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念扎裝置作品《公民之樹?People's Tree》??日目
在7月29-7月31期間舉辦的每年拉薩夏天最令人期待的圣山林卡活動中,由日目策劃,特邀藝術家次仁念扎參與的藝術項目“輪轉屋子Rotating House”將與大家見面。除了沉浸式空間設計以外,還囊括視聽作品《見解脫塔》與念扎的裝置《公民之樹People’s Tree》。
輪轉屋子:
當輪轉構成場域
Rotating House: Rotating as a routine
無論在若爾蓋縣求吉鄉嘎瓦村口的見解脫塔還是在藏區各地,許多神圣實體、神圣建筑或神圣場域的四周常常會布置轉經輪,并在經文的輪轉同時,擊中鈴鐺發出響聲。發聲頻率又根據推力帶動的旋轉速度改變而改變,東、南、西、北四角發出的鈴鐺響聲隨著人們信仰的推動而具有有機的規律,正是這些有機、不確定又肆意抖動的,輪轉的鈴鐺聲供養了中心實體(如見解脫塔)的神圣。
圣山林卡塔樓部分的一樓空間充滿《見解脫塔》中轉經輪的鈴鐺聲,自第一個轉經輪的聲音從無到有開始,在轉動了一段時間以后,藝術家不得不離開第一個轉經輪去到下一個,第一個轉經輪卻還能因慣性轉動,只是因為轉動的速度變慢,鈴鐺發出聲音的頻率也變慢了。在藝術家推動第二個轉經輪發出聲音時,還能聽見第一個轉經輪發出聲音的頻率在逐漸減慢,直至消失。從第二個到第三個,第三個到第四個同理,聲音從無到有到無,速度從慢變快變慢。第四個轉經輪結束后,再推動第一個轉經輪以形成閉環,供養在這隨機的有和無之中誕生。
《輪轉屋子》??日目
《輪轉屋子》??日目
將這四個點上的鈴鐺聲串成一條音頻時間線,貫穿了一個輪轉構造有機場域的過程,再將這一條音頻時間線復制成四份,置于展廳的四個方位,構造了一個“輪轉屋子”,在這個屋子場域的一側,是念扎的《公民之樹》。以四個聲音線作為一種“供養”,指向一個現世的、與世界人民和世界生態相關的“樹”。《公民之樹》上掛滿了世界各地的水,在提出人類學范疇的討論的同時,也提出了世界生態作為一個整體的呈現可能。水作為各地人們生存的必需品以外,還在不同文化中承載不同意義出現,可水依舊保持一致的外觀,是水亙古不變的形式。
藝術家次仁念扎正在制作裝置作品??日目
藝術家次仁念扎正在制作裝置作品??日目
《公民之樹》??日目
《公民之樹》??日目
《公民之樹》一旁有艘傳統牛皮船,船頭一盞燈光指引著觀者可以進入設置了透軟坐墊的船內休息,或冥想以感受周圍循環流轉的場域。不同于建筑或其他實體,“船”的方向是不確定的,可以隨時輪轉。船頭的燈作為展覽空間中的主要光源,將空間介于閉合的親密空間與寬闊的原始曠域之間的朦朧之境。
配合《見解脫塔》呈現的除了音頻以外,還包括一個視頻內容的呈現。視頻內容由10段隨處可見但常被忽視的,大自然微小的流動或輪轉組成。這些輪轉常因為自然元素的介入而獨具隨機性,就像觀察楚布寺帷幔的飄動,樹葉上光影的變動,可以看見空氣奔跑的姿勢。通過聲場構建、視頻呈現、裝置與冥想位置的設置,“輪轉屋子Rotating House”希望除了在展陳方面給予一個藝術性的空間體驗之外,能提供一個靜謐又嘈雜的,邊界模糊的曠域。希望這里能夠包容世界各地的文化屬性,也能看向作為整體的世界生態,希望遼闊的世界能在此處收縮為一個親密的小屋空間,給到觀者對抽象的具象體驗。??
《輪轉屋子》??日目
《公民之樹》??日目
項目出品:日目Remu
概念策劃:劉玥拉姆展陳設計:蘇鼎翔展覽執行:萍措卓瑪
特邀藝術家:次仁念扎
次仁念扎,1972年生于拉薩。在印度完成教育后,他回到拉薩,并在西藏本地藝術家影響下,開始進行藝術創作。次仁念扎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敏銳的感知力令他的作品顯得與眾不同,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與高度的藝術張力。未經學院式美術教育的背景,反而令他的作品帶有一種“拙”味,觀者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豐富的藏傳佛教文化意象。次仁念扎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展出。2008年,倫敦Rossi & Rossi畫廊為他舉辦個人展覽。
特別鳴謝:圣山NHERI
2015年在拉薩創立,帶著對藏式美學的熱愛,通過服飾和攝影持續輸出喜馬拉雅精神和當代藏式生活形態。在秉持傳統藏式風格的同時,投身于藏式美學和原創精神的結合,用服裝、攝影、展覽等形式表達態度與觀點。
活動信息
內容經授權轉載自“日目Remu”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