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剛剛開完奧運會的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LV旗艦店旁邊,出現了一座巨型“LV老花硬皮箱”。“硬皮箱”上布滿經典的LV花紋,加上皮革與金屬鉚釘的設計元素,還有類似于行李箱的紐扣點綴在上面。

這個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箱子,就是LV的第一家酒店。

(圖源:LOUIS VUITTON官網)

這家LV酒店將于2026年竣工并正式對外營業,目前工程外立面已經基本完成,正處在內部裝修階段。

據說在這里住一晚的價格將高達10000歐元,折合人民幣將近80000元!

其實,這座耀眼的“建筑”還僅僅是施工圍擋,酒店完工之后就會被拆除。

目前,LV并沒有披露任何設計師和建筑事務所,相信揭曉之時一定會更為驚艷。

酒店還沒建好,這個箱子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廣告牌,搶占了一波眼球,讓全世界對酒店產生好奇心,不得不說,這是LV在商業建筑方面的又一次成功。

01

LV的“直白建筑學”:建筑的外立面就是“品牌的皮膚”

在建筑上搞噱頭,LV已經不是頭一回了,LV的理念是,建筑的外立面就是“品牌的皮膚”。

能讓消費者們深刻記住的品牌,都擅長讓“超級視覺符號”,成為大家的集體記憶,而LV這種“巨物營銷”的方式,還能激發消費者打卡發圈的興趣,這能幫助品牌獲得更多的話題聲浪。

比如為了迎接龍年的到來,LV在店門前放了個巨型青龍,青色與金色的色彩搭配極具視覺沖擊力,還包含了四葉花卉圖案、棋盤格等品牌經典元素。

(圖源:LOUIS VUITTON官網)

2023年,LV和“波點女王”草間彌生推出了聯名活動,LV的全球門店上畫滿了草間彌生的經典符號——密密麻麻的彩色波點,還弄了一個巨大的草間彌生“怪婆婆”充氣人偶,放在了LV位于巴黎香榭大道的總店旁邊,乍一看還有點恐怖的感覺。

(圖源:unsplash)

用奪人眼球的建筑外立面,描繪對時尚與藝術的想象力,是LV一貫喜歡采用的建筑語言。

巴黎香榭大道的LV總店,是一座歷史建筑,在空間條件的限制下,設計師運用爆炸、陽光射線等張力設計,為建筑立面“鑲嵌”了一顆光芒四射的太陽。

(圖源:unsplash)

弗蘭克·蓋里設計的LV首爾店,看似不合理的浮夸建筑造型,魚鱗狀的弧形玻璃,設計靈感來自韓國的民間舞蹈東萊鶴舞。

LV首爾店(圖源:Archdaiy,攝影:YONG JOON CHOI)

位于巴黎的LV博物館也是由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它像“巴黎城西上漂浮的一朵云”,透明的建筑可以倒映出室外的風景,并隨著光線的不斷變化,建筑外觀極富動感。

LV博物館(圖源:Archdaily,攝影:Iwan Baan)

2021年建成的LV東京銀座并木通店,由日本建筑師青木淳和紐約內飾設計師彼得·馬里諾設計。建筑的外立面以水、光、影的流動性作為靈感,利用雙曲面玻璃鑄造出波光粼粼的幕墻,能夠形成如“夕陽海面般絢爛的水色”,在不同的天氣、不同時間的光照下會呈現不一樣的漸變效果,非常醒目。

LV東京銀座店(圖源:Archdaily,攝影:Daici Ano)

02

當建筑成為巨大的廣告牌,是美還是丑?

用具象的建筑作為品牌形象,有至少100年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是汽車工業興起的年代,在公路盤繞的美國加州,為了吸引司機下車消費,當地商人建造了外觀具有較高的辨識度與吸睛力的建筑,相當多的餐館、加油站、汽車旅館等均以“象形”形式呈現——家禽、商標、交通工具等都是模仿的對象。

美國加州公路上的甜甜圈店(圖源:Archdaily,Jim Heimann Collection)

這些具體直白的“圖像式建筑”,屢屢遭受公眾及業內人士的批評,登上各種“丑陋建筑”排行榜,但人們既感慨它們的丑陋和荒謬,又不禁加入其中與之狂歡,有些“丑陋建筑”甚至成了網紅打卡地。

比如上海這座大樓,外形就是一個柜子,被網友們戲稱為“出柜大樓”,它是一個高端家具品牌的大樓,一眼看去,就是一個巨大的廣告。

(圖源:微博@史里芬Schlieffen)

還有四川宜賓的五糧液大樓,吉尼斯給予它的評語是“最大的實物廣告”,業主的目的也是借助這個夸張的具象形象宣傳自己的品牌,五糧液酒廠儼然已成為四川宜賓市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

中國四川宜賓五糧液的酒瓶大樓(圖源:建筑暢言網)

商家或政府都傾向于利用象形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為其品牌或城市進行相應的營銷與推廣。

