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大作君和同事們聊到了馬云爸爸,繼而又疑惑當代年輕人為什么習慣叫他「爸爸」?畢竟這種稱呼就像「甲方爸爸」一樣約定成俗。
后來想想,可能因為這些人要么有錢,要么有才。那同理,只要滿足條件設計師也能被叫爸爸。
今天,就給大家嘮一個叫設計爸爸的故事。
2020年,設計師小路從乙方跳到國內一家勢頭正強的互聯網甲方,公司設計部門將近30人,自己的小組只有3個人,每天干不完的活:站內活動、創意海報營銷、延展物料……他從一個外部乙方,變成了內部乙方。
快年底時,市場部一個大型營銷戰役啟動,團隊再也拿不出人手支持龐大的設計需求,于是小路負責起了與外部代理商的對接。
他想,這回好了,有專業團隊支持,年底可以喘口氣了。沒想到這正是噩夢的開始。
設計初稿,對方設計師把品牌元素用得亂七八糟,甚至連基本審美都談不上。
距離上線還有一周,代理商發來第5版,小路心涼了。
跨年前一天,這組機場大屏海報即將上線,不放心的小路親自到工廠確認物料的實際情況,好家伙,品牌Logo全糊了,素材精度也不夠,人物的臉全是顆粒。
小路只好坐在工廠電腦前,連夜擦屁股。 “這到底誰是誰爸爸?!”
元旦那天,小路負責的項目終于順利上刊。
家里的貓睡在沙發上,他給自己倒了一杯百利甜加伏特加,這份甜辣讓他想起上一份工作離職前總監說給他的話:
如果你有想法,就努力推進下去,做成了是作品,做壞了是經驗,結果都不壞。
目標橫在哪里,有無數種到達方式,找到你的風格,再去打破風格。
當你的活足夠好,在哪都是爸爸。
2021,上大作來做設計爸爸,為每個設計領域的你提供最專業的支持。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