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來源:薄霧館 time (微信 ID:BOWUtime)

說到藝術家

你腦海中首先會閃出什么樣的形象?

說到老派藝術家,

你腦中又會閃出怎樣的形象?

若把主語換成“90后藝術家”,

這個形象是否又有所變化?

時代的洪流滾滾,生活的車輪悠悠,不知不覺之間,許多我們熟悉的人、事、物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許多老物件找不到了能修補的人,許多事兒在不同的記憶力是不同的樣兒,許多人在不經意回首后,才發現已經變了模樣。

馬海倫《新疆時尚指南》120×80cm 布面藝術微噴

版數:4/4(小尺寸) 5-6/6(大尺寸)+1ap 2020

鳴謝高臺當代藝術中心

在當今的時代,“藝術家”這樣的身份title,投射出來的印象,似乎也在變化,與“老派藝術家”的印象相比,甚至可用巨變形容。

而最近,在松美術館,有一場展覽,聚焦在了這變化中更明顯的一群:“斷裂的一代”。

張月薇《地格》200×180cm

布面丙烯 油畫?2020?鳴謝長征空間

“斷裂的一代:90后藝術家群展”,14位/組藝術家,14個空間,展現了一道深刻卻又多彩、多元,充斥著迷茫卻又孕育著可能性的“裂痕”。

整場展覽,有一個很直白,而且很長的副標題:斷裂的一代:90后的電子色、網絡化、時尚消費、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

“斷裂”是特性,“90后”是劃分,而之后的名詞與頓號則是展會的主題與想要探討的內容。

松美術館,史萊姆引擎展覽現場

本次集中地展出的作品,來自費亦寧、郭宇恒、侯子超、劉昕、馬海倫、蒲英瑋、史萊姆引擎、孫一鈿、王梓全、袁可如、張季、張移北、張月薇、張子飄等共14位/組藝術家,而“90后”是這批藝術家極為顯眼的標識。

而對于這么一批創作者,策展人崔燦燦用“斷裂的一代”來對其進行梳理與總結。

劉昕《骸II》97x51x51cm?火箭殘骸鋼體?2021

鳴謝Make Room Los Angeles創造社

從以往豐富的策展經驗之中,崔燦燦感覺到,“斷裂的一代”恰逢中外的“藝術的時差”逐漸消失,信息和知識同步,地緣同化,以及越來越便捷的留洋學習方式等,讓這一批藝術家們“斷裂”開來。

斷裂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序列,斷裂于視覺傳達的方式方法,斷裂于生活敘事節奏,斷裂于商業化浪潮之下的全新觀念……

侯子超《危能?飽怒必須游》200×220cm

布面丙烯 2022 鳴謝SPURS畫廊

在崔燦燦看來,這一批90后藝術家展現出來的“斷裂感”已經不只是一種特質,而是發展成為了一種現象,這種斷裂不僅是藝術上的,也是時代和社會的斷裂。

例如,在被大量電子、印刷、光譜、數據、攝像頭、屏幕、像素、程序、工業產品和互聯網包圍的當下,過去繪畫中傳統的天光與寫生傳統逐漸被新的更具現代感的“電子色”取代;各種新的傳播方式也重新改變了繪畫傳統的塑造方式,使得藝術和社會發展的頻度可以同步前進;互聯網的興起也讓藝術家們需要不斷探索全新的藝術形式,與大眾進行更便捷、友好的交流等等。

孫一鈿《你的形狀》《你的形狀2》100×80cm

布面丙烯?2018 鳴謝BANK畫廊

“這些新時代的產物,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藝術觀,也改變了他們創作藝術的方式,讓90后的藝術斷裂與過去的經典藝術方式,成為斷裂的一代人。”崔燦燦表示,“斷裂的一代”的創作,是與時代的鏈接共振,也正重新定義著我們對“藝術”的理解。

如何展現出“斷裂的一代”這個核心主題?

崔燦燦選擇盡量截取出這一代藝術家們,與前幾代藝術家之間有所差異的部分。從最初的100多個關鍵詞中,崔燦燦逐漸篩選出電子色、圖層、媒介劑、網絡化、時尚消費、科幻電影、散文電影、短語、意識流和全球身份這幾個能夠將這個群體與其他人群區別出來的詞匯。

——這也正是展覽的內容,以及副標題的主要構成。

王梓全《暗處流行病》6'15"?單頻影像

有聲?5個版本?版本1/5?2022 鳴謝沒頂畫廊

對于展會主辦地的松美術館,其獨具特色的建筑設計與空間設置也在作品的展示中起到了不小的輔助作用。

“松美術館有15個展廳,我們給14位藝術家每個人一個獨立的空間,像是14個小個展。”

1

張子飄《玫瑰花蕾02》 177×140cm?

布面油畫 2022 鳴謝空白空間

崔燦燦介紹,空間和空間之間有著獨特的節奏和秩序,14個展廳之間像是一個多重的奏鳴曲一樣,它們之間有音符的連貫,像是一代人此起彼伏的涌現,以及這個時代特有的含混、多元和復雜。

袁可如《月亮便士》15'51''?

