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龍獎于七月中旬開始征稿,眼見就要到截稿時間。
不知本屆又會有怎樣的盛況,我對此滿心期待。
去年拿下第18屆金龍獎“最佳繪本”金獎作品,就令我印象頗深。
它的編繪者是堯立。
堯立是一位北京姑娘,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在是一名自由插畫師。
她獲獎履歷豐富,金龍獎、冰心圖書獎、站酷商業插畫金獎、LOFTER年度榜等都被她收入囊中,還入圍了金風車國際插畫獎。
《山海經》,“女子國”
《山海經》,“君子國”
《山海經》,“?草”
《山海經》,“太子長琴”
《山海經》,“干旱之神 女魃”
《山海經》,“西王母”
《山海經》,“春神 句芒”
《山海經》,“秘境女神”
此外,她的作品也多次入選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這是值得驕傲的成績。
猶記得我疫情前參與策劃的“中國動漫日本行——從水墨中來”展覽活動。
中國動畫藝術史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1961
JC動漫館館藏
其中《山水情》《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中國動畫學派”的扛鼎之作,還有豐子愷《月上柳梢頭》、萬籟鳴《猴子撈月》等我國的世紀經典,都作為“國家隊成員”奔赴日本,一同向外國友人展現中國文化的風姿。
著實叫我欣喜慰藉。
世界第二部水墨動畫《牧笛》,1963
JC動漫館館藏
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的堯立,大學讀的也是國畫專業。畢業至今,她的許多作品都取材自我國的傳統文學、藝術寶庫。
《山海經》,“帝舜之女 宵明、燭光”
堯立的畫作頗有古風,色彩清新典雅,線條飄逸交錯。
工筆畫技法也好,寫意畫筆法也好,堯立都能恰如其分地將古典故事人物的神形描摹,躍然紙上。
謂之風流蘊藉,沉雄古逸,錦繡筆墨,才情廣袖。
《山海經》,“天帝之女”
堯立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燙在了畫紙上,每有一幅作品面世,就有一份傾心與誠摯在向世界華麗展示。
楚妃淚竹
堯立有不少作品被國內文學雜志選做雜志封面,也曾被德國《美術》、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巴黎競賽畫報》等多家刊物采用。
其中最受歡迎的“詞牌美人”系列,其實始于堯立的一個“突發奇想”。
一支詞牌有眾多詩詞相填,又有譜曲相和,若是可以畫出來,或許當有另一番風姿。
于是就有了堯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的《虞美人》;
《虞美人》
有了“思悠悠,恨悠悠”、“山一程,水一程”、“花似伊,柳似伊”的《長相思》;
《長相思》
有了“時光只解催人老”、“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風也蕭蕭,雨也蕭蕭”、“明月多情應笑我”的《采桑子》;
《采桑子》
有了“碾破春風,香凝午帳”、“菱花塵滿慵將照”“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踏莎行》......
《踏莎行》
堯立畫畫常從詩詞里采擷靈感,故而她筆下的人物多也看起來兼具靈氣與才情。
也因此常被粉絲稱贊,活色生香、風姿綽約、婷婷裊裊、美麗不可方物,連眼波瀲滟都點得恰到好處。
《點絳唇》
《人月圓》
《蝶戀花》
《新荷小小》
《浣溪沙》
《霜天曉角》
《鷓鴣天》
《菩薩蠻》
堯立并不認為學習古典文化是枯燥無聊的。都說書畫文藝,書與畫、文與藝常常相輔相成。
閱讀不但能為畫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作為生活的調劑也相當有樂趣。
《別賦》
好比“點絳唇”這一詞牌,形容的是古代美人嘴唇如同“點櫻桃”般的上妝。
這與現在的女孩子們涂口紅不一樣,那時的姑娘們只在上下唇瓣中間各點上一個紅點。
