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最近互聯網上關于啃老的討論好像又開始變多了,還創造了不少新詞兒。

從“新型啃老”“隱形啃老”到“陪伴養老式啃老”,連考研、考公也能扣上“啃老”的帽子。只看這些互聯網輿論的話,當代人啃老真是啃出了風采

無數名人專家也紛紛下場,在啃老的議題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

某經濟學家的建議給我看笑了

同事平面設計師小張對此嗤之以鼻:咱做設計的這點工資,不啃老是對不起老一輩的攢錢速度。

小張正是一位啃老青年,在設計行業摸爬滾打到現在,心態從最初的“我要靠自己”,一路演變成了“爸,我的花唄今天到期了”。

不僅啃得坦然,還啃出了心得,說著就發來一系列面臨“時代黑利”的年輕人創造的啃老新概念。

虛假的啃老:在家不上班添一副碗筷

真實的啃老:大城市打拼,掏空六個錢包買老破小”

“我這不能叫啃老,只能叫淺嘗一口

嘬一口,就一口”

小張一本正經:要我說,年底了,建議面臨年終焦慮的設計師都開始啃老,還可以設立“啃老節”,一年一度感恩父母資源贊助

不談那些宏大的,小張從自身小視角出發,想和你分享他的【設計師啃老心得】。

設計師的年底節點

年底,許多設計師普遍進入靈感枯竭+疲憊爆發雙BUFF狀態。不信你刷刷社交平臺,那些人手一篇的年終總結,字數比簡歷還長,排版比作品集還花哨。

這些卷王的內容看得我頭皮發麻手腳抽搐,最有共鳴的一條是:

年初還能靈感迸發,年中開始勉強續航,到了年底?泡面時腦子空白,找參考時眼神渙散,到了年終心里只想一個字:累。

設計師為什么總會有【年底焦慮】?究其原因,大概有這么幾條。

創意枯竭的疲憊感

常年保持高強度的創意輸出,但靈感又不是取之不盡、具體的工作內容又不能隨心所欲。每每看到人家的年終總結比自己生涯作品集還厚還漂亮,我滿腦子就一個問題:我這一年,到底干了些啥?

“難道我才是沒品的那個?”

來自外界和內心的雙重PUA

設計師天生站在“甲方的期待”和“自身的藝術追求”之間。甲方改一稿,懷疑人生一次。全年下來,不止客戶不滿意,連自己看著作品也想摔電腦。

當年底需要總結成績時,這種否定往往成倍放大,變成一種無法解脫的焦慮。

更別提行業未來的不確定性

AI工具猛,行業淘汰快,趨勢變得比我存錢還快。這感覺就像從樓梯口滾進了電梯井,抓都沒地抓。越接近年關,壓力越堆成山,年底焦慮也就無處可逃了。

承認吧,咱的焦慮是合理的。

承認社會現狀和職業特性帶來的【年底焦慮】的合理性,是從此刻邁向【上岸】的第一步。

建議將啃老列入行業規范條例。

輿論對【啃老】的批判也好,解析也罷,其實都是啃老現象越來越普遍的體現。

對【啃老】這個詞的心態轉換越來越重要。每次聽到人批評啃老,我總想反問一句:富二代拼爹,和我尋求家庭暫時的幫助,本質上又有什么區別呢?

把父母剝皮拆骨吸血割肉吃抹干凈沒良心的人到底還是少數,在實在困難的時期,有時我們不妨理直氣壯一點——在當下,我這個設計師就是該啃老

第一,咱這個職業吧,發展路徑不確定性實在太高。

設計行業看似容易上手,但要從普通設計師成長為大牛,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技術迭代。

或許當下確實有大廠的資深設計師每月緊張28K,但在資源競爭激烈的當下,設計行業年輕人的起薪往往難以覆蓋基本生活成本。

如果家庭有能力,這種支持能在職業初期為年輕人提供必要的緩沖,幫助他們度過職業磨合期并積累更穩定的職業資本。

第二是職業特性導致的心理壓力與情感需求

有一次凌晨三點,剛掛完甲方奪命連環call,準備泡碗泡面充饑,老爸披著毯子走進來遞過來一碗熱湯圓——那一刻,突然覺得自己被救活了。

我不敢說啃老讓我徹底從焦慮里跳脫,但至少在疲憊被裹挾的那些時刻,讓我看到了一些恢復戰斗力的希望。回想我的“啃老歲月”,這種陪伴與支持,常常比經濟補助更重要。哪天有錢了,一定不忘記給我爸媽立個[啃老紀念碑]。

