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東京,人們總是會將其和原宿風掛鉤。而提起原宿風,一定繞不開這本名為《FRUiTS》的雜志。

作為日本街頭文化的代表,原宿風年輕群體一度通過色彩沖擊力較強的服裝進行搭配,再加上五顏六色的夸張頭發造型來塑造自我。從1997年開始,“原宿風”不僅帶領了一波潮流,席卷了整個亞洲,更推動著街拍文化的進化演變。在其中,一本名為《FRUiTS》的時尚雜志 自1997年創刊,20余年間持續將日本街頭時尚推向世界,被讀者親昵地成為“東京特產”。

遺憾地是,在2017年2月推出第233期后,《FRUiTS》宣告停刊。在許多人無法走上街頭的今天,我們想帶大家一起重返街頭,追尋那些閃耀著的街拍高光時刻。

動圖

序號

酷小孩都在《FRUiTS》里

雖然說街拍文化在日本被極為推崇,但嚴格意義上來講,街拍起初是源于歐美國家的文化。

畢竟美國早早就發展起了時尚雜志的相關業務,早年間素材遠遠沒有現在充足豐富,所以很多時尚雜志還是需要去現場拍攝,無論是各大秀場的T臺前還是繁華的商業街區

這樣一方面可以向大眾介紹T臺的流行趨勢,另一方面也能展示出弄潮兒們生活和街頭化的時尚元素,傳遞一種先鋒文化,感染并影響自己的讀者。

美國街拍

美國街拍。圖源香港01

如果說歐美國家的街拍更多的是為了迎合商業與市場,那日本可以說是因為真正熱愛這種文化才延續街拍事業。

直到現在,潮流時尚圈的人都仍然記得,上個世紀日本原宿的時髦青年,全都住在一本叫做《FRUiTS》的雜志里。

《FRUiTS》雜志

日本《FRUiTS》雜志。圖源網絡

這是一本不像雜志的“雜志”,更多的時候它更像一部攝影作品集。相對于常規雜志,《FRUiTS》里并沒有長篇大段的文字片段,里面的主要內容就是照片,而這些照片都是創始人兼主編青木正一一個個親自拍攝的街頭青年。

《FRUiTS》雜志

《FRUiTS》雜志

日本《FRUiTS》雜志。圖源網絡

每張照片的大小規格統一,呈整頁紙張的大小,并在底部配有一個“人物小檔案”,里面會注明被拍攝對象的名字、年齡、職業,以及當日所穿的服裝品牌與出處,并且還貼心地添加了拍攝對象平時喜歡逛的店鋪和街區供讀者參考。

日本《FRUiTS》雜志。圖源網絡

這種另辟蹊徑的雜志形式一致受到大家的喜愛,很快《FRUiTS》就在日本暢銷起來,青木正一保持每月一期的節奏,而一期至多能買幾萬冊不等。哪怕在之后各個街拍網站紛紛效仿,青木正一也保持原有節奏,并且堅決不在雜志中添加任何廣告,保證內容的純凈。

拋開《FRUiTS》的形式,它的內容也值得一提。用“特立獨行”來形容《FRUiTS》里的風格一點都不為過,不論是Vintage、哥德Lolita,甚至是Cyberpunk風格……總之各種大膽怪異的打扮,你都會在《FRUiTS》之中看到,應有盡有,百花齊放。

日本《FRUiTS》雜志。圖源網絡

畢竟當時的東京街頭,正是各種流行文化涌入的時刻。

先是藤原浩千里迢迢從美國帶回了Hip-Hop音樂,還將當時的美式復古品牌stussy帶回了日本,并以此為基礎創建了街頭品牌GOODENOUGH。

“里原宿教父”藤原浩。圖源lofficielarabia

受藤原浩影響,C.E主理人之后Sk8thing深受滑板和HipHop影響。

SK8THING。圖源網絡

而高橋盾也明顯受好友藤原浩的影響開始癡迷于英國倫敦的朋克文化,之后直接創立的Undercover把朋克精神發揮到極致。

高橋盾與Undercover。圖源網絡

再往后,而西山徹和瀧澤伸介不僅跟著創立潮流品牌NEIGHBORHOOD,還涉足到機車文化之中。

NEIGHBOEHHOD。圖源Rabbits&Foxes

日本的時髦青年就在霓虹國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交織中對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將這些思索與玩味“穿”在了身上。

從搖滾、朋克、Lolita、Decora再到竹之子族......從頭到腳的五顏六色是年輕人心中各種奇異的創想,視覺絢麗看著夸張,確是年輕人毫不遮掩的自我突破。

日本Decora風格。圖源Youtube

在當時,這被稱為“里原宿文化”,這種時尚與主流格格不入,因為它并不是由設計師和時尚圈專業人士去定義的,這本書里的主角也沒從未出現過這些人,有的只是日本街頭上的一個個素人。它更加真實,新鮮又具有生機,在當時散發著一股勢不可擋的勁頭。

“街頭教父”和他的“街頭圣經”

青木正一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成為“街拍教父”。而《FRUiTS》也并不是他的處女座,在此之前,他曾經出版過另一本潮流與時裝雜志《STREET》。

彼時的他還是一間計算機公司的工程師,因工作原因他去了一次巴黎,沒想到自己沒有被巴黎的科技所吸引,反而被巴黎街頭女性的時髦打扮所影響,畢竟在時裝與時尚領域,當時的日本還是一片貧瘠,穿著保守也沒有任何關于街頭時尚的出版物。

