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網友們發現2024年有兩個關鍵詞。
就是經濟下行與審美倒退。
這兩個詞經常出現在各種短視頻或內容里。
難道,審美真的倒退了?
經濟下行,審美也下行?
大家現在似乎沒那么愛消費了。
之前是每到購物節就要“買買買”“剁手”,如今更講究“細水長流”,按需消費,貨比三家。
在日常購物中,大家的消費也越來越理性、注重性價比。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成為“拼門”信徒,從質疑拼多多,偶爾拼多多,到次次拼多多。
從前覺得拼多多東西丑、假貨多、頁面內容粗糙草率。
現在變成了“拼多多不嫌我窮,我也不嫌拼多多丑”。
從前資本熱衷于收割年輕人,可如今年輕人也開始反資本了。
再聯系到大家“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的生存現狀,有人說,中國和日本一樣,也進入了“低欲望社會”。
和日本一樣,中國人也從前陣子的熱衷奢侈品,轉向了熱衷二奢、高仿,再進一步轉向保守消費。
而我們的審美變得越來越單一化、私人化。
手機比我們本人更懂我們的喜好。
如果你喜歡性冷淡風,各大購物軟件的推送上,從服裝飾品到家居擺件,都是一樣的簡約風格,色系也是清一色的黑白灰+莫蘭迪。
換季買衣服,打開各大軟件,看到的幾乎都是當季的流行風格,讓人既眼花繚亂,又覺得別無選擇。
從今年夏天的多巴胺風、BM風、美式復古運動風,到秋季的美拉德風、山系越野風……
我們趕了無數流行,收獲了一堆季節限量單品。
在互聯網和媒體營銷下,主流審美開始被重塑。
為什么審美倒退會和經濟下行扯上關系呢?
低欲望社會的消費觀,影響審美?
為什么資本能收割那么多年輕人?
因為年輕人愛過度消費、沖動決策,對新事物接受度也更高。
資本就利用這些特點,吸引好奇的年輕人“入坑”,進而持續消費或升級消費,實現長期盈利。
相較之下,其他年齡段面臨的壓力更多,花錢時考慮更多,自然也就更謹慎,不會輕易被誘惑。
但為什么現在資本也割不動年輕人了?
最主要原因是“沒錢”。
大多數大學生都沒有固定的收入,靠父母給生活費,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資歷尚淺,收入也不高。
在不樂觀的經濟形勢下,少花冤枉錢才是明智之舉。
消費的變化也反映出年輕人越來越追求實用主義,變得務實了。
對年輕人來說,買軍大衣、買各種平替,既實用又有個性,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年輕人“消費降級”,也不意味著不再追求美和生活品質了,而是因為他們開始對消費主義進行反思。
資本過去慣用的成套收割、創造偽需求、打造價格鄙視鏈、搞信息滲透等套路,正在被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甩在身后。
躺平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的消費。
僅兩三年的時間,“躺平主義”就從社會底層蔓延到了社會中層。
根據網友定義,“躺平主義”就是不買車、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維持生存最低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
在這種情況下,反資本的情緒自然也愈發強烈了。
其次,就是“審美繭房”。
在“信息繭房”效應下,大家只能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異質信息被阻擋在外。
人們逐漸沉浸在由個性化信息需求為主導所營造的“擬態環境”帶來的滿足感中。
思想趨于簡單,視野愈加狹隘,知識面萎縮,認知固化,信息結構失衡,喪失個人判斷能力和對外界的真實了解。
“信息繭房”的出現也令互聯網上優質內容減少,群體極化現象嚴重。
一個東西火了,大家就群起效仿。很多惡俗內容因此擁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度,與之對應的,是優質內容的流失。
重復觀念性內容的推薦,會強化用戶對于某種意見的認知,造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信息繭房”也會導致人們無法接受不同意見,固步自封,成為“單向度的人”。
他們也就接受不了網紅審美或大眾審美外的事物。
未來會好嗎?
在日本的“低欲望社會”中,人們的消費轉向了簡約化和本土化。
中國人的消費漸漸也開始呈現出這兩種趨勢。
簡約化指的是購買產品時注重實用性、功能性和性價比。
這使得一大批主打性價比的產品和“低價良品”的品牌趁機崛起。
優衣庫就是典型代表。
在泡沫經濟破裂后,日本服裝行業到沖擊最大,但優衣庫卻靠低廉的價格和標準化的質量實現了逆勢增長。
本土化則是更傾向于買本地傳統的產品和服務。
在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的雙重作用下,國貨企業乘上了快速發展的東風。
盡管在低欲望社會中,消費會更理性、務實,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家不愿意買東西了。
相反,消費者會更注重通過消費來提升自我價值和生活質量。
在日本,由于老齡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的積蓄也多,銀發經濟、養老產業很快成了熱門。
晚婚晚育、生育率降低,也帶來了單身經濟的熱潮。
目前中國也已經開始出現這兩種情況。
消費,早已不僅僅是單純地買買買。
在龐大的消費市場背后,是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博弈,是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也是審美的進步與倒退。
作者:來士普
責編:回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印客美學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