2014年的第五屆中國十大丑陋建筑評選中榜上有名的無錫萬達文化旅游城展示中心,在外觀上模擬了當地著名的宜興紫砂壺。建筑其實相當用心,“壺面”上每一塊玻璃的形狀、大小均不一樣,建筑穹頂則采用了藝術彩繪玻璃,但卻并未博得公眾的好感。

無錫萬達文化旅游城展示中心(圖源:建筑暢言網)

美國堪薩斯市立圖書館外觀設計是根據當地居民提議設計的,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放滿經典著作的書架,架上的二十多本精裝世界名著書籍也是由民眾共同挑選的,盡管這座建筑屢屢被吐槽,但它已經成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美國堪薩斯市立圖書館(圖源:Archdaily)

有些建筑本身干脆就是個廣告牌。巨大的球形建筑“MSG Sphere”,位于“賭城”拉斯維加斯,它高達112米,相當于31層樓高,最寬處達到157米,它的建筑外殼是世界上最大的LED屏,像素高達2億6843萬,可以24小時不間斷變幻各種畫面。

03

那些比奢侈品還要好看的品牌建筑

有些大品牌的建筑設計則是審美在線,他們通過裝置藝術的思維打造門店建筑,展現品牌的調性與態度。

Prada在東京表參道地區的店面,由Herzog&de Meuron設計,商店是一幢六層樓的玻璃建筑,“氣泡狀”的菱形窗玻璃借鑒于Prada的經典格紋。建筑師表示,當服裝肌理與建筑表皮相遇時,它是一種新的融合,建筑超越了流逝的時間,以一種更恒久的方式展現著品牌文化精神。

Prada東京表參道店(圖源:Dezeen)

2007年,三宅一生與建筑師安藤忠雄、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以及視覺設計師佐藤卓共同建造了設計博物館21_21 Design Sight,建筑的屋頂“一塊鐵皮”正是由三宅一生“一塊布”的理念演變而來,“一塊布”的寓意是更關注身體,更關注覆蓋于我們身上的物件。

54米的巨大鋼板緩慢地傾斜到地面,使得建筑的平面和立面似乎融于一體,博物館80%的面積位于地下,建筑內部采用的是安藤忠雄最擅長的清水混凝土做法。

設計博物館 21_21 Design Sight(圖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Tadao Ando)

設計博物館 21_21 Design Sight內部(圖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Tadao Ando)

Dior韓國首爾旗艦店的外立面設計,貼合“時裝”的外形,尤其是它的曲面看起來很是柔軟,如同一塊白色的織布,看起來很像裙擺隨風飄蕩的樣子。

Dior韓國首爾旗艦店(圖源:Archdaily,攝影:Nicolas Borel)

Dior全新精品店,今年在東京港區的麻布臺之丘正式亮相,由隈研吾主持設計。白色的圍墻選用天然材料制作,外觀則采用了疊加的超細螺紋風格,遠看仿佛是高定長裙上的皺褶。

Dior東京港區麻布臺之丘精品店(圖源:Archdaily)

2016年,MVRDV事務所設計了Chanel阿姆斯特丹“水晶屋”旗艦店,從此其經常被冠名為“給香奈兒造了一座水晶宮的團隊”。

Chanel阿姆斯特丹旗艦店(圖源:Dezeen)

Chanel阿姆斯特丹旗艦店(圖源:Dezeen)

MVRDV非常擅長為奢侈品牌設計寶石質感的建筑,他們通過黃銅和回收玻璃為上海恒隆寶格麗店帶來了翡翠般的碧綠色立面,外立面金色線條紋理的風格采用的是新藝術運動提倡的裝飾藝術風格,這也是基于上海的地域文化作出的創新。

位于上海前灘太古里商業區的Tiffany專賣店外立面也是由MVRDV設計的,使用了6988顆手工玻璃“鉆石”,這些“鉆石”會反射和折射周圍環境,產生閃閃發光的效果,能讓人聯想到Tiffany著名的珠寶設計。

Tiffany上海前灘太古里店(圖源:MVRDV)

結語

時尚與建筑,向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在今天流量至上的網絡時代,時尚品牌不僅僅想要“爆款包包”,還想炮制刷屏的“爆款建筑”。

有人認為,失去藝術價值,商業便毫無靈魂,但也有人認為,更直白地擁抱商業價值,也能營造出一種有趣的人情味。

那么你對于這些“建筑廣告牌”,又有著怎樣的見解呢?等到LV酒店開業的時候,你會不會去住一晚體驗一下呢?

參考資料

《“爆款建筑”成就的是時裝屋還是建筑師?》(“IDEAT理想家”,采訪、撰文:Christa Yang,采訪翻譯:Zihan Xiang,編輯:Nikki)

《你身邊的“丑建筑”都是怎么來的?》(“卷宗Wallpaper”)

作者:孫琬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

這是個設計高手,讓一棵樹直接長成了一把長凳

奔馳土耳其新總部,注重協作與社交的高效工作場所

新擬態與擬物化主義:設計趨勢與可用性

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當建筑變成斑點

如何通過概念藝術攝影進行有目的地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