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態的數字產品設計領域,東西方哲學的融合誕生了一場引人入勝的跨文化交流。在模仿既有模式與開創新思路之間的微妙平衡中,我們塑造了今天所在的數字環境。大作對這些交匯點如何影響用戶界面(UI)、塑造用戶體驗和引導產品策略深感好奇。

在接下來的探討中,大作將追溯模仿與創新的歷史起伏,探討西方范式與亞洲方法論之間的活躍互動。此外,還將揭示在亞洲設計哲學中普遍存在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如何重塑西方的數字產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UX設計的文化細微差別這一主題上,內容既復雜又微妙,容易陷入過于寬泛的概括。為了確保一個細致入微的理解,大作精心篩選了一些具體案例。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將作為豐富的視角,為我們提供更加深入地探討。

西方和亞洲用戶界面設計的差異

在對比東西方數字產品設計的差異時,第一印象是西方設計強調簡潔與極簡,而東方設計則以生動的視覺和豐富的內容為特點,如下圖所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一概念在許多情境下具有普遍適用性,但并不是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考慮到當地的文化背景和信仰是至關重要的。

西方和東方設計的比較

在本文的后續部分,大作還將解釋西方與亞洲設計之間的關鍵差異以及導致這些差異的因素。

書寫語言的復雜性如何影響UI設計

西方與東方之間的基本差異在于語言,這對用戶界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語言使用字母表,其中的符號代表單個的聲音,并且緊密反映了口語——例如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如下圖所示。

在亞洲語言如中文、日文和韓文中,每個字符代表一個詞,并直接傳達其含義,如下圖所示。這些語言的性質賦予了它們的字符獨特的外觀;然而,這也可能使得這些書寫系統相對復雜。

亞洲語言

與西方語言相比,亞洲語言因其復雜的字符而顯得更為密集或甚至混亂,如下圖所示。在西方語言中設計用戶界面具有諸如可預測的詞匯長度、統一的間距和有助于轉化為其他西方語言的排版等優勢。

然而,為亞洲語言設計界面,由于其復雜的字符,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例如字符密度更高。這可能使得中文或日文的用戶界面對西方用戶來說顯得混亂。因此,當將亞洲語言的字符納入用戶界面時,確保可讀性和視覺平衡變得至關重要。

亞洲和西方語言的比較

溝通風格如何影響空白和信息密度的使用

最知名的西方數字產品通常擁有更多的空白空間,而亞洲的產品則傾向于充分利用可用空間展示內容和行動召喚元素。通過比較英國亞馬遜網站和中國最知名的電商平臺京東的溝通風格,您可以在下圖中注意到這種差異。

亞馬遜英國網站與中國京東網站的比較

低語境文化,如美國和德國,更傾向于直接溝通。這種傾向在它們的設計中也得到了體現,通常展示少數幾個大圖像和簡潔的文本,并在接下來的頁面中提供補充信息。

相反,大多數亞洲國家,如中國、日本和韓國,具有高語境文化。他們的設計是精致和細膩的,溝通經常依賴于隱含的信息。這一特點影響了他們數字產品的發展,導致了更高的信息密度、大量的動畫和圖形,以及單頁上的長菜單。亞洲人并不認為眾多的功能和密集的信息是雜亂的;相反,他們認為這種豐富性有助于有效的溝通。

總的來說,西方設計強調寬敞和直接,而亞洲人則重視豐富的內容和隱性的溝通。觀察不同的文化溝通規范如何塑造他們的不同設計方法是非常引人入勝的。

一切合而為一與一次只做一件事

追求之前提到的豐富性,并與他們對效率的強調保持一致,UX設計師會在典型的亞洲用戶界面設計中填充內容和用戶界面元素。

巧合的是,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序開始提供各種功能。最著名的例子是微信,它最初是一個聊天應用程序。如圖6所示,現在的微信包含了從銀行服務到提出離婚的功能。微信甚至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運行,用戶可以從市場安裝額外的小程序來滿足各種用戶需求。

微信應用程序

相比之下,西方的應用程序傾向于一次只關注一件事,并通常提供一個清晰、簡化的用戶界面,逐步引導用戶完成任務。一個例子是Etsy,一個手工藝品在線市場,如圖7所示。用戶可以瀏覽產品,而不會被行動召喚元素或繁忙的用戶界面所壓倒,使他們能夠探索和欣賞手工制作的產品。

