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多樣化的世界中,多宗教空間的出現代表了建筑設計的重大變化,反映了當代社會宗教格局的演變。這些空間最早在1950年代開始正式設立于機場和醫院等公共建筑中,作為社會變革和和平共處的縮影。它們允許不同宗教在同一環境中和諧共存,體現了包容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原則。

隨著社區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和多文化,這些空間成為宗教包容的物理體現,鼓勵在多文化背景下接受宗教和民族少數群體。它們的普及反映了對滿足多樣精神需求的包容環境的日益需求,同時促進了宗教間的理解。然而,設計和實施這些空間面臨復雜的挑戰,常常引發關于代表性、中立性以及神圣空間本質的辯論。這些討論突顯了建筑師在創建既普遍歡迎又具備精神意義的空間時必須權衡的微妙平衡。

建筑一直以來都反映社會變遷,多宗教空間的興起反映了現代社會中宗教多樣性的增加。這些空間體現了多元主義和共存,為不同宗教實踐提供了可以并肩共存的中立場所。在建筑設計上,這些空間挑戰了傳統的神圣觀念,推動設計師創造包容性強、靈活多變的環境,以適應各種儀式。這種適應性不僅僅是功能性的,更深刻地表達了當代社會中流動的宗教身份。

多宗教建筑的理論基礎在于促進社區之間的共同體意識和相互尊重。建筑師必須創造既中立又具有精神意義的環境,以容納各種儀式,而不妨礙其神圣性。在充滿宗教沖突和文化誤解的世界中,這些空間在促進和平與團結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提供了一個互相理解的庇護所。

解決這一挑戰的最常見方法是所謂的“負設計”。這種方法通常導致沒有窗戶、全白的房間,裝飾最簡約,家具布置靈活。宗教文本和符號通常被存放起來,只有在需要時才會取出。這種設計策略旨在創造一個中立的畫布,可以根據不同宗教需求暫時進行轉變,同時解決了一個空間想要呈現宗教感卻實際上并非如此的矛盾。作為回應,建筑設計發展出將光、水或其他自然符號等普遍象征融入其中的策略。這樣,它將宗教轉化為精神性,創造出一種神圣感而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信仰。

然而,這種方法也帶來了一些爭議。一個空間如果被設計成宗教中立,它還能真正被稱為神圣嗎?空間的使用方式如何定義其特性,不論其物理設計如何?這些問題挑戰了我們對宗教建筑形式與功能關系的理解。批評者認為,這些空白且無裝飾的空間由于其故意的中立性,可能顯得單調或缺乏精神氛圍;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神圣感可能來自于用戶的意圖和實踐,而非特定的建筑特征。確實,空間的使用在定義其特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常常超越了其物理設計。這一概念與神圣感可以由用戶定義而非固有于建筑本身的觀點相一致。在多宗教空間中,通過不同信仰的儀式、物品和實踐對空間的臨時轉變展示了使用方式如何超越中立設計的局限。

這種試圖通過保持中立來實現普遍包容的做法,往往導致空間感覺不具個人性,且與任何精神傳統脫節。另一方面,一些設計師主張,真正包容的空間應當接受并慶祝宗教多樣性,而不是試圖抹去所有信仰的痕跡。這種“積極設計”的方法在不創建等級或冒犯的情況下平衡不同信仰的表現,和諧地融入每一個元素——這一微妙的動作需要仔細考慮,通常還需要廣泛地咨詢宗教領袖。

機場和公共機構中的多宗教空間

關于多宗教空間設計的辯論不僅僅涉及美學,還提出了關于創建普遍禮拜空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問題。批評者認為,由于不同宗教對神圣空間的要求存在明顯且有時相互沖突的差異,這種空間往往帶有悖論。然而,盡管面臨這些挑戰,創新解決方案不斷涌現。設計師們創建了能夠適應各種宗教需求的模塊化空間,并運用了抽象符號和自然元素如光和水,這些元素在各個傳統中都具有精神意義。成功的多宗教空間在全球范圍內存在,尤其是在民主環境中。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聯合國冥想室,有時被稱為“寧靜之室”,于1957年在達格·哈馬舍爾德的監督下開放。這個空間以博·貝斯科的抽象壁畫和象征耐力與信仰的6.5噸鐵礦石塊為特色,沒有宗教符號,為所有信仰提供了包容和精神反思的環境。

