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類生活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甚至是地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積累了建筑系統知識,我們能夠建造更高的建筑:金字塔、佛塔、寶塔和大教堂。
同時空中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對著天空的向往得以實現——1783年巴黎的第一個熱氣球,1903年北卡羅來納州的第一次動力飛行,甚至是太空時代。未來似乎正在呈上升趨勢。
如果我們完全不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是不是可以離開地表讓地球實現自我修復?那時地球將不再需要死去的混凝土高速公路和阻塞地球表面的無限蔓延的混凝土城市群。
云端建筑工作室(Clouds Architecture Office)的使命正是如此,他們以用光作媒介最大化空間而聞名,主張建筑的未來從“云”開始。
公司的合伙人Masayuki Sono和Ostap Rudakevych開發了一個浮空摩天大樓Anlemma設計,并且分享了反應結構歷史形狀的概念過程。
他們表示如果要觸及天空就必須考慮過去。
“當我們退后一步,審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大多數建筑,甚至追溯到建筑的起源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設計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薄、越來越輕。”
Clouds AO概念化的這個沿赤道懸空漂浮的城市,能夠容納整個地球的人口。
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整個地球表面都被植被覆蓋,沒有任何建筑結構。”想象是我們現在所能做的一切,因為讓人類遠離自然災害的危險以實現地球復興的美好愿望仍然是一個我們可能幾十年都看不到的概念,但對于設想空間的建筑師來說,這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推動我們的集體思想,考慮如何在一個日益脆弱的星球上向前邁進。
浮空建筑的概念顛倒了傳統基于地面的建筑基礎,依賴于懸掛塔的基于空間的支撐基礎。系統叫做通用軌道支持系統(UOSS),它基于傳統太空電梯的原理,將一顆大型小行星放入地球上空的軌道,可以將一根高強度電纜降到地球表面,從而可以懸掛一座超高塔。
由于這種新的塔型懸浮在空中,它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建造并運輸到最終目的地。提案要求在迪拜上空建造 Analemma,因為迪拜已經是世界公認的高層建筑的專家,其建造成本僅為紐約建筑的五分之一。
世界各地最高建筑及其竣工年份的圖表
如果我們順著建筑編目追溯到最早的已知建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模式正在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建筑環境一直在向更高、更晶瑩剔透的塔樓前進。在將時間與高度相關的圖表上繪制建筑,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曲線正在形成,它最近的斜率表明高度開始呈指數增長。應用市場交易預測方法,我們可以推斷出人類結構越來越高,我們正在把自己趕離地球表面。
Anlemma的軌道力學是地球同步軌道與一天的地球恒星自轉周期相匹配,塔在天空中的位置以8字形描繪出一條路徑,塔每天回到完全相同的天空位置,對應于特定地理特征上的塔位置用24小時分段注釋的地面軌跡。
展開的軌道路徑:Anlemma居民的典型每日周期。商業在塔樓 (F) 的下端進行,而睡眠區大約是向上的2/3。活動分散在最高河段(A、B、D),而地表轉移點(G)則利用高地勢。考慮到壓力和溫度差異,窗戶的大小和形狀隨高度而變化,由于地球的曲率,塔頂的日光量增加了40分鐘。
操縱小行星不再只出現在科幻小說中。2015年,歐洲航天局用羅塞塔任務證明可以在旋轉的彗星上著陸,引發了對小行星采礦問題的新一輪投資。美國宇航局已安排在2021年進行小行星檢索任務,證明捕獲和重新定位小行星的可行性。
Anlemma可以放置在偏心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就允許它每天循環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間旅行,這座鐘擺塔的頂部和底部以最慢的速度移動,讓塔的居住者有可能在這些點與行星表面接觸,提議的軌道經過校準,因此塔軌道的最慢部分會在紐約上空。
Anlemma從太空太陽能中獲得電力,太陽能面板安裝在稠密擴散的大氣之上,可以持續暴露在陽光下,比傳統的光伏裝置效率更高。水會在半閉環系統中進行過濾和回收,補充從云和雨水中捕獲的冷凝水,無電纜電磁電梯的發展有效地打破了電梯電纜卷筒體積所施加的高度限制。
在研究這個項目的大氣條件時,設計團隊想到可能存在一個切實的高度限制,人們無法忍受由于極端條件而生活在這個高度之上。例如,雖然在海拔32,000米處有45分鐘的額外日光可能會有好處,但接近真空和-40攝氏度的溫度導致人們在沒有防護服的情況下無法外出。
Anlemma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提案,利用行星設計思維的力量,它滿足了對極端高度、隱蔽性和持續流動性的渴望。如果最近住宅樓的繁榮證明每平方米的銷售價格隨著樓層高度的增加而上漲,那Analemma無疑將創下歷史新高,證明其高昂的建設成本是合理的。
浮空建筑不是這個團隊設想的第一個空中樓閣,2008年他們曾由颶風啟發設計了一個云城概念,也是一個類似的投機項目,其根源在于實際的災難研究。
卡特里娜颶風過后,新奧爾良一半的居民流離失所和分散,云城在城市上方懸掛社區來保持社區團結。
雖然可能不十分現實,但云城確實可以讓社區在將自己從廢墟中拉出來時保持完整,它是帝國大廈建筑形式的夢想的延續,帝國大廈尖頂的建造初衷就是飛艇的著陸平臺,代表了一代建筑師漂浮在神奇而不斷變化的城市景觀之上的云層中的夢想。
云城的充氣房屋提前預制后儲存在倉庫中,以便根據需要進行部署。每個家庭都由三個基本組件組成:一個可充氣的氣囊、一個剛性核心以及一個金屬和木頭平臺。氣囊由兩個隔間組成,充滿不可燃的加壓氦氣。加壓氣體使定制和縫合的織物外殼成形,在內部創造一個開放的生活空間。
外觀由回收的聚酯纖維制成,具有很大的表面積,適合安裝柔性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生活空間內是一個剛性核心,其中包含一個高效的小廚房和浴室,以及管道和電氣服務,起居空間是開放式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配置,最多可容納三間臥室空間,適合四口之家使用。
他們的項目不僅異想天開,甚至有的確實投入了實際研發階段,他們的火星冰屋提案是一個由火星上采集的水冰建造3D打印社區的想法,NASA已經與他們簽訂合同,與他們自己的工程師團隊一起開發這一項目。
這證明他們的推測作為一種設計實踐得到了驗證,他們以相同的熱忱處理他們所有的項目,無論是接地還是其他方式。
“夢想會帶來范式的轉變,為人類打開了新的可能性之門。”
內容轉載自“ArchiWorld世界之旅”
精選文章:
闊別一季后,Iris van Herpen用虛擬時尚帶來了超時空服裝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