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為什么這么多“黑話”?
某日,你正在欣賞大家的圖紙。眼花繚亂的效果圖和分析圖讓你對大家的技術和發量嘆為觀止。
忽然,一個醒目的標題闖進了你的視線,基于“羊群算法”的社區“游牧空間”設計。你震驚于同學的知識儲備之余,百思不得其結,同學和老師交流的“非線性”“敘事性”“在地性”是什么東西,怎么大家都在爭執這個設計不夠“純粹”,你回想起自己造的房子,美,大美,高級,太高級了,然后別無他想。
然而你只是用了幾個英文軟件畫了個房子,你不知道他們口中的漢字是怎么就組合成了你聽不懂的意思,難道大家學的不是一樣的軟件,看的不是一樣的規范,面對的不是一樣的甲方(老師)嗎?
于是你決定刷會兒手機思考一下建筑的意義,然后看到了這篇“黑話”。
01“在地性”
在地性原本是in-site的譯文,直譯為:在現場。就建筑領域而言,是指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空間特點、人文風貌等地域性的特點,由這些因素形成了特定的特點、屬性。如果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當中有自然天成、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意思。
▲東麓園
這就是常常說的設計要看周圍環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莊子認為大美存在于天地之間,所以我們的生產生活要和自然形成和諧緊密的聯系,才能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建筑也要積極地與周邊環境產生互動甚至融入到周邊環境當中。
太行新宇美術館/王沖工作室
▲項目概覽
在河南安陽林州石板巖鎮太行山段,沿著溪邊公路行駛,直立的崖壁,刀劈斧削,撲面而來。而來。郭熙畫論《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有云,“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
▲項目與周邊建筑融合
場地處于鎮口橋頭一隅,高矮建筑環簇著這處三角形的地塊。有趣的是,場地南側的巨 大方盒子建筑(供銷社、扁擔精神展覽館和賓館的復合體),和北側的坡屋頂倉庫(將被保留)暗示了美術館常見的兩種類型。美術館類型通常分為兩種,一是“ 冷漠的盒子”,白方空間( White Cube )是西方現代藝術展覽公共空間慣用的模式,從而將作品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剝離,使審美體驗在純粹、中性、明亮的異化圣殿中發生。但在中國鄉村語境中,卻也往往成為空降的抽象符號。
▲隔離場地
選項二是采用鄉土符號,坡屋頂建筑群滿足了文化懷舊的想象,似乎能實現傳承性的身份定位,然而,這在此地復雜的城鎮肌理中立刻失效,不同尺度的建筑體量會將其淹沒,淪為刻板做作的表演為刻板做作的表演。于是建筑師嘗試了不同的方式。為了滿足采光通風的要求,建筑師從中切出狹長的庭院。實現西側街道和東側水岸之間的人流聯系,并將剩余空間全部留給美術館,與北側的舊倉庫連為一體,實現小鎮肌理的縫合。
▲隔離場地
沿河界面成為設計的焦點,縱向上看,方正房屋的人工秩序和背后山體的自然有機秩序形成沖突,換言之,美術館應協調撲面而來的亙古大山和山腳下新興的人工城鎮。建筑師將美術館的界面定義為“多孔”而“傾斜”的近山,和之字形延展的曲折路徑,以之溝通蒼溪與遠山,創造層層后退的距離感在高遠視圖中引發幽奧的深遠境界。從橫向看,南側高大建筑和北側舊有倉庫形成高差,新建筑若組合小巧的體量,則氣勢全無;而反之則與北側倉庫難以協調。于是,美術館借南側之勢,以一片三角形曲面包裹舊有倉庫,使其融為一體,緊接著,一筆弧線又順承倉庫屋檐,劃向地面。
▲契合山體
