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看紙質書的人更是少上加少,在“紙書已死”的時代,書籍設計對作者和讀者到底還意味著什么?
這些疑惑,我們可以試著從臺灣書籍設計師王志弘開始聊起,從他的設計里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王志弘的書籍設計···
雖然說紙書現在的購買和閱讀量一直在下降,但紙書仍然承載了大家對知識美好呈現形式的想象。前兩天,聊到關于紙書設計的問題,雖然電子書現在越來越方便,但大家仍然覺得書頁的紙張、印刷的墨跡還有文字的觸感確實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王志弘的設計對細節和質感的追求,能夠讓讀者感受到細膩的設計給書籍品質感所帶來的提升,同時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古典與現代結合所產生的浪漫色彩。
文字的強大力量···
在王志弘的作品中,文字是絕對的主角,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文字所產生的強大力量,在到處充滿動態效果的當下,靜態的文字也能通過排版設計,產生足夠強的沖擊力和節奏感。文字在他這里除了傳遞信息,還帶有一定的圖形感和符號感,通過解構、變形、再造去重建有關文字的秩序。
我感覺王志弘在文字的使用習慣上還是偏向于古典的,這和他書籍設計的氣質是相符的,或許也是因為書籍這種東西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古典屬性。
文字能帶來有別于圖像的想象空間,但難點在于編排的處理上,這需要不斷的尋找一種符合內容的字體,還需要不斷的調整和嘗試,找到一種合乎標準與兼顧中文美感的編排方式,在英文泛濫的當下,王志弘的作品其實已經給中文字體使用做出了示范,設計并不是一定要加入英文才能做好的。
強烈的構成感···
王志弘的作品擅長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來營造畫面的氛圍感,有的是運用方塊的元素,有的是圓形元素,還有是通過分割畫面色塊來制造韻律感,再加上色彩的配合,使結構和空間能得到充實。這也讓設計多了一份現代感。
他也擅長用具有特點的圖像符號,來傳達書籍內容人物、事件的特征,一目了然的同時并不會喪失新鮮感。
紙張的細膩感···
如果說設計帶來的是視覺上的沖擊,那紙張的選擇則是帶來觸覺和感受上的細膩體驗,王志弘喜歡使用一些帶有紋理效果的紙張來提升作品的質感,高質量的紙張選擇也成為了他設計的基礎。
對書籍設計來說,再好的設計,如果沒有好的紙張質感的加持,也很難經得起細致的觀看。同時,紙張的質感也可以成為內容傳達的一部分,這種傳達是通過感受來進行的。比如在設計《檸檬》這本書的封面時,就采用了與檸檬包裝紙箱類似的紙張。
封面成為內容的組成部分···
看王志弘設計的作品,就算你沒有看過書籍的內容,也能夠通過封面感受到書籍的風格走向,封面也成為了書籍內容的一部分,這部分可以起到勾起讀者對書籍內容興趣的作用,在這個紙書市場嚴重萎縮的時代,一個好的封面設計,將會變得越發重要,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因為一個好的設計去購買、了解一本書。
作品中的巧思···王志弘的作品中,有許多的巧思妙想,這些小技巧的運用,給作品帶來了一些有趣的體驗,因為使用的恰當,所以也不會給人膩煩的感覺。
如果你仔細觀察,在王志弘的作品里還隱藏著許多有趣的小設計,這些可能會不期而遇的小趣味,就像是作者在設計中隱藏的小驚喜,當你不經意發現的時候,那種偶然間與作者所產生的情感共鳴,會帶來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覺。
如今電子書所帶來的方便,會讓閱讀紙書的人越來越少,“紙書已死”的時代,書籍未來可能會承載更多的收藏與觀賞價值,這當然也對書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書籍不僅僅再是知識的傳播媒介,也會帶有更多的藝術屬性,這對書籍設計師來說也是提升影響力非常好的機遇。
“紙書已死”,但書籍設計不死!
視覺設計:黃巍? ?
撰文:黃巍
文章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文章內設計作品來自 wangzhihong.com
內容經授權轉載自“設計散步”
精選文章: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