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南頭古城,有一座由MVRDV設計的創意工廠——Idea?Factory
Idea?Factory,又稱“IF工廠”,由一座老服裝廠改造?!癐F”一方面取自“衣服”諧音,代表著對過去城市精神的延續;另一方面“IF”也是“假如”, 代表由創意引導的城市發展的無限可能。
然而在設計的美好愿景之下,是實際場所運營的冷清——屋頂的公共空間被閑置,浪漫的設想未能照進現實。
這難免引發疑問:設計究竟為人們帶來什么?公共空間是否淪為建筑設計領域的自圓其說?
本文將介紹這一經典城市更新項目,并從“IF工廠”出發,討論建筑設計、運營、文化的落地性與未來可能。
01
設計理念
由MVRDV設計改造的“IF工廠”前身是深圳南頭城中村內的一座服裝工廠。
▲舊服裝工廠
事務所采用城市更新的思想,從可持續的角度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將其升級為一座“創意工廠”。
MVRDV的設計方案一方面保留了南頭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也通過改建創造了低碳的再造與新生。
▲設計過程
MVRDV加強了建筑原有的結構,在頂部增加了一層樓板,增大使用面積。
同時拆除了原有的外墻、暴露出混凝土結構,向人們揭開建筑的歷史痕跡。
新的立面從原結構的邊緣向后退,退讓出環繞整座建筑的開放式走廊,人們可以在廊道上穿行、駐足聊天、欣賞南頭的風景,享受充滿活力和創意的辦公環境。
▲立面空間
一個貫穿的公共樓梯打破建筑整體克制理性的風格。樓梯如隧道一般貫穿整座建筑物,成為一條獨特的步行路徑。
樓梯內采用全鏡面的材料,裝飾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呼應深圳早期的街市風貌。
▲霓虹樓梯
▲霓虹樓梯
樓梯到達四層時“沖破”外立面和室外走廊,延伸出一段半圓形的轉角,人們在這個轉角空間可以飽覽周圍的風景,隨后即可轉向繼續登梯,直到屋頂。
通過樓梯到達屋頂,是一片竹林形成的迷宮。竹林形成半透明的墻,劃分了各式分門別類的活動空間。
▲竹墻圍合公共空間
其中包括用于表演和活動的玻璃“盒子”空間、休憩區、健身房、蹦床、秋千、茶室、互動式舞臺和一面國際象棋的大“棋盤”。
竹林屋頂為“if工廠”賦予了更高的生態和社會可持續性:一方面,竹子為戶外空間帶來蔭庇和涼爽的溫度,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多元活動空間
另一方面,竹林中設置的多元活動空間也為原本相對擁塞的城中村提供了快樂的社交和休閑空間,成為南頭古城上方的城市客廳。
▲IF工廠
02
經營現狀
如今,“IF 工廠”和南頭古城是深圳最繁華熱鬧的步行街區之一。每天無數居民、游客在這里拍照打卡,熱鬧非凡。
▲IF工廠
游人如梭的南頭古城里,各種風格的商鋪在此落地,發達的經濟活力讓這里擁有無限可能,成為包容設計的沃土。
“IF工廠”也是街區里重要的打卡點,其內部包含了多種商業模式。
▲樓梯霓虹
最火爆的正是超級黑膠工廠,里面是滿滿的黑膠唱片、留聲機、試聽、咖啡屋等。復古工業風的裝修和jian'sh設計相得益彰,滿墻唱片讓人流連忘返。
▲超級黑膠工廠
▲超級黑膠工廠
還有街舞社、公路商店酒鋪、即興情景劇、木色系咖啡店、洗衣自助店……
裸露工業風的裝修和五彩霓虹生動的表現了深圳這座城市的張揚和MVRDV大膽絢麗的設計風格。
▲室內裝修
內部的業態也傾向于復古、潮酷的風格,獨樹一幟。
▲室內裝修
然而相對其熱鬧的內部商業環境,屋頂公共空間的設計就顯得過于冷清。
MVRDV一直是設計第五立面的好手,此次設計也堪稱工廠改造建筑的典范,以年輕的姿態坐落于大都市的街區里,充滿了前衛的態度。
作為設計重點的屋頂公共空間,提供了多元化的場景,輔以高飽和度的色彩,試圖提供一種自發進行聚會、社交的場所。
▲屋頂活動空間
然而現實運營情況是,相對于游人如織的南頭古城主街區、風格鮮明的內部商業環境,這塊區域只有零星人員光顧,無法形成人群的聚集。
▲屋頂活動空間
長時間無人使用的座位、展臺、秋千寂寞的在屋頂落滿了灰塵,偶爾會有拍照的年輕姑娘或者好奇的游客帶來一點熱鬧。
03
設計反思
從照片到“照騙”,經久失修的過程中公共空間設施也逐漸失去了其本應擁有的光輝。
▲屋頂活動空間
本應大放異彩的設計亮點最終淪為寂寥,這背后的原因值得反思。
設計與運營的矛盾由來已久,設計師也由此而受到詬?。红趴岬脑O計理念、精美的效果圖、文藝的宣傳是否都是一場建筑設計師的圈地自萌?設計的價值何在?是否有必要為其付出昂貴的費用?
