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爆炸的時代,行業領袖分享AI賦能的突圍策略
在創作者經濟中,數字平臺已成為內容直達受眾的窗口。無論是推廣產品、銷售服務還是塑造個人品牌,AI的崛起已大幅降低內容創作門檻——從Instagram精美圖片到TikTok短視頻皆可快速生成。這導致數字平臺內容泛濫,但聰明的創作者正以創新方式駕馭AI工具,打造破圈內容。
全球創作者公司Whalar聯合《Fast Company》在西南偏南大會上的專題討論中,揭示了品牌如何借力AI升級創作能力。以下是四大核心洞察:
1. 善用AI保持競爭力
內容創作從未如此簡單,但"簡單"不等于"優質"。與其將AI視為低端創作工具,不如主動掌握其應用邏輯。"當機器人來襲時,最好的防御就是雇傭自己的機器人,"教育平臺The Futur創始人Chris Do如是說。
實踐案例:
視頻創作者可運用文生視頻工具,結合個人藝術審美打造比客戶自制更專業的內容
Whalar北美總裁Jo Cronk認為AI競爭將倒逼創作者技能升級:"競爭越激烈,產品和服務就越精良"
2. 人機協作的創意分工
AI需要被精準定位在創作流程中——當人類創意遇到瓶頸時,它是最佳助攻手。
方法論:
Do的團隊堅持"人類思考,機器執行"原則:"我們絕不讓機器思考而人類淪為勞工"
Cronk指出AI能有效突破創作瓶頸:"就像作家遇到寫作障礙時,AI可以打破僵局"
3. 工具特性決定應用場景
數千種生成式AI工具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文本創作,有的精于圖像生成,有的則錯誤率較高。
測試建議:
向不同模型輸入相同指令對比輸出結果
Cronk強調:"不親手嘗試,永遠無法真正掌握工具"
4. 代際差異下的AI應用哲學
年輕創作者需警惕:
避免過度依賴AI而減少真人互動
Cronk呼吁:"放下手機,與多元人群交流——這種對話帶來的豐富性不可替代"
資深創作者應避免:
對新技術持否定態度
Do認為:"應鼓勵年輕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機器輔助教學是美妙的事情"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