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陸一場展覽揭示了蒙克、珂勒惠支等藝術家如何發(fā)掘中世紀藝術的表達潛能。

關于現(xiàn)代藝術為何在20世紀初的歐洲蓬勃興起,藝術史界始終爭論不休。是因為非西方文化的影響?攝影術的誕生?抑或是藝術家對工業(yè)化世界的激烈反叛?去年秋季在赫爾辛基阿黛濃美術館首展、現(xiàn)于奧斯陸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哥特現(xiàn)代性"展覽,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觀點。

這場展覽論證了許多現(xiàn)代主義領軍人物對中世紀哥特傳統(tǒng)的矛盾迷戀。哥特藝術中反復出現(xiàn)的病態(tài)、創(chuàng)傷、靈性與怪誕主題,為面對現(xiàn)代性困境的藝術家提供了持久的吸引力。對他們而言,哥特不再是可以復興的特定時空風格,而是一種可供所有人使用的美學敏感性與創(chuàng)作源泉。

邁克爾·沃爾格穆特約1493年作品,攝影:Ernst Bjerke

從阿爾布雷希特·丟勒、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到小漢斯·荷爾拜因,再到愛德華·蒙克、凱綏·珂勒惠支等人,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譜系清晰可辨。1895年柏林創(chuàng)刊的短命藝術雜志《潘》,曾將中世紀大師與當代北歐藝術家的作品并置刊載。

19世紀末,眾多藝術家曾朝圣德國與佛蘭德斯的哥特藝術圣地。他們著迷于這種藝術強烈的情感表現(xiàn)力——既是窺探隱秘現(xiàn)實的窗口,也是探索自我內(nèi)心的通道。對于死亡與苦難等沉重主題,部分藝術家復興了中世紀版畫技法,單色特性反而強化了沖擊力;另一些則借助象征主義為場景注入深意。

奧斯陸挪威國家藝術、建筑和設計博物館“哥特式現(xiàn)代:從黑暗到光明”展覽現(xiàn)場。攝影:Ina Wesenberg

盡管哥特藝術常因缺乏文藝復興的精致而被輕視,但其魅力從未消退。以下是五位從過去預見未來的藝術典范:

愛德華·蒙克

1895年作品,攝影:挪威國家博物館/B?rre H?stland

深陷情感糾葛時,這位挪威畫家創(chuàng)作了《灰燼》:激情過后的戀人陷入絕望。男性垂首掩面,女性衣衫不整地驚視觀眾。哥特藝術可能啟發(fā)了現(xiàn)代藝術家探索欲望的復雜性,以及罪孽與性的關聯(lián)。蒙克多次素描哥特教堂的玫瑰花窗——神圣天光刺破幽暗空間的意象,與其表現(xiàn)主義的紀念碑性創(chuàng)作沖動不謀而合。

瑪麗安·斯托克斯

1908年作品,攝影:巴黎奧賽博物館

這位奧裔英國畫家從拉斐爾前派汲取靈感,其《死神與少女》源自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流行主題,發(fā)展自中世紀的"死亡之舞"寓言。畫中驚恐的少女已被死神攫住,這種黑暗想象在維多利亞時期再度流行。

阿克塞利·加倫-卡勒拉

阿克塞利·加倫-卡萊拉 (Akseli Gallen-Kallela),萊明凱寧的母親(1897)。照片:?芬蘭國家美術館

這幅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場景采用經(jīng)典"圣母憐子"構圖——圣母懷抱基督尸體的基督教圖像,在此轉化為英雄母親拼合兒子遺骸的悲愴畫面。藝術家還運用中世紀木刻技法創(chuàng)作《死亡之花》,悼念早逝的女兒。

西奧多·基特爾森

1904年作品,攝影:挪威國家博物館

這位挪威插畫家以黑暗幽默筆觸描繪北歐傳說中的湖怪與森林巨魔。其黑死病題材系列中,死神化身名為"佩斯塔"的老婦——或如貓頭鷹掠過樹梢,或從樓梯間悄然逼近觀者。

凱綏·珂勒惠支

凱綏·珂勒惠支,《死亡與女人》(1910)。照片:國家博物館/Andreas Harvik。

在喪子之痛前,這位德國女藝術家已專注表現(xiàn)苦難。《死神與女人》將"死亡之舞"推向極致:中央女性形象在生育力與死亡拉力間撕扯,肢體糾纏既溫柔又壓抑,探索著人類關系的強度。

精選文章:

黑白室內(nèi)設計:永不過時的空間優(yōu)雅法則

少即是多?極簡與極繁空間的心理博弈

AI作為共創(chuàng)伙伴:NVIDIA引擎如何釋放規(guī)模化的創(chuàng)作野心

營銷的未來:AI驅(qū)動的個性化時代

“平面設計已死?”:設計師在熱烈討論中分享他們對 AI 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