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建筑中,白色已成為一股主導力量,它不僅重塑了天際線,還重新定義了現代建筑的美學標準。白色建筑的復興遠不止于美學層面的復興,它標志著參數化設計、材料創新與環保意識之間的高度融合。從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事務所的極簡主義杰作,到BIG建筑事務所的幾何奇觀,頂尖建筑師們正利用白色的獨特屬性,不斷拓展建筑形態與功能的邊界。
如今的白色建筑融合了光催化涂料、熱致變色材料以及先進的聚合物復合材料,這些材料能夠響應環境變化。這一古老設計原則與尖端材料科學的結合,生動展現了當代建筑如何適應21世紀的挑戰。讓我們一同探究這一看似簡單卻影響深遠的色彩為何持續在建筑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1. 簡約美學
白色建筑的清新簡約外觀與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彰顯了現代設計的簡約原則。除了視覺上的吸引力,白色建筑還代表著向可持續建筑的轉變。現代白色建筑常采用環保材料和節能設計。建筑師選擇白色飾面,不僅出于審美考慮,更看重其環保效益。這一趨勢在城市發展中尤為明顯,白色建筑在密集的城市景觀中創造了視覺上的留白,為繁忙的環境帶來了一種空間感和寧靜感。
ONCO 膠囊屋以其流線型的白色外觀和圓潤的造型,展現了未來主義的設計理念。與傳統的木質或改裝拖車式微型住宅不同,這一概念住宅的內部設計靈感來源于科幻作品,配備有燈帶和現代面板。雖然其圓形結構在堆疊或網格布局上不太實用,但卻營造出一種寬敞感,并提供了透明且可調色窗戶的選擇。
2. 反射光線
白色能夠反射自然光,從而照亮空間并通過減少熱量吸收來保持室內涼爽。將其應用于屋頂會進一步增強這一效果,尤其是在炎熱干燥的沙漠地區。白色這一反射光線的特性對環境有著重要影響。研究表明,在溫暖的氣候中,白色建筑可將制冷成本降低多達20%。希臘雅典和佛羅里達邁阿密等城市已實施了鼓勵使用白色建筑立面的舉措,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這一策略在地中海和熱帶地區尤為有效,在這些地區,傳統的白色建筑幾百年來一直是一種實用的解決方案。
建筑師Mariano Ravenna設計的SF-FR住宅以白色混凝土立方體模塊為特色,這些模塊呈圓形布局,并包含一個抬升的模塊。該住宅占地603平方英尺,包括生活區、用餐區和私密區,所有這些區域都通過走廊和外部庭院相連。其白色的外觀、寬大的窗戶和室外露臺增強了自然采光和視野,既提供了個人隱私,又營造了一種社區歸屬感。
Casa Caoba是位于哥倫比亞阿納波伊馬的一座開放式小型住宅,由PAE設計,其白色外觀與郁郁蔥蔥的山坡環境完美融合。該住宅以石基為支撐,采用極簡主義設計,擁有五面平行的墻體,形成了四個生活區域,這些區域的墻壁開放,以促進自然通風。住宅采用當地石材、竹子和木材建造,內部設有極簡風格的廚房、用餐區、帶跳水池的休閑露臺以及一間帶開放式浴室的主臥室。
3. 永恒之美
白色是一種經典色彩,具有永恒的魅力,永遠不會過時或成為轉瞬即逝的潮流。白色建筑的持久吸引力可追溯至古代文明,從希臘神廟到摩爾式宮殿皆有所體現。當代建筑師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同時,融入了現代技術和材料。白色所具有的永恒品質也使其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一項安全投資,因為它能夠跨越不同的建筑潮流和文化背景而保持其吸引力。
A.L.P.S.設計的Infinity Mobile Architecture以其多功能、環保的設計脫穎而出,能夠適應任何環境。這座屢獲殊榮的白色建筑采用輕質、可伸縮的鋁制骨架,能夠在各種地形上快速建造。其折紙靈感的設計確保了結構的穩定性和視覺吸引力,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環境影響。室內采用動態設計,并配備增強自然光的鏡子,而室外則使用耐候性強的白色航空級鋁板,能夠與各種景觀完美融合。
4. 抗褪色
白色涂料具有抗紫外線性能,即使在光照下也不會褪色,能夠長時間保持其外觀。白色外墻的耐用性不僅僅體現在美學上。現代白色建筑材料融入了先進的納米技術和自潔性能。例如,光催化白色涂料能夠通過陽光激活的化學反應分解污染物,并保持其亮度。這項最初在日本開發的技術現在正被全球采用,特別是在污染嚴重、建筑維護成為重大問題的城市環境中。
由Foster + Partners設計的扎耶德國家博物館即將成為阿布扎比的一個新地標,其特色在于五個雕塑般的翼部,這些翼部能夠自然地為內部空間降溫。該設計于2010年公布,旨在紀念阿聯酋第一任總統謝赫·扎耶德·本·蘇丹·阿勒納哈揚,設計靈感來源于獵鷹和伊斯蘭圖案。這座98英尺高的土丘結構和鋼制翼部起到煙囪的作用,能夠排出熱空氣并吸入新鮮空氣。
5. 強調空間與形態
白色突出了建筑的形態和結構,將設計置于色彩之上,并強調了建筑的體量感。建筑師越來越傾向于將白色作為建筑設計中雕塑性表達的一種工具。白色能夠突出陰影并創造深度感知的能力使其成為復雜幾何形態的理想選擇。這一特性在當代建筑中尤為重要,因為建筑往往扮演著文化地標的角色。典型的例子包括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他利用白色表面強調了流動、有機的形態,這已成為他標志性的風格。
