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視作海岸線污點的三煙囪電廠,即將蛻變為加泰羅尼亞的創新引擎

位于圣阿德里亞-德貝索斯的三煙囪電廠(Tres Xemeneies),這座曾燃煤發電的工業遺跡,正如同倫敦巴特西發電站的翻版——后者已成功轉型為科技中心(并成為蘋果公司倫敦新總部)。如今,巴塞羅那這座電廠將經歷同樣徹底的蛻變,成為全新的"加泰羅尼亞媒體城",一個匯聚數字藝術、科技與教育的尖端樞紐。

中標方案名為《航船繼續前行》,致敬費德里科·費里尼同名電影,隱喻這座形似三桅帆船的廢棄建筑將在新時代重獲新生。由巴塞羅那Garcés de Seta Bonet Arquitectes與紐約-巴塞羅那雙城事務所Marvel聯合打造的設計方案,承諾在保留工業遺產的同時,將其推向可持續、社區導向的未來。項目預計2025年底動工,2028年竣工。

三煙囪電廠正如其名——三根650英尺(約198米)高的煙囪主宰著龐然建筑群。這座建于1970年代的粗野主義電廠,從誕生之初就飽受爭議。巴達洛納與巴塞羅那居民既厭惡其美學表達,更擔憂環境影響。1973年,電廠建設工人為爭取更好工作條件罷工時,一名工人遭警察槍殺。運營公司后來也因污染問題被起訴,最終導致電廠關閉。

建筑本身極具壓迫感:巨型混凝土拱頂、迷宮般的樓層與參天煙囪,給"保留工業基因并適應21世紀需求"的改造帶來獨特挑戰。Marvel創始合伙人Guido Hartray通過郵件表示,團隊以建筑的"致密結構與獨特空間特質"為設計導向,并非強行植入現代元素,而是利用原有特征重組功能。

例如,封閉如洞穴的底層將容納孵化器與展廳,而擁有海岸全景的通風上層則設置職業培訓教室與研究實驗室。"我們基本保留了原有結構,"Hartray強調,"維持其體驗特質并限制改動。"這種策略確保即使引入沉浸式媒體工作室和5600平方米的現代展廳(堪比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電廠的原始工業質感依然觸手可及。"改造不是新舊間的尖銳對比,"他解釋道,"而是一場對話。"

建筑師將堅固的混凝土骨架——工業時代的遺產——轉化為可持續優勢。巴塞羅那溫和的氣候使混凝土熱質量能被動調節溫度,減少機械系統依賴。錄音室、實驗室等需要精確溫控的空間,則被安置在"屋中屋"結構內,隔絕外界波動。

屋頂將兼具公共觀景臺與能源中心雙重角色,4500平方米的太陽能板提供清潔電力。這種復合功能不僅抵消照明與空調的能耗,更創造了連接巴塞羅那、圣阿德里亞-德貝索斯與巴達洛納三地的社區樞紐。"屋頂作為基礎設施與聚集空間的復合體,體現了我們將可持續性視為社會與環境實踐的理念。"Hartray表示。

從渦輪大廳到海岸觀景臺

項目最驚艷的改造——橫貫渦輪大廳的"橫向切割",源自對建筑肌理的細致研究。設計團隊在倉庫般的結構中尋找自然斷裂點,鑿開連接室內外的通道。這些切口在工業大廳與周邊景觀間建立流動過渡,縫合巴塞羅那-巴達洛納城市軸線與山海自然邊界。

北立面新建的巴達洛納海岸觀景臺,將這種連接性推向極致。Garcés de Seta Bonet Arquitectes聯合創始人Jordi Garcés在郵件中透露,設計提案著力玩轉時空、景觀與地域的聯結。"關鍵特征是將城市與海洋相連,用戶與居民可共享廣闊公共空間。這里將首次出現面朝巴塞羅那北部城市巴達洛納的觀景臺。不同高度的建筑元素將提供新景觀視角,猶如大地藝術裝置。"在這處"共享社區空間",居民與游客都能與地中海地平線互動。

該建筑作為加泰羅尼亞媒體城的核心,據地方政府稱將推動科技與創意的民主化。項目計劃每年為2500多名學生提供職業教育課程;與高校企業合作的研究孵化器;在56英尺(約17米)挑高的宏偉廳堂舉辦沉浸式裝置展演;并配備含禮堂、攝影棚、用戶體驗實驗室在內的制作中心。

精選文章:

為何印刷品仍不可替代:數字優先時代品牌書的永恒力量

Font Spectrum 正在制作未來派字體,這些字體可以轉變成新的形式

Robot Food 推出強勁品牌重塑,讓 Hip Pop 真正成為現實

丑陋的網站反而更暢銷?反向看待網頁設計和轉化率

馴化自然:建筑如何重構與環境的共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