國內曾經拍攝過一部名為《漢武大帝》的影視劇,里面的貴族妝容就是這“一點紅”的模樣。
《胡笳十八拍》
而口脂的涂法這些,雖然只是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在了解它的時候,古今便在腦海中神交,令人如癡如醉。
堯立自入行以來,插畫合作得最多的是雜志、圖書,其次是動漫游戲等。
如沈復《浮生六記》(浙江文藝出版社)、《尋找魚王》、《新獵物者》、中國郵政的首日封圖等。
沈復《浮生六記》,貧樂
還與“茅盾獎”獲獎作家遲子建合作,為《遲子建作品·少年讀本》繪制插圖。
這些年過去,堯立自己也出版了多套繪本,比如《我的老師》、《梅花三弄》、《天局》、《廣陵散》等。
【下列插畫橫屏觀看體驗感更佳】
改自夏缶故事
而去年金龍獎“最佳繪本”金獎作品,正是她的繪本《廣陵散》。
《廣陵散》原是中國傳統樂器古琴的一支古曲,據傳別名《聶政刺韓王曲》,歌頌的是戰國刺客聶政刺殺韓王的俠義精神。
藝術大家嵇康一個有著曠世的才華、崇高的理想和瀟灑的人生境界的名士。
十分善于彈奏,《廣陵散》但卻從來沒有傳授給別人。
但是,這令人艷羨的才華最終卻為他招來了禍端。
【下列插畫橫屏觀看體驗感更佳】
(從上至下)
聶政學藝,聶政歸韓,白虹貫日
嵇康入獄,刑場鼓琴,神鬼同悲
堯立的《廣陵散》,正是以嵇康這支失傳的古曲作名,勾勒了聶政這一路的血性剛烈,也講述了聶政嵇康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
只可惜,這個故事卻在一片清凄肅殺的氛圍里,在嵇康赴死的畫面中,戛然而止。
此外,堯立的繪本主題也諸多來自于《山海經》《世說新語》等志怪古籍和志人小說。
《山海經》,“人魚族”
《莊子·逍遙游》,“姑射仙人”
《梅花三弄》就是《世說新語》中的故事。
如《廣陵散》一般,《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據傳原本是晉朝桓伊作的一首古笛曲,后改編成了古琴曲。
曲子借梅花動靜的兩種姿態,歌頌節操高尚的君子,也贊頌流芳后世的“香草美人”。
于是堯立選用了更為古樸的壁畫表現形式,來刻畫敦和風雅的桓伊和狂狷博文的王徽之,和他們關于音樂的不期而遇。
《梅花三弄》
堯立對自己的作品充滿想法,她專注于屬于傳統又屬于自己的國風;同時,國風也成就了堯立。
“一個文明綿延數千年,它生命之絢爛,在于取之不竭而傳承亦不衰。”
與大多插畫師一樣,堯立對繪畫的熱愛也是打小啟蒙。
兒時的堯立,但凡一個人呆著時就會不停地畫畫。她的家人也認為自家的孩子很省心,只要給她一張紙,一支筆,她就能老老實實玩一天。
《西廂》
慢慢地,畫畫填滿堯立所有的閑暇時間,替代了游戲、逛街等等娛樂活動。
但真正確定要走這條道理,是在堯立開始系統學習后。越是接觸,越是沉湎。她慢慢愛上了傳統詩詞文藝,逐步堅定要報考美術專業中學。
《別賦》
這顆種子開花結果的時候,大概就是她得知自己如愿進入清華美院的時刻。
但堯立完成了一個階段的至高目標后,還有更高的目標。
她對自己有著一份特別的職業期許——成為一名合格的“畫匠”。
《紅樓》
“不單是因為喜歡遷就自己,不思進取。也是因為“匠人”這個詞,讓我產生不切實際的遐想。”
“像是長年生活在狹小洞窟里,一邊弊衣疏食,一邊繪制精美壁畫的僧侶畫師;或者終日與泥土糞肥為伍,堪稱人中造化的花匠園丁;還有古籍傳說里鍛鐵成器,賦器以靈的鑄劍師......”
鐘子期
俞伯牙
“他們畢生沉浸在全神貫注的作業中,孤寂卻充實。時光如同凝滯般靜謐綿長,他們滿臉風塵之色,滿手雕華錦繡。”
但她也意識到“優秀的匠人”絕不是好當的,過硬的技術、持久的熱忱、精益求精的追求等一切資質和品質都需具備,而此刻的自己或許離這個目標還差得遠。
練習、摸魚
在畢業的頭十年,堯立曾感覺自己一直在走下坡路。
后來她將作品發布在網上,或許是因為與讀者成功建起了互動,反饋多了收獲自然也多了起來。自信也好,建議亦妙。
鮫人
嫦娥
羲和
30歲后的她,認為自己的每天都是“高光時刻”。生活平和美好,作品既能滿足別人,也能愉悅自己。
不辜負她沉迷傳統文化,甚至毅然就讀國畫專業的選擇。
“神奇帽子送給你”
佛教有一個典故,叫做“一葦以航”。
我想,這說的或許也是堯立吧。
若心之所向足夠寬廣,江湖自然遼闊龐大。
內容經授權轉載自“金城漫與畫”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