當地居民和游客說到兩點,一是微妙的曲面和明亮的石材色澤,使其從環境中輕松地跳出,以“和而不同”的姿態從規整的村鎮肌理中彰顯而出,引人注目卻并未破壞大自然的美,使自然不再單調,更增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靈韻。二是建筑猶如從山體環境中生長而出,有機呼應,似乎已矗立生長多年,在地感強烈,其野性能夠點題太行文脈。
▲契合山體
02“敘事性設計”
敘事性設計能使作品更富有情感、文化性,也更能夠展現個人風格敘事性設計是用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故事的方式來進行設計內容的展現,不只為了功能而設計的方式。從多個角度講述一個引人注目的故事。
董輔礽故居博物館,寧波 / WIT方夏設計
彼得·卒姆托說,“如果建筑物本身足夠敏感就可以見證過去生活的真實性”
▲項目原型
2004年7月30日,陳東升在機場焦急的等待登機,他要代表同學們去看望在美病重的董輔礽先生,但天不遂人愿,飛機未起,恩師已去;2021年8月,武漢大學收到了歷史上最大一筆捐贈:10億元,來自校友泰康保險集團陳東升;同年,WIT方夏設計完成了設計委托:將董輔礽故居改造為紀念性博物館,來自董輔礽基金會,陳東升是這個項目的主要推動者。
▲項目鳥瞰
新馬路,寧波第一條水泥馬路,歷經百年,沉淀著這座城市驟然停駐的往昔,董輔礽故居就在這里。與周圍林立的高樓相比,這里顯得沉靜而雋永,青瓦白墻上浮滿了歲月斑駁,述說著溫厚優雅。
有“一代經濟學大師”之稱的董輔礽,首倡政企分開,吹響了國有經濟改革的第一聲號角。
作為師者,他傳道、授業,培養了董門弟子推崇商道理想、推動經濟增長,更培養出陳東升、田源、毛振華、艾路明等商業領軍人物,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昂首前行;作為學者,他被法國政府授予軍官級學術勛章……
▲序廳
通過激光投影播放影像,最少的語言營造空間敘事性。PROL光石照明以 “ 隱性的光 ” 引起探索,通過照明的主動介入和思考,讓這里成為一位“老師”的“家”,以光的代入感激發到訪者情感共鳴、喚醒記憶。
▲序廳
董先生生平故事與留存實物在27㎡南側回廊徐徐展開,展架使用簡潔的香樟木,平添溫暖,開放框架和熱烈純粹的紅,又賦予空間一抹時尚現代。
▲序廳展陳
除此之外,展品以輕質為主并全部落地展示,將對文物的損耗可能降至最低,這里的安靜是春風化雨般滋潤身心,擁有深度又讓整個空間籠罩著一層朦朧的詩意。
▲序廳
通往二層交流區的拱架長廊以西方經典建筑拱券為設計原型,與中式建筑經典結構穿斗彼此呼應,象征董先生兼有的西方教育背景,亦暗指其20世紀融匯東西的經濟學術成就。
▲拱架長廊
在這個項目中,首先處理好空間和歷史、自然的關系,然后才是和人的關系,也只有這樣,才可能順暢地建立起新舊兩種文化的關系、補全時間軸上缺失偏差的記憶。
▲展廳內部
“我們沒有做標新立異,而是完成了一次實事求是的設計,不用復雜的形式彰顯力量。”羅振華說。
紀念性場所是社會和人心的某種“基石”,它從過去生長出來,為今天和未來的人們服務,空間友好性也因此顯現其重要性,幫助人們找到來處,看清去處。
03更多黑話
相信大多數建筑生的第一堂課都是理解建筑空間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建筑是簡單或者復雜的空間,建筑是文化符號,建筑可以用很多種“黑話”去表述,但是建筑無非“實用”“堅固”“美觀”,設計最多關注的也是“形式”“功能”“流線”。
結語
當你終于聽懂了設計中的種種黑化詞語,覺得自己可以在設計中大展身手,融會貫通自己所學的設計知識時,你轉身離開了學院,邁進了那所名叫設計院的大山,你的同事開始說這個牛腿修的怎么樣呀?這個天溝怎么樣呀?甲方開始告訴你,錢不是問題,你把圖畫豐富就行了,圖不是很急,你慢慢做,能不能給我們建一個風雨操場?
于是你開始學習新的黑話。
歸根結底,你覺得建筑應該是人用的,不是“羊”或者小螞蟻用的。
資料引述:
1.《他把太行山余脈引入室內,打造3000㎡園子,絕美/一條》
2.《董輔礽故居博物館,寧波 / WIT方夏設計》
3.《太行新宇美術館 / 王沖工作室》
編輯? 袁野牧歌
責編? YenYe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