設計師科學啃老三步法。

當然,我是很幸運的,擁有理解、支持我的家庭。對于普通氛圍的家庭,我也總結了設計師科學啃老三步法

我們的口號是:讓年輕人啃得安心,讓父母被啃得放心,不然家人不僅嫌棄你,自己也得焦慮成狗。

第一步:不要臉(不是)

別扭扭捏捏地啃老,主動開口很重要。我和爸媽討論過好幾次現在的工資收入情況,他們對行業現狀以前一點概念都沒有,但每次聽完,也只是簡單說:“能幫到就好。”現在他倆朋友圈天天轉發《設計師不是工具人》的文章。

拋開內心的抗拒,主動溝通。嘗試坦誠分享自己的職業特點、工作壓力以及經濟困境,讓家人理解我們的實際需求。

別自作聰明想偷偷摸摸要接濟,你越躲躲閃閃,越容易惹得家人懷疑。我就吃過這種虧,明明是租房缺幾千塊硬是死撐,結果最后還是爸媽發現了問題。倒不如坦白點,把自己近況擺上桌,他們不一定會批評,反而覺得“這孩子會規劃”。

第二步:從【啃老】到能【被老啃】

如何避免陷入依賴的困境,成為討人厭的吸血鬼,是【啃老】必須面對的課題。

啃老一定要有明確的短期目標——比如攢夠生活成本或轉型技能的過渡時間,而不是陷入“今天買AJ,明天啃榨菜”的惡性循環。更何況,把父母的心意好好規劃用好,以后你才可能讓他們放心地“老啃”回你。

當我們借助家人的幫助,有了經濟上的緩沖后,該做的就是用借力得來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技能提升或調整職業規劃。

比如我今年利用下班時間摸索學UI,結果意外找到一個兼職大單,竟讓我存了點下半年的生活費——啃了兩個月,后來不僅斷奶還反手請爸媽吃了頓小火鍋。

第三步:如何啃老不被罵

很多人啃老啃得痛苦,不是因為“啃”本身有問題,而是你不會啃。啃老的同時,也得時不時展示下“孝順的天才設計師”形象。

當你像我一樣又會做家務又會說笑話,會幫媽媽剪輯抖音小視頻、幫老爸網購釣魚裝備,幫著優化下朋友圈配圖,或者教他們用更新潮的表情包…………

你的“啃老”體驗一定加倍順暢,也不會被視為失敗的象征,而是一種職業特性所決定的合理選擇、一種家庭資源優化的行為。

最后的話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建議年輕人畢業后先啃老幾年:到跨文化、跨文明的時空里拓寬生命體驗,或許會獲得新的自我關照。

雖然專家是支持啃老的,我個人還是建議專家不要建議,因為我就算啃光也無法做到他期待中的那種自由松弛地拓寬生命體驗。

啃老只是我個人在面對當下困境的時候所選擇的助力未來的手段。

不能否認的是,【啃老】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背后具有其復雜性,但面對許多不能說不努力生活的同行,我更想說的還是:對自己寬容一點,同時保持精神自立,設計出屬于自己真正獨立的未來

別太不好意思了,啃老在當下,完全可以合理合法地變成一種家庭策略,何況在大城市好好工作著同時微微啃一下老,怎么也算是為了國家GDP做貢獻

分享今日幸福

年底了,大家再怎么卷起來,也別忘記問問自己的身體和靈魂:“你扛得住嗎?”

無論是痛苦的糾纏還是溫馨的相助,家庭關系是每個人的人生都無法逃脫的個人命題,如果可以的話,試著接受一些來自家庭的幫助吧。這個幫助也許是一次房租救援,也許是一頓深夜熱湯圓,但只要你用心消化吸收,未來一定會能量滿滿地站起來。

個例不能被套用,但祝大家啃老愉快,年底平安,年后崛起

精選文章:

2025 年我們將看到的最大 3D 藝術趨勢

公共衛生建筑:可持續性發展與健康的結合方式

為何黃金比例仍在主導著現代設計?

色彩藝術:色彩理論如何在電影中扮演主角

2025 年十大網頁設計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