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主演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未播先火,播了更火。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黃亦玫的漂亮女孩跨越20年的情感成長經歷。

人民網評價這部劇,是“貼近真實的她故事”。

黃亦玫剛出場時的身份,是中央美院學藝術史的應屆畢業生,在建筑設計院實習,后來又進了一家先鋒藝術機構當藝術策展人。

黃亦玫的哥哥黃振華,是一名建筑師,在一家建筑設計院當小領導。

劇情設定的時間是2001年,那個時候,藝術策展人、建筑設計師都是走在時尚審美前沿的職業。

劇中也埋了不少與建筑、藝術有關的梗,讓我們一起來找找看吧!

01

黃玫瑰海報與德沃夏克的畫作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海報中,劉亦菲被一叢黃玫瑰簇擁著,超凡脫俗又帶有一絲甜美。

這張海報的色調與構圖,借鑒了捷克浪漫主義畫家弗朗茨·德沃夏克(Franz Dvorak,1862—1927)的一幅畫作。

弗朗茨·德沃夏克的作品充滿美好的色彩和詩意的想象,女性與花是他常用的主題。

德沃夏克作品(圖源:gallerix)

02

重溫20年前建筑設計院的輝煌

黃亦玫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二零零幾年的時候地產行業剛開始騰飛,黃亦玫的的哥哥黃振華當時就已經是知名的建筑師了,含著金鑰匙出生又精準踩中了時代的風口,簡直是精英中的精英。

(《玫瑰的故事》截圖)

劇中出現了大量的21世紀初設計院的鏡頭,老式的臺式電腦,大型繪圖板,手工模型,圖紙架子上的大量藍色圖紙……而現在建筑設計院都是AI出圖了。

劇中的情景,讓大批建筑行業的從業者無比懷念20年前忙碌繁榮的時光。

(《玫瑰的故事》截圖)

(《玫瑰的故事》截圖)

03

中央美術學院取景地:曾播報開國大典盛況的電臺

《玫瑰的故事》中黃亦玫所就讀的中央美術學院,有著黃色的歐式建筑,浪漫的草坪和水臺廣場,這里并不是現實中的中央美院,而是北京的一處小眾文藝打卡地——491空間。

這里是四九一電臺舊址,存8幢歷史建筑。四九一電臺始建于民國七年(1918年),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功率電報通信臺和中短波發射臺之一。電臺曾于1949年10月1日向世界各地報道中國開國大典的情況。

(《玫瑰的故事》截圖)

(《玫瑰的故事》截圖)

如今這里已經被改造為491空間——一個集藝術、文化和創意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建筑黃色的外墻,紅色的屋頂,色彩鮮艷,天氣好的時候拍照非常漂亮。

491空間(圖源:公眾號“北京雙橋地區”)

491空間(圖源:公眾號“北京雙橋地區”)

04

“男裝品牌”波提切利是誰?

周士輝為了黃亦玫,與交往七年的未婚妻悔婚,而黃亦玫卻表示,自己根本不可能喜歡周士輝,因為周士輝他不懂玩,不看書也不看電影,他甚至以為“波提切利”是一個男裝品牌。

那么波提切利到底是誰呢?他是15世紀末佛羅倫薩的著名畫家,歐洲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代表人物。

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維納斯的誕生》,從貝殼中緩緩升起的維納斯美麗而圣潔,展示著女性與生俱來的獨特魅力,就像是盛放的玫瑰。

《維納斯的誕生》(圖源:gallerix)

很多人認為,亦舒原著《玫瑰的故事》中玫瑰的原型是章小蕙。

章小蕙在直播介紹眼影盤的時候,便拿出波提切利的另一幅傳世畫作《春》來講解,從仙子頭發的顏色,到樹上掛著的橘子,在章小蕙的口中,都變成了眼影盤中顏色的靈感來源。

《春》(圖源:gallerix)

05

玫瑰的馬列維奇絲巾

黃亦玫在面試時找蘇更生借了一條絲巾,蘇更生作為面試官,要她從審美的角度說一說藝術在生活中的運用,比如為什么選擇了這樣一條絲巾。

黃亦玫說,這條絲巾采用了亮色的幾何圖形,應該是參考了馬列維奇的風格,得到了一眾面試官們的贊賞。

(《玫瑰的故事》截圖)

