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歷史那么長,這個世界上會不會有人長得和你特別像?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與名畫撞臉的名人,相似程度高到離譜!
這幅畫的女主人公,與大美女安妮·海瑟薇長得幾乎一模一樣。
這幅畫的作者是約翰·辛格·薩金特。
他曾多次為上層人士創作肖像畫,作品聲譽頗高。
薩金特
這幅畫中的少女叫愛麗絲·莫里斯。
她不缺錢,也不缺貌,只缺愛。
小時候愛麗絲爬樹摔壞了脊柱,父親為了讓她記住教訓,沒有請大夫。因為救治不及時,導致了脊柱永久性損傷。
愛麗絲的父親:埃利奧特·菲奇·謝潑德
長大后,在去法國的船上,愛麗絲邂逅了她未來的丈夫——戴夫。
但這門親事遭遇了父親的反對。
于是愛麗絲一氣之下選擇了勇敢追愛,與戴夫私奔了。
戴夫
這個愛情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戴夫后來成為了美國駐比利時大使。愛麗絲則成為了一名語言學家。
兩人恩愛一生。
安托內洛·德·梅西納的這幅《年輕紳士肖像》,大家一定一眼就能看出像誰吧。
沒錯,就是王思聰。
五官雖然沒有極致相似,但整體神情和輪廓可以說是相差無幾了。
安托內洛·德·梅西納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畫家,是第一個將油畫引入到意大利的人。
安托內洛的繪畫風格簡約,十分關注細節。
安托內洛
安托內洛也被認為是十五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人物心理表現大家,他改變了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繪畫方式。
這幅畫還有另一個版本,是全黑的底色。
模特的臉部從黑暗的背景中浮現出來,穩定地凝視著觀眾。
相信只要看過《權力的游戲》,你就一定不會忘記“小惡魔”提利昂,他雖身材矮小但智商爆表,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喜愛。
“小惡魔”的扮演者叫彼特·丁拉基。
如此特別的一個人,竟然跟維拉斯貴茲的畫撞臉了。
如果只是長得像也就算了,關鍵是他們連身材都幾乎一模一樣!
最巧的是,這兩個人還都是演員!
畫中的人叫塞巴斯蒂安·德·莫拉,是西班牙宮廷里的小丑演員。
真讓人不得不懷疑:所謂的前世今生,難道真的存在?
在中古歐洲,“矮人”的地位不高,他們被視作貴族的財產和寵物。
因此那一時代的畫作一般會采用較為戲謔的手法描繪他們。
但這幅畫的作者,出身貴族的委拉斯貴茲卻愿意為身份低微的底層人物單獨繪制肖像畫。
這至少說明,在委拉斯貴茲眼里,對“矮人”沒有任何鄙夷和偏見。
委拉斯貴茲
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這樣的想法都十分難能可貴。
這一位已經不能算是撞臉,而是“碰瓷”了。
馮鞏老師,撞臉了敦煌壁畫里的菩薩。
對不起,我從此不敢看觀音。
作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寶藏,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是絕無僅有的。
如果你把它放大,細細去探究,就會發現,它的搞笑程度也是絕無僅有的。
比如,被“清倉狂甩”的衣裙。
炫耀新鞋的神仙。
夢露同款姿勢。
以及被地爐烤得倉皇逃竄的神仙。
還有更多精彩,等你自己去探索!
著名的籃球明星安東尼·戴維斯因為濃密的眉毛被稱為“濃眉”。
這張臉,跟弗里達·卡羅的自畫像可以說是一模一樣了。
弗里達是20世紀墨西哥先鋒藝術及現代女性藝術家的代表。
她勇于打破禁忌,以創作自畫像著稱。
特立獨行的自畫像表達了她肉體上的痛苦、煎熬以及不向悲劇命運低頭的倔強性格。
弗里達自小患有小兒麻痹癥,18歲時發生車禍全身骨頭粉碎,被宣告終身癱瘓。
因此她余生都要與輪椅相伴,還要持續遭受疼痛的折磨。
在對抗病痛的過程中,她畫下了自己的第一幅自畫像。
在49歲那年,弗里達的右腿膝蓋以下被截肢了。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堅強的女性給自己設計了義肢與皮靴。
厄運沒有擊垮弗里達,反而激發了她的潛力與才華。
藝術在她的肉體即將湮滅之時,讓她的靈魂重生。
英國模特Jess Maybury簡直就是“蒙娜麗莎”本莎。
神秘且孤傲的氣息,五官與眉宇間流露出復古的韻味,簡直就是從油畫里走出的女子。
另外,她的一組寫真與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也幾乎是一模一樣。
因為Lorna臉長、眉骨高、眉弓深、本身眉色偏淡,和拉斐爾前派繪畫中的人物十分相似,可以算得上是真·骨骼清奇了。
攝影師們干脆直接將名畫的場景復刻過來,由Lorna去演繹更為現代的版本。
《Ophelia》 by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1852-1853
《The Lady of Shalott》,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88
下面的這一位可就厲害了!
莫言……撞臉孝莊的肖像畫……
不僅長得像,連神態、動作也十分同步。
說到孝莊,她也是個奇女子。
13歲入宮,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關于她的各種八卦至今也仍為人津津樂道。
開頭說了人美又命好的愛麗絲·莫里斯,我們再來說說薩金特的另一幅畫《高特魯夫人》。
迪麗熱巴撞臉了畫中的女主人公,側臉輪廓和身材曲線都十分相似。
果然,論好看,還得是薩金特。
畫里美麗的高特魯夫人是銀行家的妻子,也是巴黎社交界的“交際花”。 她穿著沒有人敢穿的黑色晚禮服,一側的肩帶滑落,豐滿的胸部呈現出誘人的弧線,白皙的皮膚上撲著淡淡的紫色香粉。 薩金特希望借這幅肖像叩開通向巴黎富貴人士的大門。 但當1884年《高特魯夫人》在沙龍展出時,輿論界一片嘩然。
原版的《高特魯夫人》右側肩帶是滑落的, 后修改為未滑落的樣子 雖然在1884年,法國上流女性早已開始流行小露香肩的衣裙,但像高特魯夫人這么“大尺度”的裸露,還是不太多見。 滑落的肩帶、白得發青的膚色和妖嬈的姿態也被視為是妖異和傷風敗俗。 裙子的顏色也讓這幅畫飽受爭議。
19世紀后半葉,歐洲民間流行的黑色裙裝普遍代表著底層或者守喪期女性的衣著。
且黑色自帶的神秘感和視覺上的收縮效果,也使得高特魯夫人的曲線看起來更加玲瓏婀娜。
已婚的高特魯夫人叛逆的穿搭,在當時看來就是輕佻、粗俗。
她也因此淪為笑柄。
《干杯的高特魯夫人》
但諷刺的是,40年后,大批戰后失去配偶的女性就都開始穿著黑裙上街了。
一個叫可可·香奈兒的女人離經叛道的推出了第一條小黑裙,成了時尚界永不過時的經典。
內容轉載自“有意思商店”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