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美,從來都是大自然賦予的最純粹的禮物。
兼具虛實兩種極端特性,光這種美好而矛盾的存在,已然成為了藝術家們的天然養料。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體驗光影藝術的美。
01
棉線也能變彩虹?
藝術家Gabriel Dawe用無數彩色的棉線,創造出飄逸空靈的人工彩虹杰作,將轉瞬即逝的美景留駐在空間中。
利用疏與密的編排,創造出色彩的濃淡與虛實。最美妙的是,隨著光線和色彩的變化,從不同角度,看到的亦是不同的風景。
02
玻璃碴子也能做藝術品?
乍一看英國藝術家Chris Wood的作品,一定會誤以為她使用的玻璃材料本就五顏六色。其實,這種標志性的媒介稱為分色玻璃 (Dichroic glass),也叫做雙色玻璃。這個名字也許有些誤導人 —— 這種材料的本體,居然是無色透明的。
Seeds, 2013
分色玻璃可以選擇性地反射某種特定波長的光,也可以使其他波長的光穿過自身。通過反射與過濾,片片有跡可循的排列,形成縱橫交錯的視覺現象。
“光是我作品中魔力的關鍵?!盋hris Wood這樣說。
玻璃是她的魔杖,而光是她的魔法。她曾在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學習家居設計,后來又在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玻璃,也就是在那時,她用對光極高的敏感度,構架起了光與玻璃的世界。
站在不同角度、或于不同時間觀賞Chris Wood的作品,反射出來的光都是不同的。Chris Wood追求一種光線與分色玻璃之間的完美角度,以得到最完美的視覺效果。
Seeds, 2013
光影延伸、投射,跟隨它們躍動的腳步,墻背后仿佛藏著一座童話森林。
放置在室內以供參觀時,它們飽賺眼球,美不勝收。
Reggata
放置在室外時,又是另一番更奇妙的效果:陽光與云朵的運動軌跡無法預測,所見的景象不可預知,想象的空間被盡數放大。這種充滿無限可能的裝置為她的五彩之光增添了一層虛擬色彩。
A Set up, 2015
分色玻璃不僅可以反射天然光線,還可以對人造光線產生反應。白天與夜晚,各有千秋。
Chroma
也許室內外相結合觀賞,是最佳的打開方式。
Luce Colorata, 2004
Light Wall, Taipei
光的游走為帶來如棱鏡般的光芒,片與片的分色玻璃之間,產生不同的反射形態,對抗與沖突在其中綻放,透明度極高的迷幻彩色散發出玻璃糖紙般的甜蜜,并不會令觀賞者感到目不暇接,反而自帶美顏特效。
試問,誰會不沉醉在這道炫彩彩虹中呢?
03
別人種樹,我種燈
同樣來自英國、同樣醉心于光的藝術,藝術家Bruce Munro,與上一位Chris Wood呈現出的風格大相庭徑。有別于利用日光的照射對作品進行雕飾創作,Bruce Munro更喜歡在夜色中“種植燈光”。
從小學習繪畫使他將藝術作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學習美術出身的他卻并未一直堅持藝術家的道路,反而做過許多工作,但都無疾而終。重新投入藝術行業后,Bruce Munro不再糾結于“藝術是否可以成為事業”,專心創作。
Field of Light
從事光的裝置藝術后,Bruce Munro的藝術生涯也一片光明。熱衷于探求人類處于世界中的感知與體驗,運用雙關性的視覺效果,他的光影藝術作品并非只有皮毛上的夢幻與華麗。
Light Shower, Salisbury Cathedral
Sun
他在自然世界中建立起一個個大型沉浸式的燈光裝置,以激發人們對自然、時間與空間的認知。
Reepicheep's Wave
…—… SOS
Fireflies
Lyall Watson著有的《The Gifts of Unknown Things(未知世界的禮物)》給了藝術家很大的啟發。
書中的女主人公Tia用有一種神奇的天賦,可以看到色彩的聲音 —— 也許就是所謂的色彩通感。69座水塔中會發出不同國家的音樂,而塔身的夜色則會隨著音樂的起伏改變。
Water-Towers
Bruce Munro的裝置作品中不乏一些十分有意思的裝置,比如白天是淺粉色、晚上被燈光賦予“真身”的、伴隨著叫聲的塑料火烈鳥(具有強烈的沙雕氣息)……
Don's Flamingos and Rhamandu's Table
這樣夢幻而多彩的裝置,配合視頻食用,風味更佳~
04
科技改變生活,那你真的變好了嗎?
在紐約大學拿下電影動畫與新媒體交互專業碩士學位的美國藝術家James Clar,極為擅長用光與科技合成新的敘事方式。
在對二者的探索過程中,James Clar聚焦于被科技潛移默化了的日常生活中,在平白無常的語境下嘗試感知現實、時間、空間、信息的對抗。
Two Times One Sun, 2013
James Clar意在為身處現實生活中、沉溺于電子設備、產品無法自拔的人們,構建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從而將人們喚回現實生活中。他作品中的警示意味也許有些含蓄,卻力量十足。
Gravitational Collapse, 2018
順從于科技創新帶來源源不斷便利與甜頭的我們,是否自問過,我們的生活,是否是失調的?
光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太過常見,以至于常常被人忽略。
試想一下,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好好地沐浴在陽光之下,認認真真地與自然光做一次互動?
具有矛盾點的事物也是他鐘愛的題材,例如“情侶吵架”:藝術家用紅色的燈光拼寫出字母LEAVE(離開),從背后看時,是白色燈光DON'T(不要)。
Lover's Quarrel, 2011
語言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大要點,使我們表達思想、啟發思考。在語言的學習上,難免陷入思維定式 —— 就如同我們常說的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經濟全球化固然帶來利益與共贏,那么在此之上發展與普及的全球化英語呢?
“雖然全球交流語言是必要的,但我們需要探索我們從使用英語中得到了什么,從中失去了什么。”
Global English, 2011
現代技術更迭的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在此基礎上,James Clar更想讓我們切身實地地去感受:科技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科技又是怎么改變,我們對生活的體會與認知的呢?
BOOM, 2011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聲喊醒我們的BOOM!
Janne Parviainen - Days of Our Lives
最后,館長想用芬蘭藝術家Janne Parviainen的光線涂鴉作品“我們生活的日子”作為尾聲。
有光之處必有影相隨,那么,影就一定代表著負面與陰暗了嗎?可以說,沒有影的加持,我們也無法與這么多精彩的藝術相遇。
內容轉載自“奇遇博物館”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