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今年浙大建筑學考研的快題是空間站設計,長寬高各60m內,包含十個太空艙,用于接待人類和其他生物(默認身高2m),題目沒有紅線,也沒有日照要求和任何參考規范。

看到這個題目,簡直“為之一振”!第一反應:有創意!

有人評價說:“浙大以一己之力將建筑快題推升至宇宙水平!”

估計考生看到這樣的題目,一定也是亞麻呆住了。在快題設計考試里,有考醫院的,有考法院的,有考飛機場的,那都已經被罵到不行,更有離譜得考過監獄,就有人吐槽,好歹考一個身邊能看到的建筑。這些個考題,放在空間站面前,我覺得也是不值一提了。

有網友就說:“其實是出題建筑老師發自內心的'無聲勸退'”

不難想象,這樣的題目自然是想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考驗考生的創造力。

同時附帶著展示了學校專業的前瞻性。

在宇宙中討論建筑設計其實并不是憑空而來。國際知名建筑師事務所BIG就有提出過建造月球村的構想,這項名為奧林巴斯(Olympus)的研究項目正在研究和開發一種方法,以有效利用月塵為主要材料的3D打印月球結構。總體規劃包括道路,登月車車庫,收集月球表面物質的設施,當然還有帶有“地球休息室”的人類棲息地。Bjarke Ingels說,迄今為止,人類在太空中的存在 "以工程為主"。在多個行業的共同努力下,他希望月球上的第一個永久性建筑能夠在設計上 "令人向往"。

BIG設計的甜甜圈外形的棲息地外面填充著月塵,可防止輻射和隕石撞擊

建筑中的研究區域可模擬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以幫助宇航員保持正常的睡眠周期。

那么,這樣前沿的學術研究,應該從什么角度評判設計呢?

可能我們還要回到設計的本質問題,形式與功能。

形式離不開功能,這個題目更是這樣。

我們不妨來看看BIG是怎么從實際出發,到達最終的建筑形式。

BIG首先考慮的自然不是造型如何炫酷,而是月球本身的環境。Ingels說:“在月球上的太陽輻射是地球上的100倍,重力為地球的16%。” 可以想象,輕輕一跳就有四五米的高度,為了不撞上屋頂,僅從舒適度角度來考慮,這個層高就要6、7米。

不僅如此,月球溫差大,最高127℃,夜晚最低-183℃對建筑材料是一個巨大考驗,同時還有月震,太空輻射,太陽耀斑,太陽風暴和流星的破壞。

這些科學家尚未解決的問題,丟給學生,只能說是考驗孩子們的講故事能力了。而按照老師的知識面,可能也只能從故事優劣的角度做評判。

建筑學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學科,美丑只是一方面,如何建造,采用什么材料,平面如何設計,設備如何布置,都是完成一個建筑必須解決的問題。

宇宙中的材料和地球的材料就有巨大區別,首先不是用磚瓦水泥,即便有土,它的成分和地球上也不同,即便一樣,也沒有燒制加工的條件,即便有這個條件,也不能滿足隔熱隔壓的功能。如果考慮用金屬材料在地球制造,或許沒有一位建筑師了解太空艙的墻體構造。

再說平面和設備,大眾對太空艙的生活了解極為有限,更不要說考慮招待外星人,他們有什么基本需求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需要吃飯睡覺,用不用桌子椅子?太空艙里具體需要哪些功能房間和配置?

所有這些問題都影響著這個建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形式,而不是我們先考慮需要一個什么形式的建筑,除非是在游戲或者電影里。

怪不得有人評價說,建筑師的出路是游戲。

當然,如果上面的問題得到解決,一個好的方案并不是不行。但是這不是一個建筑師能解決的,而是一整個團隊共同研究,或者你具備跨專業的能力,也不是不能拿出好的作品。

【青年建筑】寫這篇文章不是一味抨擊。下面就拿一個優秀的案例給大家學習一下。

我們來看看同樣鼎鼎大名的Foster + Partners建筑事務所的嘗試,我總覺得出題老師的靈感多半來自這里。

他們在月球上設計可供人類定居的住所:“Moon Base(月球基地)”星際項目。Moon Base(月球基地)”

星際項目團隊成員非常多元,除建筑師外,還有機械工程師、航天工程師、電腦科學家、材料科學家、建筑物理學家、聲學家、幾何學家。

因為月球運輸成本高達每公斤20萬美元,所以采用輕量的膜結構。地球的宜居有賴大氣層的保護。月球沒有大氣層,直接曝露在太空。導致溫差很大。地表溫差可到200~300度。

同時,隕石經過大氣層會減速和燃燒,但在月球上幾乎是裸奔狀態:撞擊速度是子彈的18倍,這造成了凹凸的月球表面。

綜上考慮,洞穴是最有保障的結構形式。它需要堅固的外表,但不是從地球運水泥,而是利用月球表面的土壤(月塵)。

建造這塊有專門的動畫,包括選擇月球的登陸點和建筑材料的制作和建造,內容太多了,我們就跳過直接看成果吧。

按照計劃,經過三個月的建造,這樣一個洞穴就能建成,一個穹頂狀的地被結構。既能防止太陽輻射,還能抵御隕石沖擊,設計有氣閥出入口、技術服務艙、自然采光塔、一個蛋型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實在很完美。

從外表看就像月球上的山丘。幾個住宅艙也能連接起來,形成更大空間。

但是盡管如此,可行性也仍待驗證。

到這里,我們已經討論完了出題思路與解題思路,但是我們最后需要討論下,建筑學院到底在選拔什么樣的人才?

是一個學識廣泛的跨專業全才?

是一個會說故事的演講大師?

還是一個能踏踏實實苦學習了五年建筑知識,最終能短時間在考場里將所學知識展示成作品的建筑設計師呢?

當然,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師也必須具備演講和講故事的能力,這樣才能將建筑理念傳達給觀眾,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作品。但是,如果只是具備這些能力,而沒有扎實的建筑知識,那么也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筑設計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青年建筑

精選文章:

2023年度建筑創新榜單,重新定義未來標志性建筑

未來趨勢預測:2024年圖標設計的進化方向

大作要聞 | 索賠100億泰銖,中國瑞幸被泰國瑞幸反告了

把設計做得漂亮是本質,把設計說得漂亮是本事

大作洗眼 | 奈雪聯動“嗎嘍”文學、空山基機械美學被抄?主打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