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相同的爛電影,相同的老虎機,相同的由塑料以及鋁制品犯下的暴行”
——Paul Ricoeur
常見觀景臺形式?? 圖片來源于自繪
我們看過很多的觀景臺,常態化和標準化是否催生了平庸的設計風格?設計的同質化侵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我們卻習以為常。是正確?還是錯誤?讓我們來到一個非常規的選址——冰島洞穴塔中找尋一下答案······
冰島景色?? 圖片來源于網絡
冰島洞穴塔比賽是以保護冰島風景為主題,此“洞穴”非彼“洞穴”,場地選址是處于歐洲與北美大陸構造板塊之間的標志性邊界——沃加加裂縫,并對其舉辦的觀景塔設計競賽。由于該景點游客眾多,使其周圍的熔巖田遭到了極為嚴重的披懷。因而,希望通過一個在基于地域特質性基礎上,符合承載極端特殊天氣、能源效率、低維護、成本效益、施工性、環境保護等一系列限定條件下,極具意義的模塊化設計方案,來解決場地的現有問題。
諾丁漢廢棄的卡車和秋天的樹木??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充滿特色的地域場地限定下
如何在設計中處理自然、人、建筑三者的共生關系?
是一個極具思考的問題······
01
THE MOVING SURFACES
-?COUNTRY: Poland -
流動的建筑
該觀景臺的形狀與常規的垂直觀景塔原型相矛盾,因場地定位于板塊邊界之地,故而受地殼運動的影響,每一年,板塊之間的距離都會以2cm左右的速度相互遠離,用建筑代替鐘表,鐫刻時間在歲月的流逝,讓建筑流動在時空當中。建材則參考了冰島的傳統建筑用料,采用泥土、玻璃、巖石、火山灰等材料來切合滿足競賽主題要求,從觀景臺上還可以看Myvatn水庫和Hverfjall火山,設計者通過運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展現了形式與空間并存的雕塑之美,將建筑融入到景觀之中,給觀者以全新的視覺享受。
THE MOVING SURFACES
The Iceland Cave Tower Competition
???Aleksandra Bieszka 、Maria Pielach 、Aleksandra Mucha
02
Hófsemi
-?COUNTRY?: Poland -
Hófsemi = 適度
該設計的最大突破是“后退一步”,反而拓寬了對觀景臺空間限定,建筑生長在熔巖之中,覆蓋著苔蘚和地衣,與自然景色高度融合。極簡的建筑框架與景色相應,觀察塔仿若懸空在裂縫之上,形成了獨特的瞭望點。設計通過對能源的可持續利用來實現建筑能源自供給,盡其所能把建筑本體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Hófsemi
The Iceland Cave Tower Competition
??Kamila Szatanowska 、Paulina Rogalska
03
SPROUTING LANDSCAPE
-?COUNTRY?: Portugal?-
雕塑般的魔力
“仿若天成”的觀景臺,做到了建筑高度煉化于自然當中,襯托出場所精神的獨特魔力,作者通過對墻體垂直面和水平面的張力對比,建立出天與地的時空對話,呈現了人、景、物的高度融合。建筑外表,設計者就地取材選用了當地特有的巖石構筑而成,與景色相映。針對室內則更加注重人的舒適程度,水平裝飾面的木頭更是增加了隔音和絕緣性能。模塊化的拼裝方式,也大大地降低了建造成本。
Sprouting Landscape
The Iceland Cave Tower Competition
??Rui Pedro Santos、Ricardo Ibrahim
在當代充滿理性的設計大趨勢背后,人對真理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最普適的設計也應該擁有無窮無盡的表達空間。
就如同伯爾吉所認為的:觀景平臺應是對所處環境的影射,它應具有復雜的個性與詩一般的氣質,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格調。因為,“俯視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當中,因此具有了文化可能性。”
優秀的建筑應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當空間作為相對客觀存在的物質形式,而精神體現著個體主觀的意象形態。此時的”氛圍“就會在個體的的具象存在與抽象感知中誕生,進而衍化成場所精神,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內容經授權轉載自“ZOOdesigner”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