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俄國幾何抽象派畫家,“至上主義”的倡導者。

馬列維奇代表的“至上主義”,強調視覺感受的絕對至上,把繪畫從一切多余的,繁雜的,完全不相干的雜質中解放出來,尋找一種最樸素的元素,進行完全以造型出發的情感表達。

馬列維奇作品:Suprematism-1915(圖源:gallerix)

建筑大師扎哈·哈迪德深受馬列維奇的影響。在畢業設計中,扎哈選取了馬列維奇在1923年的一件雕塑作品,并將其轉化為一個渲染畫作,她說:“在馬列維奇的構圖中,我好像找到了歸宿。”

扎哈大四時的畢業設計作品《馬列維奇的建筑》(圖源:Archdaily)

從扎哈建筑設計作品中的流動曲線、銳角尖頂等標志性的元素,都能看出馬列維奇對其的影響。

扎哈作品:維特拉消防站(圖源:Archdaily)

06

朱珠的“寶藏辦公室”

黃亦玫的老板,由朱珠飾演,作為藝術機構的高管,她的辦公室非常有料,每一件單品都能拿來說一說。

(《玫瑰的故事》截圖)

酒柜吧臺來自Willy Rizzo的設計,他曾為眾多好萊塢一線女星拍攝大片,包括瑪麗蓮·夢露。這個吧臺制造于20世紀70年代,在早期的007電影中也出現過。吧臺以玻璃面板做覆蓋,前板與坐凳都采用羊皮進行包裹,質感十分柔軟。

(《玫瑰的故事》截圖)

辦公室中一款經典的edra花瓣扶手椅,由Jacopo Foggini設計。它的外形靈感來源于花朵的莖與花瓣,采用聚碳酸酯手工制作,其透明材料被染成不同色調的藍色和綠色。

花瓣扶手椅(圖源:edra)

辦公室中還有一個戴著笑臉的音樂播放器,人們在看到的瞬間便“會心一笑”,那便是模塊化移動音樂機器人——radiofonografo RR126,以立體聲、可移動和笑臉符號成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受歡迎的現代藝術作品之一。

radiofonografo RR126(圖源:Brionvega)

07

玫瑰的電腦桌面:康定斯基

黃亦玫的電腦桌面壁紙畫面,是康定斯基的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與之前提到的馬列維奇是“一家人”,再加上蒙德里安,三位是號稱抽象藝術先驅的“三駕馬車”。

(《玫瑰的故事》截圖)

康定斯基是現代構成藝術的創始人,他認為:可以通過線條、色彩等要素,讓藝術變得客觀。

康定斯基AI畫像(圖源:《Ai設計366 審美日常2024歷》)

據說他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形體與色彩,也能在一幅畫面中“聽”到音樂。

康定斯基作品:《作曲5號》(圖源:gallerix)

08

蘇更生的電腦桌面:查爾斯·德穆斯

黃亦玫的上司蘇更生的電腦桌面,則是美國畫家查爾斯·德穆斯(Charles Demuth,1883—1935)的作品,他也是一位先鋒藝術家。

(《玫瑰的故事》截圖)

查爾斯·德穆斯的作品風格被稱為“精確主義”,是一種以客觀的形式和色彩、陰影、簡潔的畫面來表現工業社會和城市景觀的藝術。

查爾斯·德穆斯作品:In Two Movements(圖源:gallerix)

09

當代藝術圣地:蓬皮杜藝術中心

法國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是《玫瑰的故事》中一眾藝術從業者們頂禮膜拜的地方。

蓬皮杜藝術中心是歐洲規模最大的現當代藝術機構,馬蒂斯、達利、畢加索、康定斯基、米羅、克萊因、蒙德里安、杰夫·昆斯等大師的作品會讓你目不暇接。

(圖源:pixabay)

理查德·羅杰斯和倫佐·皮亞諾設計的建筑物本身,更是一件杰出的當代藝術作品。它是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七彩斑斕、新奇怪異,曾被巴黎人戲稱為“煉油廠”“建筑界的金剛”“巴黎怪物”。在傳統建筑中通常被隱藏起來的所有梁、柱、空間桁架、管線、暖通照明設備等,全都被建筑師里外倒置,“翻腸倒肚”,毫不掩飾地直接暴露于建筑體之上。

蓬皮杜藝術中心將從2025年起閉館五年進行大整修,如果還沒有去過,要抓緊時間了!

