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婦女節,祝女士們節日快樂啊!
但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在設計圈,職位越高,資歷越深,女性設計師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少。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二是女性與男性在生理上的差異,三是職場的自動過濾。
在一些競爭激烈的職場面試中,很多女性設計師連HR眼中的第二選擇都算不上。
因為HR往往會考慮女性設計師在職業中途回歸家庭的可能性,而為了保證公司或項目的穩定性,HR會酌情選擇那些看起來流動性沒有那么大的人。
到最后,這種“充滿懷疑的凝視”會落到每一個女性設計師頭上。
于是,那些仍舊選擇在職場打拼的女性設計師們就不得不努力的向HR證明:我短期內不會結婚,也不會生子。即便有了孩子,她們也要證明自己能夠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做好權衡(其實幾乎沒可能),以此不讓自己成為那個“備胎”。
這一現象很現實,也很殘酷。
設計師們應該都有這種共鳴: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很多項目都極大地考驗體力和腦力。因此從設計行業出現那時起,設計界一直便以男性設計師為主導,從事設計的女性設計師屈指可數。
但隨著社會進步和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性產品成為市場重要部分,以及女設計師視角的獨特性,女性設計師也就越來越多,甚至成為一種中堅力量。
?Icon 之母 Susan 及作品
于是在設計領域,女性設計師的作品及她們的設計表現、情感表達也逐步受到重視。
比如,在早期的汽車設計行業中,一向都是男性設計師為主流,鮮有女性設計師,伴隨著汽車設計研發中出現女性化趨勢,女性設計師成為知名廠商追逐的對象。
例如早先著名汽車品牌Yelvo YYC(Your Concept Car)在開發新款女性用車時,特意組成了有九位女性的設計開發團隊。
? 沃爾沃女性汽車
這表明,在女性消費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今天,女性設計師仍然是剛性需求。
但仍然有一些女性設計師在職場中遇到開篇我們提到的那個問題:我是HR眼中的“備胎”嗎?
其實在絕對的專業能力面前,幾乎沒有性別可言,甚至,女性那獨有的設計感覺和能力是這個行業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而之所以有“備胎”現象,就因為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讓廝殺激烈的設計圈形成了固定思維:上了年紀且有家庭的女性設計師,很難有精力完全投入工作,也很難有所建樹。
但家庭、結婚生子不是原罪,選擇做全職太太或者換行的女設計師,只是從自身出發,選了合適她的那條路而已,并不能稱其為“逃兵”。
? 平面設計師 So?re Popitz 及作品
那仍在設計圈拼搏的女性設計師,怎么樣才能讓自己不成為那個“備胎”呢?
首先,態度放平,莫低看了自己。
如果自己都不斷質疑“我是一名女設計師,那我是不是HR眼中的第二選擇?”那豈不是第一步就絆倒了自己?
不可否認,對于女性創作者來說,其更容易陷入被標簽化的局面,在被看到作品和本人之前,先被看到了性別、容貌,甚至結婚生子與否。
坦然,我們無法忽視女性設計師所遭遇的諸多性別困境和“凝視”,但另一方面,女性設計師也不該妄自菲薄。
例如被稱為“女魔頭”的建筑設計師扎哈·哈迪德,就是個舍我其誰的火爆脾氣。但她的火爆脾氣正是她作品中爆發力的源泉。
? 建筑設計師扎哈及作品
她也從不掩飾自己的壞脾氣,“沒有完美主義強迫癥,哪能成為一個好的建筑設計師?”
這也就是不被當做備胎的第二點,絕對的能力。
很多研究都表明,女性更能成為優秀的設計師。女性設計師天生色感好,在平面設計中更有優勢,其次女性設計師的設計更細膩,更加關注情感需求。
例如家居設計師艾琳·格雷,在漆藝、家具和室內裝飾方面的造詣就體現出了女性獨有的細膩和精致。著名設計史學家菲利普·蓋納更是稱她為“安靜而又果斷的獨行俠”。
她設計的必比登扶手椅,可堪為經典之作,是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家具設計之一。
? 艾琳·格雷及必比登扶手椅
其實不同的選擇鑄就不同的人生,帶來不同的挑戰,女性設計師既有自己的苦悶和掙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高光。
美國歷史學家Laurel Thatcher Ulrich(勞雷爾·撒切爾·烏爾里希) 有句經典名言,“循規蹈矩的女人很少創造歷史”。
畢竟,沒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成功,每一個女性設計師背后,都有很長很長的努力和等待。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