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設計周如同設計界的預言水晶球,第63屆米蘭國際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與遍布全城的外圍展(Fuorisalone)期間,這座倫巴第大區的首府化身為浸泡在氣泡酒中的設計盛宴。歷史別墅變身新品展廳,建筑師們打造量身定制的裝置藝術,新銳設計師向全球觀眾展示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更不必說那些將這里視為創意競技場的時尚、汽車與科技品牌。今年五大趨勢尤為耀眼:

奢侈時尚構建全景式生活方式

從排隊數小時的人潮、預約爆滿的私密活動到刷屏的社交媒體,今年無疑是時尚品牌的主場。Miu Miu的文學沙龍 、Loewe與藝術家合作的茶具系列 、愛馬仕的色塊玻璃家具,以及Jil Sander對馬塞爾·布勞耶經典Cesca椅的單色演繹 ,無不展現著超越服飾的奢侈美學體系。

Jil Sander與Thonet合作的現代主義座椅(攝影:Hartmut N?egele)

普拉達基金會舉辦的Formafantasma研討會探討物流與基礎設施,古馳《竹韻邂逅》展覽則邀請巴勒斯坦藝術家Dima Srouji]用西岸玻璃工匠制作的裝飾品改造傳統竹籃,讓瀕危工藝與現代設計展開對話。

沉浸式劇場體驗成為新標配

面對2000余家參展商的激烈競爭,戲劇化體驗成為突圍關鍵。Es Devlin的光之圖書館讓訪客在旋轉書架間成為表演者,Marimekko的"床榻萬象"邀請觀眾躺進30平方英尺的復古印花床品裝置。路虎甚至復刻1970年代汽車展廳,安排演員扮演銷售員——雖演技生澀,但《不眠之夜》式的體驗仍令人會心一笑。

Marimekko"床榻萬象"裝置(攝影:Sean Davidson)

可持續設計持續進化

從Rockwell Group與軟木聯盟 展示的軟木多功能應用,到MUJI manifesto House模塊化小屋,可持續理念已滲透每個細節。日本工作室At Ma將破損的Borge Mogensen J39椅子 拆解重組,連木屑都制成新紙繩,實現零浪費。挪威Hydro公司的R100展覽更給每件展品貼上"碳足跡標簽",如同產品的營養成分表。

At Ma的椅子再生計劃(攝影:Koji Ueda)

工藝敘事對抗AI浪潮

在AI崛起的時代,人性化敘事成為設計師的終極武器。紐約設計師Kiki Goti與穆拉諾玻璃工匠即興創作的"優雅"系列花瓶,谷歌Making the Visible Invisible展覽中揭示產品靈感源(馬卡龍啟發Nest Mini,鵝卵石演化成Pixel Buds),以及Shakti Residency將印度嫁衣刺繡技藝轉化為枝形吊燈,無不彰顯著手工藝的不可替代性。

現代主義復興再掀高潮

Cassina在18世紀Teatro Lirico 劇院舉辦的《演繹現代》特展,通過檔案草圖、原型展柜和沉浸式戲劇,致敬勒·柯布西耶三人組60周年經典系列。紡織品牌Dedar則推出以包豪斯女將Anni Albers實驗性編織為靈感的五款新面料,為傳世設計注入當代詮釋。

Dedar致敬Anni Albers的紡織系列(攝影:Ilaria Orsini)

精選文章:

10個手工定制風格代碼,讓你的Midjourney照片瞬間提升時尚感

從圣殿到共創空間:巴斯三一教堂變身創意聯合辦公新地標

深澤直人與Jakuets攜手創作“趣味雕塑”,將想象變為現實

用戶體驗在AI驅動產品中的核心作用:打造直觀可信的智能體驗

字體設計在品牌重塑中的戰略價值:Frontify網絡研討會八大核心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