(圖源:Archdaily,攝影:Julien Fromentin)

10

畢加索藝術中心

黃亦玫與蘇更生到上海出差,其中的一站來到了一所漂亮的小洋房看展,這里就是畢加索藝術中心。

(《玫瑰的故事》截圖)

(《玫瑰的故事》截圖)

畢加索藝術中心坐落于優秀歷史保護建筑與名人故居群的北京西路,這座小樓原名為“覺園”,建于1929年,曾是民國名人施肇曾的住宅。

中央的入口門廳采用了三個連續的拱券結構,圓形立柱,獨立式花園別墅,整體看起來充滿了西班牙建筑的格調,室內的木質地板和樓梯也很有年代感。

(圖源:公眾號“畢加索藝術館”)

畢加索藝術中心是由畢加索的兒子西爾維奧·畢加索授權的美術館,這里有畢加索的真跡作品及簽名授權版畫近百幅,還有從未展出過的畢加索珍貴手稿。

(圖源:公眾號“畢加索藝術館”)

11

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水鄉

黃亦玫哥哥黃振華第一次拜訪相親對象白曉荷的家里,發現人家超級有錢,居然還有吳冠中的畫作。

這是吳冠中江南水鄉系列作品之一,吳冠中畫里的春天是淺淺新綠、薄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墻,和諧清新,寧靜淡美。

(《玫瑰的故事》截圖)

吳冠中的畫作也成為很多建筑師的靈感來源,比如被稱為“最美回遷房”的東梓關村,是徽派傳統建筑與現代理念的融合,建筑有著干凈的黑白色調,簡約的線條,仿佛走進了吳冠中的畫里。

(圖源:Archdaily)

12

是孩童的畫,還是藝術大師的作品?

黃振華在白曉荷的家里,跟著白曉荷的父親參觀他們家珍藏的畫作,但走到一幅抽象作品前,黃振華被難住了,他說,這幅畫要么是出自大師之手,要么是小孩畫的。

其實,這幅畫正是白曉荷4歲時畫的。

(《玫瑰的故事》截圖)

為什么大師的畫和孩童的畫很難區分呢?我們來看一看保羅·克利的作品,他的作品技術非常稚嫩,看上去像是孩子的戲作,但畫成這樣是畫家苦練之下的結果,每一條看似隨意的線條,其實都是有意為之。

保羅·克利《無題(孩子和風箏)》(圖源:《基礎造型力 開啟藝術設計之門》)

作品能否升華為藝術,并不在于它表面呈現了什么,而在于背后那些不可見的思想和哲學內核,這才是關鍵。

13

未解之謎:拉瑞多教堂旋轉樓梯

莊國棟想要討黃振華歡心,于是和黃振華聊起了新墨西哥州的拉瑞多教堂的旋轉樓梯,這個樓梯憑空螺旋向上轉,據說不符合建筑學原理,現在都沒弄明白是怎么弄的。

拉瑞多教堂旋轉樓梯,是建筑界的一個“未解之謎”。據說拉瑞多教堂建成后,才發現忘了建造通到唱詩班廂房的樓梯,這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出現了,說他可以建這個樓梯,但在他工作時,禁止任何人進入。幾個月后,修女打開門,發現樓梯已經建好,老人卻已經不知所蹤。

(《玫瑰的故事》截圖)

劇中黃振華給出了合理解釋:就是空間應力比較復雜,就好比彈簧,它總有一個狀態是壓力和拉力能保持相對平衡的,那個時候建造有點難度,但也沒那么難,就是一開始有個支撐,建好了之后把那個支撐去掉就行了,沒有傳的那么神。

(圖源:unsplash)

黃振華還說,要說建筑奇跡,還得是中國的榫卯結構,那么多宏偉的宮殿,沒用任何釘子,就像搭積木似的,一層一層就搭起來了。

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全木結構古建筑群之一,北京故宮(圖源:unsplash)

14

黃亦玫在盧浮宮里cue到了什么畫?

