不迎合下沉市場,不放低品牌姿態,恰到好處的精致格調正中CBD白領們的下懷。
為了匹配精準客群,在開店選址上,Manner采取了從CBD城市中心突圍的策略.
致力于成為“公司樓下的咖啡店”,讓白領們觸手可及,怎么也飛不出Manner的世界。
當主打“充電”性能的咖啡,遇上靠咖啡續命的996大廠加班人,無疑是天作之合。
今年6月,馬云視察阿里園區,一個偶遇的“打卡照”成就了Manner的歷史一刻,無形中讓大廠與Manner建立了深度綁定。
圖源:@around cities
與此同時,背靠字節跳動、美團等融資“大樹”,Manner攻略大廠之路也是一帆風順。
經過一系列的跨界營銷和門店擴張,Manne已經成為長三角白領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時尚與精致,早已刻進了Manner的品牌DNA。
正如“職場骨灰盒”,就算是卷鋪蓋走人,也要留給打工人最后的尊嚴和體面。
誰敢說這一揚,不會是一次新生呢?
作者:Della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頂尖廣告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