Etsy,西方手工工藝品在線市場

兩種方法——一切合一和一次只關注一件事——都各有其優勢,能夠使用戶受益。然而,大作觀察到這兩種方法之間的鮮明界限開始變得模糊,接下來的部分將進行深入討論。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對用戶界面設計的影響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對用戶界面設計的影響西方文化對個人主義的強調以及對現實空間中個人空間價值的關注已經延伸到數字領域,確保用戶可以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與用戶界面互動,而充足的視覺空間使用戶感到他們的需求得到了尊重。這已經轉化為設計的優先級,重視明確性和極簡主義,旨在為用戶提供一個清晰、直接的用戶體驗。

亞洲的集體主義和社群驅動的思維方式強調包容性和迎合廣泛的用戶偏好和需求。因此,UX設計師努力在滿足各種用戶期望和需求方面做到最好,這導致了充滿內容和行動召喚元素的更加密集、功能豐富的設計。這與中國文化中的一句話相符:“越多越好”。因此,亞洲產品的用戶界面反映了這種方法。

雖然你可能認為亞洲設計傾向于復雜,而西方設計傾向于簡單,但現實更為復雜。西方和亞洲的設計不斷交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和重塑。

接下來的部分,大作將進一步深入探討這一點,探索西方和亞洲的UX設計師在產品策略和用戶界面設計方面是如何相互影響和學習的。

超越模仿西方,采用用戶驅動的思維模式

盡管從歷史角度看,亞洲曾經經常模仿或適應西方的用戶界面設計,但現在,亞洲企業已經采納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這導致了更大的創新。

從西方復制,然后在亞洲進行設計適應

眾所周知,西方企業經常指責亞洲國家模仿并跟隨他們的設計趨勢。中國顯然是這種指責的主要目標,并面臨著其制造低質量、模仿的設計的指控。中國復制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電子產品、軟件、建筑,甚至是整個城鎮。其中最為人知的例子是Hallstatt,如BBC新聞所報道,如圖8所示。中國在其南部的廣東省創建了一個假的這個世界遺產地點,這既讓當地人感到驚訝,也讓他們感到不滿。

BBC新聞報道了中國復制的哈爾施塔特

在數字領域,許多亞洲公司從西方汲取靈感。如圖9所示的中國科技巨頭百度已經開發了自己的搜索引擎,并常被稱為中國的Google。百度主導了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成為了主要的搜索門戶網站。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由于防火墻的限制,很多人無法訪問Google。

許多人將百度搜索引擎稱為中國的谷歌

另一個例子是如下圖所示的Flipkart,許多人將其視為印度的亞馬遜。盡管Flipkart沒有直接復制亞馬遜,但它復制了亞馬遜美國模型的某些方面。例如,為了通過獨家折扣和優惠吸引更多的客戶,Flipkart主辦了類似于亞馬遜Prime Day的Big Billion Days活動。Flipkart還將其服務擴展到數字支付和時尚領域,走了與亞馬遜類似的道路。

Flipkart,相當于印度的亞馬遜

盡管百度和Flipkart最初模仿了西方的方法,但它們已經采納了“思考全球,行動本地”的思維方式,以更好地適應本地市場和用戶。因此,創新正在滿足未被滿足的本地用戶需求。百度強烈關注中文和中國文化,并根據中文的細微差別和復雜性調整了其搜索算法、排名和搜索結果。Flipkart引入了貨到付款的服務,因為他們了解印度人更喜歡使用現金進行交易。

亞洲新興的、用戶驅動的創新方法

與硅谷的使命驅動方法不同,后者旨在創新能夠改變世界的變革性技術,亞洲正在采取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來激發創新。他們通常首先創建能夠讓用戶分享反饋的平臺,使他們能夠識別出未滿足的用戶需求,從而推動創新。

中國廣泛采用的QR碼移動支付,如下圖所示,是最好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盡管QR碼技術并不新鮮,但當阿里巴巴和騰訊將其納入支付領域時,它開始受到關注。他們發現QR碼的使用可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因為他們缺乏信用卡等替代支付方式,并對假幣表示擔憂。