機場也成為了多宗教空間的先鋒地點,為旅行者提供了在喧囂的旅行中進行精神反思和祈禱的重要場所。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倫敦希思羅機場,每個航站樓都設有禱告室,由多宗教牧師團隊管理,以及都柏林機場的多宗教祈禱室。這些空間通常包括穆斯林儀式用的洗腳站和靈活的布局,以支持各種禮拜方式,同時保持中立的裝飾以促進包容性。盡管平衡功能性和精神共鳴的挑戰仍然存在,機場的多宗教空間象征著在日益全球化的社會中的宗教寬容和包容性。因此,它們不斷發展,反映了每年經過這些樞紐的數百萬旅行者的多元背景。

殯葬空間

殯葬空間長期以來反映了社區內的多樣信仰,近年來,這些空間越來越多地采用多宗教方法,以滿足不同宗教群體的精神需求。這些空間通常位于火葬場、紀念公園或墓地,旨在容納圍繞死亡和追思的各種文化和宗教實踐,同時在失落時培養共同的人性意識。位于英國赫特福德郡的布希墓地,由沃赫·西瑟頓建筑事務所設計,便是這種方法的典范。雖然主要服務于猶太社區,該墓地的設計融入了使所有信仰人士感到歡迎的元素。禱告廳以其簡單的幾何形式和天然材料的使用,創造了一個超越特定宗教圖標的沉思空間。周圍的景觀包括本地野花草地和成熟的樹木,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反思和紀念環境。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位于日本兵庫縣的稻川墓地禮拜堂和游客中心,由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設計。該項目展示了殯葬建筑如何在尊重個別宗教傳統的同時,營造包容感。禮拜堂的極簡設計,以單塊混凝土結構和自然光的巧妙運用,創造了一個寧靜的氛圍,能夠與各種精神信仰產生共鳴。這種方法強調了沉思和反思的普遍主題,讓來自不同信仰的人們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與空間互動。

多宗教綜合體

另一個成功的多宗教綜合體例子是位于阿布扎比的亞伯拉罕家族之家,由阿杰耶建筑事務所設計。該綜合體包括三個不同的建筑,每個建筑分別獻給亞伯拉罕宗教中的一種:清真寺、教堂和猶太教堂。每個結構的設計旨在喚起其宗教傳統特有的空間特質,同時保持統一的建筑語言。這種方法旨在鼓勵這三種宗教之間的對話,盡管它們通常視自己為獨立的宗教,同時仍提供不同的禮拜空間。綜合體還包括一個中央論壇和花園區域,作為一個共享的空間,促進不同信仰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通過將這些相互獨立但又互相聯系的宗教空間容納在同一綜合體內,亞伯拉罕家族之家展示了這些空間如何成為跨宗教對話與合作的物理體現,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個體提供了一個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避風港。

作為一名建筑師,我希望創造一座建筑,開始打破等級差異的觀念——它應該代表普遍性和整體性——一種更高的東西,提升人類生活的豐富性。——大衛·阿杰耶,阿杰耶建筑事務所創始人及首席建筑師

類似的意圖,但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方法,可以在柏林的“統一之家”項目中看到,該項目由庫恩·馬爾維奇建筑事務所設計。這個項目將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禮拜空間集于一體,并設有一個中央的公共區域,促進跨宗教對話。建筑師采用了一種允許個體實踐與跨宗教互動的設計方法。該設計理念體現了項目的座右銘“三個宗教,一個家”,強調在尊重每個宗教傳統的同時促進團結。因此,“統一之家”不僅僅是一個建筑項目,更是宗教共存和理解的象征。它旨在創建一個空間,讓不同信仰的人以及無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互相學習,并參與有意義的對話。

超越作為禮拜場所的角色,多宗教空間是充滿活力的環境,承擔著各種社區功能。這些空間不僅具有實際用途,還象征著我們對更包容和理解的世界的共同期望。它們類似于圖書館或社區中心,為教育項目、文化活動和社交聚會提供場所。這種多功能性是當代建筑的一個標志,反映了現代社區的多樣需求以及建筑師在創造尊重多種精神需求的環境同時促進共同人性的能力。這一挑戰要求建筑師具備深厚的建筑技能、對不同宗教傳統的深刻理解,以及駕馭復雜社會和文化動態的能力,平衡中立性與精神共鳴的需求。最終,這些空間不僅是信仰者的圣地,也是所有人的精神歸宿。

精選文章:

大作洗眼 | 2024 iPhone攝影獎、用針管筆擼貓…一眼驚艷!

黑嗎嘍——老外:超好玩!但扣分??

Pinterest 揭曉2024年秋季最熱門的趨勢

品牌空間設計,買產品,還是買體驗?

吳彥祖點贊成都“空中花園”,網友:千萬可別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