(《玫瑰的故事》截圖)

黃亦玫在巴黎盧浮宮里看到了一幅畫,這幅全班同學都畫過的作品,現在終于看到真的了。

這幅畫就是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的《一個男人的肖像》,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與達·芬奇并駕齊驅的畫家,威尼斯畫派的“創派祖師爺”。

(《玫瑰的故事》截圖)

喬瓦尼·貝利尼倡導在自然光線和場景中創作,超越宗教敘事擁抱自然世界,他善于將嚴肅的宗教信仰與溫和的人性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明朗寧靜的獨特風格。

(圖源:gallerix)

15

象征黃亦玫和莊國棟感情的“虐心雕塑”

黃亦玫去巴黎找莊國棟,感覺到了二人的漸行漸遠,她在莊國棟的辦公室門外,看到了一個“虐心”的雕塑作品。

這是格魯吉亞雕塑藝術家塔瑪拉·克維西塔澤(Tamara Kvesitadze)根據1937年的愛情悲劇小說《Ali and Nino》創作的,小說講的是一個穆斯林男孩和一位來自不同宗教的格魯吉亞公主之間的愛情故事。

這個藝術作品,是黃亦玫與莊國棟情感關系的高度濃縮。

(《玫瑰的故事》截圖)

兩尊雕像緩緩移動、靠近,然后交織、分離,相遇時互相吸引,彼此靠近合一,但終究還是錯過了彼此。曾經以為的彼此靠近,其實只是擦身而過。沒有對錯,只是方向不同。

但這里有一個漏洞,電視劇中的故事發生在2004年左右,但這個雕塑是2010年才安裝完成的。

(《玫瑰的故事》截圖)

16

誰是玫瑰最愛的畫家?

黃亦玫的房間中,在很明顯的位置,掛著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羅(Frida 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的作品:《戴著荊棘項鏈和蜂鳥的自畫像》,可見她對于這位女畫家的喜愛。

(《玫瑰的故事》截圖)

弗里達·卡羅一生長時間受到身體損傷的侵害。她6歲患小兒麻痹,18歲在一次車禍中嚴重受傷并失去生育能力,后來在婚姻中也遭遇了背叛。她一生坎坷,與銘心痛苦為伴,卻從藝術創作中找到安慰。

看她的作品,能感受到一股鋼鐵般的頑強意志。

黃亦玫一定很贊成弗里達對生命的態度,女性就該像一朵帶刺的玫瑰,活得熱烈而肆意。

17

一座隱匿于世的美術館

黃亦玫與莊國棟分手后,到上海讀研,遇到了她生命中的下一個男人方協文。

她與方協文第一次單獨外出,是去一座清水混凝土風格的美術館看歐美繪畫精品展覽。

這座美術館的取景地,是上海的一個小眾美術館——位于上海中成智谷園區里的成美術館。

(《玫瑰的故事》截圖)

進入美術館內部空間,從外部的粗獷大體量瞬間過渡到有著庭院、樹木的室內展廳,在看展的過程中,隨時都能透過玻璃與外部環境對話。

有機會去上海的話,一定要到這個美術館看看。

(《玫瑰的故事》截圖)

18

失戀的玫瑰,最愛莫蘭迪

在與方協文看展的時候,黃亦玫在一幅畫前駐足許久。

她說這幅畫配色很簡單,讓她想起了她喜歡的一位畫家——喬治·莫蘭迪。

(《玫瑰的故事》截圖)

意大利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畫了一輩子瓶瓶罐罐,一生未婚,也很少出門,始終與母親和三個妹妹共同居住,像個“苦行僧”。

喬治·莫蘭迪,以其靜物畫和風景畫聞名,他的風格與配色近幾年來影響了不同領域的審美(圖源:《Ai設計366 審美日常2024歷》)

莫蘭迪的藝術道路專一而忠貞。

失戀后的黃亦玫,或許對他的這種冷靜與克制的風格更有感觸。

喬治·莫蘭迪《Natura morta》(圖源:gallerix)

結語

一部劇里埋藏了這么多“藝術彩蛋”,《玫瑰的故事》劇組可以說非常用心了。

不知道你還發現了哪些有趣的細節呢?

隨著劇情的發展,相信還會有更多的“藝術彩蛋”出現。

讓我們一起期待下吧!

參考資料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

《基礎造型力 開啟藝術設計之門》(著者:[日本]白尾隆太郎、[日本]三浦明范,譯者:靳園元,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作者:孫琬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

此石非彼石!新加坡燈光秀矗立的充氣式“發光石頭”

在房間以光造了個彩虹,杉本博司的攝影藝術展

人體如何塑造設計:從古典建筑到人工智能的擬人化

重新構想煙花的六大概念,旨在“激發敬畏和驚嘆”

廣州地鐵允許個人投放廣告后,史上最社死一幕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