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六個被改建再利用的工業筒倉案例。

筒倉結構通常用于儲存谷物或煤炭等材料,通常由混凝土或金屬制成的堅固塔狀形式構建。

然而,這些實用主義建筑也被建筑師們接受,作為改建再利用項目的基礎,許多被改造成了獨特的住宅和文化空間。

Kunstsilo背后的建筑師Magnus W?ge表示,工業結構如筒倉特別適合作為藝術畫廊的背景。

“對于今天的建筑來說,我認為能夠與現有的事物一起工作是很好的,因為你不得不與之相關,并且這給了你一些出乎意料的答案。”

他說:"這對于藝術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背景,特別是它能夠增強創造力。而工業建筑具有當代藝術非常喜歡的空間質感。"

挪威Kunstsilo

Mestres W?ge Arquitectes、BAX和Mendoza Partida設計

30個相互連接的筒倉內部被挖空,形成了Kunstsilo的雕塑中庭,這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北歐藝術私人收藏的畫廊。

曾經用于存放谷物的筒倉的粗糙混凝土建筑的遺跡被故意暴露出來,與周圍畫廊的干凈、簡約的裝飾形成對比。

它由Mestres W?ge Arquitectes與BAX和Mendoza Partida設共同計,以類似"大教堂般"的空間為特色。

南非Zeitz MOCAA

由Heatherwick Studio設計

在開普敦的海濱,英國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的工作室將一個谷物筒倉改建成了南非最大的藝術博物館Zeitz MOCAA。

該結構經過精心設計,形成了一個由80個畫廊空間組成的網絡,但其中心是一個巨大的大廳,該工作室以單粒谷物的形狀為基礎設計,Heatherwick將其描述為"一座拱形大教堂"。

德國MKM庫珀斯米勒博物館

由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

橋梁跨越了這些鋼質儲存結構之間的間隙,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將其納入了杜伊斯堡MKM庫珀斯米勒博物館的擴建項目中。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目標是將這些筒倉作為"工業紀念碑"來贊頌,并為公眾在頂部設置了一個觀景平臺。

荷蘭Zwarte Silo

由Wenink Holtkamp Architecten設計

這個食品市場位于一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倉庫建筑內。Wenink Holtkamp Architecten的雄心是在這座建筑從1990年代開始閑置后,將其重新建立為城市地標。

它高聳的內部空間被改造成了主餐廳,其粗糙的混凝土結構被裸露出來,并與木制家具和軟裝飾形成了對比。

丹麥The Silo

由Cobe設計

建筑工作室Cobe在哥本哈根這座昔日的糧倉內設置了38個獨立的住宅單元。

室內由其觸感豐富的混凝土結構帶動,許多區域的混凝土結構保留了裸露的狀態,營造出一種原始的工業感覺,而外部則經過更現代化的改造,覆蓋著角度分明的鍍鋅鋼板。

Cobe創始人Dan Stubbergaard表示:“我們希望盡可能地保留The Silo的精神,無論是在其堅固的外部還是雄偉的混凝土內部。”

荷蘭Silo Living

由Stella van Beers設計

設計師Stella van Beers也利用了一座老舊的筒倉來打造一個住宅項目,盡管規模相對較小。

這個被戲稱為Silo Living的農業建筑結構高七米,內部包含一個微型住宅,設有起居區和睡眠區。

該項目的目標是激發對這些廢棄結構的新用途,這些結構在荷蘭很容易獲得,但處理起來成本高且難以回收利用。

精選文章:

2023-2024意大利A'設計大獎賽獲獎作品正式揭曉!

視覺大師:探尋韋斯·安德森電影中的字體之美

Andrew Bolton 為服裝注入新生命,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循環

佐藤大:設計不再“只是提出想法和制造東西”

用《柯南》小蘭發型指路?麥當勞真營銷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