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尚界又迎來了一股全新的潮流風向——薄荷曼波穿搭風。

這種獨特的穿搭風格將清涼的薄荷綠色與沉醉的曼波狀態完美融合,帶來了一種充滿活力和自由的時尚感,成為早春各個時尚達人的新晉寵兒。

但也有很多人發出疑問——這時尚一會一變,我們為何總是被潮流牽著鼻子走?

薄荷曼波成春季穿搭頂流

前段時間,吳昕在最新一期綜藝大偵探里的薄荷色造型收獲不少好評。

網友們也很快發現,似乎這種綠色與薄荷色的穿搭,成為了近期的“潮流新寵”,最近內娛明星的機場私服照常有這類穿搭配色的身影。

而時裝秀場作為潮流風向標更是早早展示了對薄荷配色的偏愛。

比如在Versace 2024春夏系列中,從連衣裙、西裝到包包、鞋子等都能看見這種色彩的影子。

再看前幾天,石頭姐Emma Stone榮獲第9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時,也是身穿一襲薄荷綠色禮服。

這種色彩搭配,正在以“薄荷曼波”為名,走紅網絡。

所謂“薄荷曼波”,說白了就是一種以薄荷色的搭配風格。

"曼波”,是一種源于南美的流行舞蹈,熱情奔放,代表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而“薄荷”指以嫩綠色或者淡藍色、淡黃色為代表的低飽和自然色系。

薄荷曼波為何能成為穿搭頂流,難道只是因為春天到了嗎?

其實,這種風格的走紅,與人們當前的審美趨勢密切相關。

這種清新自然之美,與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人們追求簡約舒適的生活態度相契合。

在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渴望能夠擺脫繁瑣與復雜,追求一種簡單而真實的生活方式,這正是“薄荷曼波”的賣點。

在此之前,似乎每一個季節,都會涌現出一種流行的色彩搭配風格。

從曾經爆火一時的,夏日“多巴胺”穿搭、秋冬“美拉德”穿搭,再到如今早春的“薄荷曼波”,這層出不窮的潮流趨勢,到底是被誰捧紅的?

究竟是誰在把握流行密碼?

潮流趨勢,可謂是“一會一變”,而且每一種流行的風格似乎有一個“花里胡哨”的名字。

比如前不久的多巴胺和美拉德,都是爆火一時,網絡上人人跟風,如今又輪到了薄荷曼波,?人們的穿搭審美好像總是被一些流行名詞牽著鼻子走。

@白晝小熊

這些所謂流行趨勢的新奇名詞,內核其實是媒體和商家聯合打造的消費主義陷阱。

就以去年夏天爆火的多巴胺穿搭為例,起初只是抖音上一位穿搭博主發布了自己的一周彩色穿搭。

隨后,便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其中不乏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乃至明星博主和主流媒體。

后來的美拉德、格雷系穿搭也是如此,正是小紅書等各大流媒體平臺,包括主流時尚雜志,都在力推這些流行風格,打造這些新興詞匯。

而在此之前,在互聯網流媒體尚且沒有如此發達的時期,影視劇就是一個“帶貨”的絕佳平臺。

劇中的男女主角穿的衣服,戴的飾品,總是能以“某某同款”的頭銜稱霸淘寶。

比如之前爆紅的“韓劇女主同款口紅色號”,就在淘寶熱銷多年。

這無疑說明了,之前的時尚潮流,曾是由影視劇的穿搭審美決定的。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同樣,即使在古代,大眾的審美流行趨勢,也是人為創造、“自上而下”帶動的。

當時的潮流締造者無疑是王公貴族們。比如帶火石榴裙的楊貴妃,也算是當時的時尚icon了。

所以,時尚潮流并非由一兩個精于審美的穿搭博主決定,而由商家、媒體等多重“幕后操手”創造的。

大數據懂我,還是困住我?

我們的時尚潮流總是不斷更換上新,很多人也總是就這樣跟隨著潮流,不斷變換著自己的穿搭。

這些潮流趨勢,似乎真的總能契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但也有人說,我們的審美正在失去個性,被統一的時尚“綁架”。

總的來說,潮流趨勢的確有其合理之處,但仍然不乏陷阱。

Jiayue Li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潮流趨勢,的確是“大數據嚴選”的,更適合大多數人審美的風格。

畢竟,每一個新興“時尚熱詞”的背后,都是無數專業團隊基于大數據分析,結合流行元素創造的。

因此這樣的“人造時尚風”的確更能捕捉大多數人的審美需求。

在時尚“標簽化”的當下,一個具有概括性的時尚風格,能夠滿足當代年輕人迅速找到同類的需求。

比如最近“4個關鍵詞確認審美”這個話題就在年輕人中迅速走紅,即通過在小紅書上搜索穿搭、壁紙、學習、風格,將每次搜索的首圖拼圖,大概率是你的審美和你給別人的感覺。

許多人們通過分享這些截圖,來尋找圖片相似的“同道中人”,大家似乎都執著于從各個方面尋求身份認同,來獲得一種歸屬感。

在這樣的社會心態之下,人們的購物欲望來源,已經從商品的實際用途轉化為商品符號代表的身份意義。

Nicole Eisenman

種種新興時尚詞匯,就充當了這個供人分類集合的“標簽”,各種本身沒什么外沿意味的搭配風格,換了一個名詞就搖身一變成為當下流行。

說到底不過是商家把大差不差的舊東西貼上標簽,從而吸引新客戶,而消費者也很容易迷失在這真假“標簽”中。

而且,其中也不乏消費主義的發力。

消費主義的典型特征就是憑空制造需求。

這些看似“無中生有”的創新穿搭風格,實際是商家媒體以流行文化和穿搭理念為根基,利用大眾消費心理和情緒價值制造的消費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審美市場上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用不斷創造新興時尚新詞的方式,掌控大家的審美。

Salman Toor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面對層出不窮的“流行名詞”要格外謹慎。

穿搭為悅己,舒服是王道,我們不要徹底被潮流牽著鼻子走,要敢于堅持自己的風格,不要失去自己的主觀審美判斷。

畢竟不論多么走紅,穿在身上去展示這種時尚風格的,始終是你自己。

今天是“薄荷曼波”,明天可能就變成了“藍莓探戈”,與其盲目追逐瞬息萬變的風,不如豐盈自我,在內心播種春天。

參考資料:

1、周燕玲. 馬克思需要理論對當代需要異化困境的啟示[J]. Advances in Philosophy, 2023, 12: 105.

2、朱珠.時尚設計:資本權力話語與“媚俗”化消費心理[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90-91

3、甘劉林, 王甜. 新媒體環境下的消費文化研究[J]. 新聞知識, 2018 (4): 22-25.

作者:7293?

責編:若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印客美學

精選文章:

扎哈事務所:我生來就是數字化的

元宇宙的釋放:人性化數字場館的興起

時尚界又整新活,風靡韓女的“屁簾”把想嘗試的打工人糾結壞了?

網頁設計趨勢,10大復古風格正卷土重來!

“新中式”越紅,死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