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為旅行體驗開辟了多種途徑。最近,這些過渡空間本身已成為目的地,香港國際機場和仁川國際機場等每年接待超過 6000 萬游客。機場通常是對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認識到機場在講述一個地方的品牌故事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旅行樞紐,這些機場旨在將功能性與文化互動相結合,讓乘客在離開航站樓之前就能領略到當地風情。

首爾仁川國際機場設有高爾夫球場、溜冰場,甚至還有韓國文化博物館,提供的設施可為長時間停留的旅客提供娛樂,甚至吸引普通旅客。香港機場是越來越多以令人興奮的娛樂形式吸引旅客的機場之一。該機場舉辦為期四個月的音樂和藝術文化節,還擁有一個工作坊,旅客可以在那里制作個性化禮物并享受虛擬現實體驗。

這些大型樞紐為機場樹立了新的愿景,打破了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市景點之間的界限。通過將藝術、文化和娛樂融入設計中,這些機場超越了典型的乘客體驗,將曾經的等候區變成了社區空間和旅游景點。?

機場作為大型樞紐

大都市的機場正在轉型成為景點,與城市地標爭奪休閑旅客的注意力。新的設施和體驗已經改變了航空旅行的意義。新加坡樟宜機場就是這一趨勢的最好例子。其最新設施——星耀樟宜機場由薩夫迪建筑事務所設計,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室內瀑布、天篷公園和多層室內花園。這些景點為過境旅客提供服務,同時也吸引了當地居民和游客,有效地將機場本身變成了一個目的地。

機場設計模仿了新加坡的“花園式”氛圍,有助于人們感知新加坡這座城市。位于第五層的 Canopy Park 包括 14,000 平方米的景點,這些景點與花園空間融為一體。這些景點包括懸掛在樹上的網狀結構、懸空的玻璃底橋步道、綠植籬笆迷宮和鏡子迷宮,以及與國際知名藝術家合作完成的特色裝置。

隨著機場成為門戶目的地,它們開始成為城市特征的代表。機場的設計、設施和整體體驗正在成為塑造其服務城市和地區形象的工具。建筑設計通常用于營造強烈的地方感。例如,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伏的屋頂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設計師有意將文化遺產與當代設計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令人難忘的第一印象。

重塑抵達體驗

到達區通常是旅客與城市的第一次互動,因此它是塑造感知和體驗的關鍵接觸點。先進的機場正在重新構想這一空間,朝著展示當地文化并與公共交通無縫融合的單層到達區發展。一種方法是“路邊到城市”的設計概念,通過融入當地建筑、藝術和文化元素,創造從機場到城市的順暢過渡。在泰國曼谷的素萬那普機場,到達大廳采用泰式設計元素和雕塑,讓游客立即領略該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與城市高效的輕軌系統的連接進一步增強了到達體驗,并有助于強化該城市現代、高效和游客友好的形象。

與公共交通的整合是這一全新抵達體驗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香港國際機場在地鐵站提供市區值機服務,旅客甚至在到達機場之前就可以托運行李并領取登機牌。這提高了便利性,同時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并展示了城市品牌如何超越機場本身。這些重新設計的抵達區正在改變旅客對城市的第一印象。通過展示當地文化并提供與城市的無縫連接,機場正在成為為游客的整個逗留期間定下基調的真正門戶。

新機場經濟

機場向旅游目的地的轉變對機場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的航空收入來源,如著陸費和乘客費,正在被額外收入所補充,有時甚至被掩蓋。精致的零售和餐飲空間現在已成為常態。東京成田機場擁有一個充滿活力的購物中心,擁有寶格麗和蒂芙尼等高端商店,為乘客提供將國際奢侈品與日本工藝融為一體的高檔零售體驗。奢侈品牌正在國際機場開設店鋪,將其視為吸引國際旅客的黃金地段。

機場也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心,成為商業樞紐,而不僅僅是交通門戶。“航空城”的概念重新定義了如何以機場為中心設計現代城市。

機場是其所服務城市的縮影。“航空城”概念將機場定位為城市發展的中心,要求對城市的物質和經濟景觀產生影響。強調機場作為全球連通性的促進者,可以加強城市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身份,展示經濟實力、文化豐富性和創新潛力。?

建筑師的城市品牌

“未來十年,機場和航空休息室將演變成情感景觀,將當地文化、可持續性和技術交織在一起。在這些空間里,我們不僅僅是在地圖上穿梭的乘客,而是對新思想和文化持開放態度的人。”機場設計專家 Elias Andrews 預測道。隨著機場逐漸從單純的中轉站轉變為充滿活力的目的地,建筑師可以創造反映當地文化并為旅客提供引人入勝體驗的空間。

建筑師可以通過周到的機場設計將他們的實踐延伸到城市本質的傳達。通過結合當地材料和文化參考,設計師可以打造出讓游客從抵達那一刻起就產生共鳴的環境。為了豐富乘客體驗,機場也成為城市的強大營銷工具,建立強烈的地域感,提升城市的全球形象。最終,精心設計的機場可以成為城市身份和經濟活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精選文章:

超美“極簡風”上海寺廟走紅,年輕人搶著去上香

設計優質的品牌LOGO的10個技巧

EDITION 在東京開設第二家酒店,室內設計由隈研吾打造

褒貶不一的Chanel香港大秀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在哪里?

為什么未來的產品設計都關乎“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