▲室外活動空間
位于深圳這座前衛發達的城市里卻依然未能發揮作用的屋頂公共空間,似乎佐證了群眾的質疑。
然而設計本身的價值是得到證實的。MVRDV在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地的設計卻以觸媒的姿態極大調動了城市活性,成績斐然。
▲鹿特丹橙色屋頂步道
因此,究其原因,“IF工廠”的成功與遺憾大概有三個原因。
1、運營缺位
相對于南頭古城其他店鋪和“IF工廠”內部業態,屋頂公共空間的宣傳、維護、活動組織極為欠缺。
▲屋頂活動空間
運營與設計是一個公共建筑的兩個重要階段。設計保證了建筑的潛力,運營則負責延續建筑的生命力。二者的割裂便會導致優秀場所的荒蕪。
設計與運營達成合作與平衡,或許才能讓好的建筑發揮應有的效能。
▲IF工廠
2、文化本土性
MVRDV的作品有趣而巧妙,但荷蘭團隊的設計文化與中國老城居民、城市旅客的人群畫像終究存在差異。
▲西村大院
在成都,劉家琨設計的西村大院提供了相似的公共空間設計。區別在于其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低干預性,使其自發地成為周邊居民的休閑廣場、城市客廳。
公共空間設計存在極強的文化壁壘,“IF工廠”派對化、劇場化的空間不易為周邊居民所接納,更著重面向了年輕人團體。
▲IF工廠
3、設計認同感
國內對待設計的態度依然傾向于苛刻和質疑。過于匆忙的生活節奏和相對單調的教育體系,讓大眾缺乏感知設計空間的情緒。
▲IF工廠
工廠內部的商業店鋪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符合當前年輕人的消費需求與價值觀,因此擁有穩定的受眾。
而與之相對的烏托邦的屋頂園藝,自由卻缺少指向性的運營,就像一首詩如果沒遇到讀得懂它的人,就會顯得晦澀而缺少趣味。
▲屋頂活動空間
結語
MVRDV 創始合伙人 Winy Maas 說:“‘IF工廠’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廢舊’或超出使用壽命的建筑所蘊藏的豐富可能性?!?/p>
“這個項目里,現有的結構被利用,并增加了額外的樓層,將屋頂公共綠色景觀編織進南頭生活空間,提升了建筑的使用價值。”
深圳這座新型超級城市正逐步進入存量的更新再利用階段,將有越來越多的建筑面臨更舊煥新。
“不適合拍照打卡的空間不是好空間”,這是當下經濟社會廣泛認同的空間價值。
但價值的判斷會隨著群眾的認知發展而產生變化,適當的運營也能讓優秀的空間發揮應有的作用。
設計、運營、文化相輔相成,將會成就更多層次、日常、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
資料引述:
1.《深圳南頭古城“IF工廠” / MVRDV》
2.《快節奏城市的“避難所”黑膠唱片店》
3.《穿越古今·南頭古城“IF工廠”》
4.《文旅項目之困:建設高大上,運營跟不上》
5.《“服裝工廠”變身“創意工廠idea factory ” | 深圳南頭古城“if工廠”》
編輯??蟬想
責編??李婧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