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不僅是20世紀建筑界的領軍人物,更是現代主義建筑的奠基者,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傳奇人物。本文將探索這位影響遠超建筑領域與時代界限的建筑師生平與作品。
勒·柯布西耶對現代主義的詮釋獨樹一幟。作為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建筑大師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員包括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密斯·凡·德羅、麗娜·柏·巴蒂和阿爾瓦·阿爾托——他被許多人視為首位"明星建筑師"。
柯布西耶為現代主義撰寫了近乎"法則"的著作——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明確提出了"建筑五要素",定義了現代主義建筑應具備的五個特征(盡管同流派其他建筑師有不同解讀)。這位充滿爭議的天才曾未經允許在艾琳·格雷設計的純白E-1027別墅繪制壁畫。作為建筑界長久以來著迷的復雜人物,他的影響力滲透至藝術、產品、時尚等創意領域。下文將帶您了解這位建筑大師的生平與成就。
勒·柯布西耶是誰?
1887年,勒·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侏羅地區,本名夏爾-愛德華·讓納雷。1965年,77歲的他在法國蔚藍海岸日常游泳時因心臟病發去世。
成長于瑞士制表業中心,年輕的柯布西耶13歲開始學習工藝,專攻琺瑯與雕刻技藝。在老師鼓勵下,他轉向建筑領域。這位自學成才的建筑師通過研習藝術史與繪畫,吸收當時盛行的新藝術運動風格。歐洲游歷經歷也深刻塑造了他的建筑觀。
早期作品大多在瑞士與當地建筑師合作完成,包括新藝術風格的Fallet別墅(1905-07,學生時代合作設計)和更具裝飾藝術特色的Schwob別墅(1916-17),均位于拉紹德封。
30歲定居巴黎后,他接觸到抽象主義與立體主義等先鋒藝術運動,并開始使用筆名"勒·柯布西耶"——法語意為"烏鴉般的人",也源自祖父姓氏"Lecorbésier"的變體。文化碰撞使他逐漸形成以幾何極簡體塊為標志的成熟風格,同時他也從事繪畫創作。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五要素
柯布西耶的設計總是伴隨著理論研究,他數十年間撰寫了多部著作。他提出"多米諾住宅"理論模型——由平面、立柱和連接樓層的樓梯組成的開放式住宅框架,這一基礎模型成為后期作品的藍本。
1920年,他與純粹主義畫家阿梅德·奧占芳、詩人保羅·德梅共同創辦先鋒雜志《新精神》。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堪稱現代主義者的圣經,書中闡述了他認為革新當時建筑界的五大要素:底層架空柱、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長窗以及屋頂花園。
這些原則定義了現代進步住宅的標準:立柱將建筑主體抬離地面,開放式的自由平面,打破網格對稱的立面設計,帶狀水平窗,以及可作為花園的平屋頂。
第一創作時期(1922-1940)
1922年,柯布西耶與堂弟皮埃爾·讓納雷成立聯合事務所。以傳統形式為特征的早期作品構成其創作生涯獨特階段,直至1940年二戰爆發打斷全球建筑活動。這一時期的產出包括城市規劃方案、未建成項目與展覽,也涵蓋他最著名的單棟住宅設計系列。
該階段代表作包括:巴黎奧占芳住宅與工作室(1922-24)、布洛涅-比揚古的Cook住宅(1926)、突尼斯迦太基的Baizeau別墅(1928),以及普瓦西的薩伏伊別墅(1928-31)。這些建筑純凈的白色體量、突破時代的造型以及對"五要素"的實踐,成為建筑史教科書中的現代主義典范。
第二創作時期(1944-1965)
二戰后的作品展現了他對"未來城市"的研究成果,風格從早期純凈白色幾何體轉向更粗獷的粗野主義形式。
這一時期的作品巡禮包括:馬賽公寓(1945-52)——配備完善設施的集約化社會住宅原型;朗香教堂(1950-55);印度昌迪加爾城市規劃(1950-65);艾哈邁達巴德紡織協會大樓(1951);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實驗性菲利普館;以及去世41年后才完工的菲爾米尼圣皮埃爾教堂(2006)。
爭議、遺產與逝世
柯布西耶始終是建筑界的爭議焦點。他被批評忽視建筑的地方文脈,創造"非人性化"的嚴酷城市愿景。2015年澤維爾·德·賈爾西所著《勒·柯布西耶:一個法國法西斯主義者》更將其政治立場推向風口浪尖。
據巴黎勒·柯布西耶基金會統計,這位建筑師在1905至1965年間"在全球建成79座建筑:分布于法國、印度、瑞士,以及德國、比利時、阿根廷、日本、俄羅斯、突尼斯和美國"。他的多維度遺產涵蓋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開創了20世紀建筑的新范式。
他的藝術實踐還包括家具設計(常與皮埃爾·讓納雷、夏洛特·佩里安合作)、繪畫、雕塑及琺瑯雕刻等工藝。"正是在造型藝術實踐中,我汲取了城市規劃和建筑的思想養分,"基金會檔案中記載了他的這句名言。
1951年,柯布西耶在羅克布呂訥-卡普馬丹建造了僅3.66米見方的簡樸木屋,常在此隱居。1965年,他在這片摯愛的蔚藍海岸游泳時與世長辭,留給世界一座現代主義的永恒豐碑。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