“里原宿教父“藤原浩。圖源網絡

在采訪中他曾回憶到當時的情景:“1980年代的倫敦給我的感覺是,街上的年輕人看起來都很窮,卻都很喜歡打扮。他們盡管沒錢,還是會去一些二手店淘舊衣,搭配得很有趣。”

回到日本后,他便一直萌生著出版一本街拍雜志的想法。一年后,青木正一搜集了世界各地的街頭穿搭,將它們收納進《STREET》里,為了保險起見,他只單單印了400本進行售賣,沒想到銷量比預期要好得多。

青木正一的第一本雜志《STREET》。圖源網絡

假如現在來分析為何當初沒有任何媒體背景的《STREET》售賣如此火爆,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當時的訊息交流并不發達,遠遠不如現在迅速,日本人一直生活在固有的文化里,很少接觸到其他國家的文化。

日本雜志《STREET》。圖源網絡

第二則是《STREET》的出現是一次潮流文化的推進,對日本的街頭風格也有相當重要的啟發意義。

在籌備《STREET》的過程中,也讓青木正一發現日本原宿一直有一種獨特的穿著風格。他決定以原宿為中心,將鏡頭對準日本的時髦青年,《FRUiTS》便由此誕生。

《FRUiTS》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說《STREET》是世界各地的潮流文化帶到日本,那《FRUiTS》就是將日本的街頭時尚推向了全世界。它不僅記錄下了這場潮流文化浪潮,更讓年輕一代更加色彩繽紛。

仔細回想,這些年時尚圈的很多流行也確實源自《FRUiTS》,比如前兩年火熱的Y2K風格,以及今年開始流行的疊穿文化,由此,《FRUiTS》也被大家稱為“街頭圣經”,青木正一則是“街頭教父”,通過雜志,他也樹立了一套至今仍被廣泛沿用的街拍形式。

這個時代需要酷小孩

可惜的是,《FRUiTS》在2007年已經正式宣布停刊了。

直到2007年,《FRUiTS》一共出版了233期。里面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在原宿的街頭拍攝,每一個人物也都是經常出沒與原宿的素人,每一套穿著搭配在全世界也僅有一套,真實又充滿創意。

《FRUiTS》封面。圖片來自Medium

但不得不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社交網絡的興起,紙媒一直在走下坡路哦,甚至幾近沒落。人們查詢信息的方式千變萬化,方便又快捷,而不再需要固定的書籍與雜志。同時,人們也有了更多展示的機會,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自拍發布、直播聊天都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途徑去表現自己,打造自己。

你可以在很多平臺上po自己的照片、作品,而不再需要投稿或者其他更權威的方式。除此之外,人們每天獲取相當多的信息量,也很難再沉下心去閱讀一篇文章,更別說一本刊物了。

《FRUiTS》雜志。圖源網絡

雜志變得了無新意,這也許正是時代的遺憾。但在接受采訪時,青木正一卻坦言告訴記者自己決定停刊《FRUiTS》的原因是因為“街上已經沒有值得拍攝的年輕潮人了”。

“現在已經沒有酷小孩了。”

這句話在各大媒體上被多次引用,其實值得一番深思。雖然說時尚是個輪回,但事實是沒有人能說得出時尚究竟是什么,穿在身上的究竟是什么,這和搖滾精神一樣只能自己玩味與思索。

日本原宿穿搭。圖源網絡

但正如前文所說,當下繁忙的工作生活節奏早已麻痹了人們的思想,陷入996、KPI與內卷的人們早已不再關注真正的潮流文化。

也正因此,大家選擇盲目跟風,什么火穿什么 ,什么流行穿什么。同時,時尚也變得商業化與模式化,“街頭”、“潮流”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意義。

這和青木正一這幾年觀察到的也一致相符:“如果以《FRUiTS》上的穿搭標準來看,現在幾乎沒有幾個年輕人在造型上達到合格,這是一種退步,甚至是日本街頭穿搭的沒落。

日本街頭文化真的沒落了嗎?圖源網絡

《FRUiTS》停刊確實引起了一波時尚媒體的焦慮,他們一方面對紙媒的沒落深感遺憾,一方面又在恐慌街頭文化是否已經消逝。

但青木正一也觀察到了如今潮流文化的多樣性,因此在停刊之外保留了《STREET》,同時銷售全新別刊《Nil》。

“Nil”在日語中是“零”的意思。意味著“只要你邁出一步,它就有成為100或1000的潛力”。《Nil》在街拍之外會關注一些新興品牌,以及全國各地的藝術先鋒,為年輕人帶來更多元充足的文化引導。

為了適應當下的流行文化趨勢,《Nil》也添加了相關的文字片段,內容相對《FRUiTS》更加豐富,這也確實是年輕人的當代生活:多元、充實以及趣味,街拍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Nil》雜志。圖源yenter

與此同時,街拍文化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無論是成都的望平街還是上海的武康路,街拍都早已超脫了原本拍攝收集的本身意義。

上海街拍。圖源街拍上海&藝凌

人們渴望在鏡頭前表現自己,除了記錄時尚前衛的穿搭外,更記錄下了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與當下的生活方式,這也正是當下年輕人審美取向的一種體現。

但我們還是希望,鏡頭下的每個人都足夠的酷,也足夠的真實有想法。照片里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制品。

內容轉載自“一筑一事”

精選文章:

餐飲新勢力,讓這個行當更內卷了嗎?

各地核酸檢測憑證卡設計, 設計師太卷了!

海報不會做?試試這 4 招

“來自廣島的報復”上次被這樣講的還是川久保玲!

是意境的表達,更是多情的靈動!

用廢棄的面料、海洋垃圾、以及滯銷的施華洛世奇打造了獨一無二的夢幻世界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