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科技公司也掀起了裁員潮,馬斯克之后,扎克伯格警告員工:不想干可以走。

從國內到國外,互聯網裁員的消息已經看麻了,但又有多少人關注過設計師呢?

在過去十年里互聯網人尤其大廠人普遍站在同齡薪酬塔的頂端,從來不愁工作。

比如年初剛從深圳某大廠被優化的Mizz,拿到N+3的賠償后直接前往海南化身海之子,放飛自己。

賠償金花掉一半后Mizz便回到深圳開始找工作,他給自己定了幾條標準:

·同級別大廠,接受30%內薪資漲幅

·獨角獸公司,薪資漲幅至少30%

·初創公司,漲幅必須50%以上,且要談更多紅利

帶著這三條簡單樸素的標準,Mizz收到7家面試邀約,終于在失業半年后拿到一個傳統行業的降薪offer。

這波裁員潮打得多數大廠人都緩不過神,在經過現實捶打后終于忍不住承認一句:互聯網寒冬真的來了,互聯網人太慘了!

其實相比之下,同樣身為打工人,互聯網er的慘起碼有人關注,而又有幾個人關注過設計師呢?

設計師的工作強度并不比互聯網人低。當互聯網開始叫苦996的時候,設計行業的996在更早的幾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上個月我們面過一位設計公司5年工作經驗的設計師,面試那天他面容憔悴,說自己已經連續7天加班趕項目到下半夜。

你以為設計師這么辛苦一定賺了很多錢吧,并沒有。2022年設計師的平均薪資更是比2021年還下降了9%!

要知道設計行業也是有過黃金時代的,拿視覺設計舉例,2000年前后,可以說是平面的黃金年代,設計還沒有靠拼體力的地步,設計師走出去都是挺胸抬頭,自帶BGM的

然后2010年前后互聯網進入黃金年代,不少平面設計師都轉行進入互聯網。

一個行業一旦進入黃金時代就會有大量人才涌入,大家從拼智力拼創意變成拼體力拼耐力,不得不努力用更短時間完成更多設計,也就是卷。

幾年前大家感慨,年輕人好像不愛待設計公司了,相信馬上也會有聲音說年輕人好像不愛待互聯網公司了。

任何一個行業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因發展的成熟而成為基礎行業,它的薪酬體系會從過去的虛高走向正常,從業人員也會從野蠻生長發展為專業化成長。

某種程度而言,互聯網的寒冬可能更容易讓行業內外的人認清現實,腳踏實地,或許還能緩解外界對薪資的焦慮。

當成為基礎行業后,所有職位職能都會更具通用性,融入各行各業,就像設計師不再扎堆在設計公司里一樣,而是走進傳統行業、走進甲方、走進各類機構,利用往前所接受的專業培訓、職場捶打、思維模式,在新行業里繼續發光發熱(卷來卷去)。

因此曾身處黃金行業的大廠人或者設計師需要在心態上進行調整,并且做好相關準備:

·放棄換工作=加薪的心態,沒有哪個行業能一直保持薪資水平穩漲不減,畢竟連上海公務員都開始降薪了。

·對自己的能力模型進行梳理,理清核心競爭力及優勢能力分別是什么,這樣即使更換了行業也能夠發揮所長。

·想清楚自己選擇這個行業究竟是沖著高薪還是真的熱愛,來決定是否要繼續堅持這條路,真正熱愛設計就跟著行業一起升級。

一個成熟的行業絕對不是靠拼體力來競爭的,更不該存在什么35歲就沒了競爭力的荒謬說法。

尤其設計師,如同醫生一樣,經驗的長時間積累總會成就價值。

想起我們所分享的文章《每個設計師,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中,作者李楠(《夢想改造家》明星設計師)所說:

看起來設計的“黃金時代”似乎也一去不返,然而,危機總是與機遇并存,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個職業,是渾渾噩噩混日子打發時間;還是懷揣夢想,苦心修煉,為不遠的未來做好儲備?

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

未來可期,我們能投資的,只有自己。

任何行業對優質創意設計、項目管理人才的需求都是缺口。

那些找到了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人,只要堅持提升自己、帶好項目,做好作品,就能應對每波浪潮,逆勢乘風破浪。


精選文章:

沒開業席卷各大媒體,開業就爆排長隊,藍瓶咖啡怎么做到的?

強行“種草”,設計師花了20天讓衣服長滿草!

這些“上天入地”的酒店,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馬桶、救生圈、口罩……這些元素竟然可以變成椅子?!

時尚大佬的品味有多好?不如看看他們驚人的藝術收藏!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