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消費者期望包裝遠不止于保護性外殼的時代,設計師們正重新構想盒子、袋子或標簽如何能夠建立聯系并激發愉悅感。因此,一個日益緊迫的新興挑戰應運而生:我們如何打造既能豐富感官體驗,又符合可持續發展迫切需求的包裝?
這一問題正是凱蒂·庫布拉克(Katie Kubrak)工作的驅動力。她是一位專注于CMF(色彩、材料與表面處理)及以材料為首要考量因素的設計策略專家。如今,她正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色彩、材料和表面處理來吸引感官注意,同時在設計品牌體驗時始終堅守環境責任。
作為倫敦藝術大學(UAL)可持續校友網絡主席,她的一部分職責是敦促創意人士和企業超越表面的美學追求,致力于道德和再生性設計。
她堅信應推廣一種平衡且以材料為驅動的方法,并且與Nirvana CPH團隊的其他成員一樣,她確信色彩、材料和表面處理的理念對于未來品牌至關重要。
那么,包裝能否同時實現可持續性和感官體驗呢?為什么這兩點都很重要,設計又如何在不妥協的情況下使它們共存?
包裝中的感官設計作用
“包裝設計不僅僅是關于容納物品,更重要的是在產品與消費者之間建立情感聯系。”庫布拉克說道。
在她看來,感官設計利用了人類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探索世界的天性。“想象一下高端產品盒子的柔軟啞光外殼,或是多層薄紙清脆的窸窣聲——這些元素豐富了開箱體驗,將其從日常瞬間轉變為難忘且多感官的體驗。”她解釋道。
庫布拉克強調,當感官設計做得恰當時,它能夠塑造品牌形象,培養消費者忠誠度,最重要的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使產品脫穎而出。去年5月的Clerkenwell設計周上,庫布拉克通過她的“觸感會說話”展覽,將這一理念生動展現,證明了微妙的感官選擇如何既可持續又富有影響力。
她代表Nirvana CPH與Fedrigoni UK合作,展示了一系列FSC認證的紙張——每種紙張都具有獨特的紋理和表面處理——以及一段探索其聽覺特性的ASMR風格視頻。“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設計師也對這些有意識的材料選擇如何提升包裝的情感共鳴感到驚訝。”她補充道。
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據庫布拉克所言,設計師們“迫切需要對他們的創作所造成的環境影響有清醒的認識”,尤其是“設計行業長期以來因過度依賴一次性塑料和不可回收材料而飽受批評”。
她說:“我們的工作不再是炫耀吸引顧客,而是設計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在她看來,可持續性不僅僅意味著減少浪費,更意味著設計能夠保持材料在經濟體內循環的再生系統。秉持以材料為首要考量的思維方式意味著要考慮從采購和制造到處理和報廢基礎設施的整個生命周期。
通過關注可再生、可堆肥和易于回收的基質,庫布拉克試圖證明設計師仍然能夠創造出既吸引人又符合當前環境挑戰要求的設計。
在她的設計流程中,核心在于提出跨越品牌策略和供應鏈物流的問題。這種材料來自哪里?它是如何制造或生產的?在目標市場中,報廢基礎設施是什么樣的?它能否被再利用、重新定位或易于回收?所有設計師在開始設計包裝解決方案之前都應該提出這些問題。
“包裝中的可持續性不僅僅關乎材料的選擇,它還延伸到這些材料存在的系統中。”庫布拉克說道。向循環設計原則的轉變意味著產品和包裝應該易于拆卸、再利用或回收。
例如,Nirvana CPH為Kleos+Klea設計的包裝采用了單一材料結構,既簡化了回收過程,又展現了奢華感。另一個為TP Vision/Philips開發的項目涉及創建一個材料計算器,該計算器根據各種基質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分,為跨多個產品線設計更負責任的產品提供了路線圖。
連接感官設計與可持續性
一些品牌因可持續包裝的刻板印象而望而卻步,認為它無法像不那么環保的包裝那樣具有高影響力或奢華感,這已不是什么秘密。然而,庫布拉克的工作證明了事實并非如此。
她說:“挑戰在于平衡感官豐富性與環境責任。”并提到Nirvana CPH與Nanushka的合作是這一理念在實踐中如何運作的一個生動例子。庫布拉克指出,該項目始于深入的材料研究和可持續性審計,將顏色、材料和表面處理與Nanushka的美學和環境目標相匹配。
通過選擇可持續的紙制把手和優雅的黑色光澤箔片標志,同時保持完全可回收的單一材料解決方案,庫布拉克的團隊證明了可持續性與高端品牌可以成功融合。
庫布拉克補充道:“同樣,在克里斯托弗·貝利(Christopher Bailey)掌管下,博柏利的包裝將其標志性風衣的觸覺元素融入包裝盒中,將傳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這種質感致敬在里卡多·提西(Riccardo Tisci)和丹尼爾·李(Daniel Lee)的領導下繼續發展,同時利用迄今為止最高比例的回收纖維,保持了品牌的一致性。”
CMF在可持續感官設計中的作用
CMF設計是一門將美學、感官表達、工程、文化相關性、營銷敘事、法規遵從性和環境責任相結合的專門學科。據庫布拉克所言,它遠不止于顏色樣本和最終修飾,而是一種戰略方法,可以幫助品牌解決高達90%的產品和包裝環境影響。
“在創意行業中,沒有其他學科能如此無縫地將所有這些話題融入一場對話中。”她說。
通過創建“材料工具包”,庫布拉克及其團隊旨在促進設計、品牌、采購、營銷、采購和物流等多個部門之間的協作。這種整體方法旨在確保從一開始就解決美學、功能和可持續性問題,避免最后一刻的妥協,同時讓設計團隊能夠在使用精選材料時自由發揮創意。
庫布拉克補充說,這也為行業的“下一代領導角色”奠定了基礎。她設想了一個未來,在這個未來中,“首席材料官”將成為全球主要企業的標準職位。
物質至上思維模式的實用技巧
從色彩、材料和表面處理的角度,庫布拉克就如何做出符合以材料為先心態的選擇給出了一些建議。
在色彩方面,選擇天然染料或低影響顏料,并考慮受自然啟發的色調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例如,她注意到Gmund Biocycle的“草綠”色既鮮艷又可持續。她補充說,“戰略性的設計和圖形及印刷的使用可以減少資源的使用”。
在材料方面,她建議研究新興的替代品,如基于蘑菇的包裝、海藻薄膜和來自食物廢棄物纖維(如櫻桃、可可豆和薰衣草)的纖維。“未涂層的牛皮紙和帶有斜切邊緣結構的再生紙板無需額外的表面處理就能增添質感和特色。”庫布拉克說。
最后,在表面處理方面,庫布拉克建議用水性涂料替代石化基層壓材料,并補充說,“壓花和觸覺圖案能增加感官深度,而無需添加額外的不可持續材料層”。
挑戰與機遇
“當然,在可持續性和感官體驗的交匯點進行設計會帶來挑戰。”庫布拉克反思道,“可持續材料在可用性、成本和可擴展性方面往往存在局限。”
她補充說,一些材料可能還缺乏“設計師習慣使用的觸覺或美學品質”。
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充滿挑戰的環境正是創新的完美溫床。這些限制往往能帶來突破,如基于菌絲體的包裝或藻類衍生的生物塑料,以及新的結構和生產方法。
庫布拉克還指出了產品ID、二維碼和其他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延伸產品背后的故事,使品牌能夠追蹤材料、促進再利用并建立更深層次的消費者參與。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