位于丹麥維厄勒峽灣旁的“The Wave”是由Henning Larsen設計的一座屢獲殊榮的住宅綜合體,其動態的鋸齒波形狀打破了傳統高層建筑設計的常規。該綜合體于2018年完工,由五棟建筑組成,擁有獨特的白色外觀,能夠反射光線,使其在白天看起來像波光粼粼的波浪,而在夜晚則如同發光的山脈。這115套公寓提供了欣賞峽灣或郁郁蔥蔥小鎮風光的視野。
The White Tower,又稱Tor Alva,將成為世界上最高的3D打印建筑,標志著增材制造建筑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塔樓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設計,擁有100根打印柱和一個位于頂部的表演空間。這座受巴洛克風格啟發的100米高塔樓將采用半開放式立面,并配備可拆卸的膜結構以提供天氣防護。該項目展示了先進的機器人3D打印技術,使用了專門優化的混凝土混合物,以確保結構完整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材料浪費。
6. 適用于任何設計風格
白色立面提供了一種永恒的美感,適合任何設計風格,并能與玻璃、混凝土和鋼材等材料完美融合。白色的適應性還體現在室內外過渡上,創造出無縫的視覺流動。當代建筑師經常使用白色作為統一元素,以連接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材料。這種適應性在歷史街區改造中尤其寶貴,因為新建筑必須在與現有建筑和諧共存的同時保持其現代特色。白色的中性特質使得建筑能夠做出大膽的設計宣言,而不會壓倒周圍的建筑。
位于德國慕尼黑的蜂窩屋(Honeycomb House)由建筑師Peter Haimerl設計,以其六邊形框架的公寓和白色立面重新定義了集體生活。該創新設計包括傾斜的天花板和可調節的家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和自然光。白色的外觀增強了光線的擴散,并與中央樞紐相得益彰,既促進了社區交流,又保持了個人隱私。
由The Very Many為谷歌查爾斯頓東校區設計的“球體”是一座高10米、擁有優雅白色鋁制外觀的結構。其彎曲的形狀和精細的穿孔設計營造出動感的光影游戲。該建筑在COVID-19疫情期間建造,采用了來自歐洲的精致激光切割元素。位于一個開放式廣場上的“球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日常生活的寧靜避風港,鼓勵訪客遠離技術,探索其精細的設計。
7. 增強空間感知
白色通過其反射特性使小空間看起來更大、更開闊。建筑心理學中對白色空間的心理影響進行了廣泛研究。研究表明,白色內飾和外飾可以減輕壓力并改善認知功能。這一發現影響了全球教育機構和醫療設施的設計。如今,建筑師正在將這些原則融入住宅和商業項目中,通過巧妙利用白色空間和自然光創造出促進健康的環境。
位于德國海德堡的Wave House是歐洲最大的3D打印建筑,由SSV和Mense Korte設計,并由Peri 3D Construction為KrausGruppe建造。這座占地6600平方英尺的數據中心以其獨特的白色波浪狀立面脫穎而出,與傳統的無窗數據中心截然不同。該建筑采用COBOD BOD2打印機建造,其外墻使用了可回收的水泥混合物。
位于烏克蘭科爾奇諾的科爾奇諾冰上運動中心是一個多功能的場館,擁有冰場和游泳池,設計用于全年使用。其有機、流暢的建筑設計,以白色外觀為特色,模仿了水流和冰上運動的形態。層層疊疊的波浪狀立面創造了動態的視覺效果,類似于山脈或沙丘。附近維茲尼亞河畔的倒影更突顯了其引人注目的設計。
8. 增強對比度
白色與各種顏色和紋理形成高對比度,突出了建筑細節,并與藍天和綠色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當代建筑中,白色策略性的使用不僅僅是為了美學上的對比。建筑師正在嘗試使用有紋理的白色表面,這些表面會隨著光線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外觀。這種動態特性使得建筑從早到晚似乎都在變化,為建筑設計增添了時間維度。這種方法在文化機構和公共空間特別有效,因為外觀的變化成為了游客體驗的一部分。
Stefano Boeri設計的文化CBD現代科技體驗中心將采用獨特的混凝土立面,使其更加類似于樹木覆蓋的山脈。該設計結合了大面積的玻璃和水平遮陽板,屋頂配有綠色露臺、花園和觀景平臺。博物館的白色外觀靈感來源于該地區的地形,與茂密的綠色植被形成鮮明對比,而其充滿活力的藍色內部則反映了數字設計的重要性。
雖然白色建筑立面喚起純凈與寧靜,提升了空間的情緒和感知,但保持白色表面的清潔卻是一項挑戰。現代清潔技術和耐用、防霉涂料可以讓維護工作變得更加輕松。白色在建筑中的未來前景看好,新興技術正在增強其實際應用效益。材料科學的創新正在生產出更耐用、自清潔的白色表面,而熱管理技術的進步則正在提高其能效。隨著城市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白色建筑結合了美學吸引力和實用效益,成為可持續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