客戶可以掃描微信支付的二維碼

超越核心功能,提供全面的數字生活方式

在核心功能之外,這些平臺旨在通過提供一系列相互連接的服務,深度融入用戶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全面的數字生活策略不僅增強了用戶的留存率,還培養了更深層次的用戶參與度。

例如,想象一下,從微信查看消息開始你的一天,通過其小程序點早餐,用Gojek預訂一次乘車,通過Paytm支付雜貨,然后再次在微信上與朋友聊天——所有這些都在同一個平臺上完成。這種無縫集成不僅簡化了任務,還增強了用戶對這些平臺的信任和忠誠度。

本質上,這些超級應用已經重新定義了用戶的期望,證明了通過在一個平臺下整合各種服務,它們可以提供無與倫比的便利性,并成為用戶數字工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聚合服務在亞洲應用程序中很常見

受亞洲超級應用程序的啟發,西方正在模仿亞洲的成功

一些在各自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的亞洲產品的成功,塑造了“超級應用”這一全球概念的興起。超級應用是一個移動生態系統,提供多種服務,滿足廣泛的用戶需求。亞洲在十多年前就通過微信引入了超級應用的概念。在中國,微信已成為生活必需品,提供了聊天、游戲、打車、賬單支付,甚至購買電影票的功能——所有這些都在同一個應用中。據數據顯示,到2023年第二季度,其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13億,88%的中國移動用戶每天都在使用該應用。

如今,全球已經有60多個超級應用。圖13只列出了其中的幾個例子。其中,您可以識別出一些曾經專注于單一服務的應用。現在,它們已經過渡到采用“一切都在一個”策略。例如,Uber已經超越了打車服務,擴大了其業務范圍,采用了這種策略。

全球可用的一些超級應用程序

超越網約車

Uber 正在效仿亞洲的超級應用 Grab 和 Gojek 的做法。Gojek 和 Grab 作為東南亞的超級應用,它們的成功已經影響到 Uber。如圖14和圖15所示,現在 Uber 不僅提供打車服務,還擴展了其服務范圍,包括金融產品、配送和旅行選項。Uber 的這一新戰略方法與 Gojek 和 Grab 在其本地市場所采取的策略相呼應,它們利用龐大的用戶基礎建立了多元化的生態系統。

Uber 通過提供各種服務來模仿 Gojek 和 Grab

Uber 的多元化服務產品

超級應用通常以其核心的熱門服務為基礎,通過在一個平臺上集成多個應用,并使用單一賬戶,使用戶輕松訪問所有服務。這種模式降低了其他服務的用戶獲取成本,并增加了現有用戶的生命周期價值。這些企業的多元化使它們變得更加盈利和穩定。

超級應用現在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和演變。組織已經觀察到其在亞洲市場的成功,并現在尋求將其作為其業務策略的一部分來采納。超級應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探索不同的文化,并考慮如何在我們自己的市場中采納這樣的多功能服務,以更好地滿足當地用戶的需求。

適應變化:對數字產品設計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時代,了解多元文化的機會正在擴展。各種文化正在融合。我們不應該固守于單一的觀點,因為文化在融合中轉化為與用戶需求更為契合的新事物。

西方和亞洲設計之間的互動是動態的,并已經塑造了數字產品不斷演變的景觀。從西方的寬敞簡約到亞洲的豐富細節,明顯地看到,西方和東方之間的對比并不是絕對的分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方法。超級應用的興起反映了用戶偏好、文化背景和技術發展的復雜融合。

當我們在不斷變化的數字產品領域中導航時,越來越明顯的是,西方和亞洲設計原則的融合正在豐富數字產品設計,為我們打造橋梁文化差異的創新解決方案,并為我們開辟了在數字產品設計領域可實現的新可能性。

精選文章:

從輟學進廠,到為金庸小說畫插畫,他憑啥逆襲人生?

拼夕夕吞噬中國,審美終究倒退?

無塑料時代的革新:2023年環保包裝領域的創新之作!

設計圈里的 “ 董宇輝現象 ”

大作洗眼 | 荒誕的超現實攝影、蓋里和蔡國強全新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