三頻4K影像、彩色、有聲 2021 鳴謝SPURS畫廊

與此同時,音符和音符的斷裂,也在呈現一代人之間內部的差異和鮮明的個人特色。

整體上,展覽被分為4個不同的大板塊,來呈現4個藝術方向上的斷裂。

“電子色”是這一代人的最通俗的視覺特征,“圖層”是藝術創作和塑造的方法,“媒介劑”是廣泛應用材料的比喻,“網絡化”是觀念的結構和思維模式。

與之前的藝術家比,在電子屏幕的包圍下長大的“90后”們并沒有經歷外界世界由“自然現實”加入“電子現實”的過程,電子屏幕、印刷、數字光感通道成為了新一代人接觸與發現世界的方法。

松美術館,郭宇恒展覽現場

而“圖層”這種可以實現多重空間疊加的創作方式,疊加不同媒介帶來的種種變化,也讓新一代藝術家擁有了更多視覺表達形式,以及全新的設計結構和語言。

松美術館,史萊姆引擎展覽現場

“媒介劑”既是狹義上的稀釋、結合、快干和上光,也是泛指傳統油畫顏料之外的各式材料。而如同新的媒介劑的不斷出現,互聯網也在為藝術家們按下加速鍵:不僅對這一代人的影響是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也產生了藝術的交流方式和語法的斷裂,不僅是藝術上的斷裂,也是認識論上的斷裂。

松美術館,張月薇展覽現場

在這部分,策展人選取了幾位藝術家來呈現這種視覺感受的變化,例如侯子超對電子風景的興趣、史萊姆引擎和王梓全對互聯網、游戲、廣告的藝術開發,張月薇對數據圖層和有機手工創作的結合,張子飄用數據線條的旋轉、循環重新激活了抽象表現主義的傳統。

松美術館,侯子超展覽現場

有意思的是,作為本次展覽的支持方之一的COSMO MOBILI 可木家居,其產品也被用在了展覽之中,在讓展覽的構思與概念更好的實現的同時,家居產品也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

松美術館,王梓全展覽現場

特別是在王梓全的作品中,可木家居的床、床頭柜、方墩、洗漱臺等,成為了作品的底臺。床,洗漱臺和柜子是主角每天來來回回的終點。在呈現這個影像時,藝術家將影像放置在了一個床上,這樣當觀眾在影像中看到床,回到現實里同樣能看到這樣一張床,希望由此能夠找到一種虛擬和現實的交叉感。

王梓全分享道:“可木的設計讓人舒適,這與我影片里展示的城市生活,年輕人的日常相符合。我最早提出這個想法時就希望能夠找到比較簡潔且舒適的氛圍,最終效果也達到了我想要的。”

松美術館,可木家居在展覽現場

“它們既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現實背景,展廳變成了一個日常的家庭,人們仿佛在自己家中的臥室、客廳和狹小的洗手間里觀看藝術,那些作品也變得更容易理解。”崔燦燦表示。

不管愿不愿意承認,時尚化與消費化是“90后”的另一個顯著的特征。

這種不斷在快速迭代更新的,看似膚淺而無底蘊的,落位于商品銷售的,對大眾展現著“討好”的氣質,似乎已經與傳統認知中的“藝術”格格不入。

松美術館,馬海倫展覽現場

但在崔燦燦看來,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并沒有全然接受時代帶來的改變,或者說,這一代的藝術家,正在以借用“時尚”和“消費”的方式,創造全新的藝術語言,將時代的圖像以時代特有的方式進行再思考,“以暴制暴”。

空間中,呈現了馬海倫對新疆少年的時尚化拍攝,斷裂與過去對新疆的歷史文明和現實的描述,讓人們看到全球化下的新疆少年與布魯克林少年之間的神奇聯系。

松美術館,孫一鈿展覽現場

孫一鈿描繪了很多充氣的塑料玩具,拍立得一樣的曝光感,呈現一種特有的物質美感和消費美學,那是消費主義時代特有的色彩和絢麗,郭宇恒從淘寶上購買了幾千件不同的物品,組成一個琳瑯滿目的二次元世界。

對于“90后”一代而言,“科幻電影”帶來了中國當代藝術中從未有過的視角,太不僅是浩瀚宇宙與未知的象征,也是一種凝聚了人們對太空的認識和態度的轉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憧憬與恐慌,對科技神話的種種迷思的特殊文化。

松美術館,張季展覽現場

“散文電影”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既不屬于紀錄片,也不屬于故事片,它的精髓在于類別的模糊,含義的模棱兩可——這也形成了對這一代人思維和感知復雜性的比喻:不同于簡單易懂的二元對立,它更多元、多層、多極,結構也相對松散,夾雜著許多“短語”和“意識流”。

松美術館,劉昕展覽現場

在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到00年后科幻電影和太空文化對劉昕、袁可如影像作品的影響,那種特有的浩瀚空間、未來感和科技迷思。

散文電影、短語和意識流對藝術家敘事方式和結構的塑造,張移北作品中不再有完整的故事,像是散文和短語,物品和物品之間有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關系。

松美術館,張移北展覽現場

費亦寧的作品則像是自然和技術,物質與靈魂,生命與數據之間的奇特繁衍,分屬于不同時代和維度的感知被重新組合。

而張季在繪畫中對身體潛能的強調,有著更多的“神秘主義”體驗,例如薩滿、巫術、藥品、印度舞蹈、瀕死體驗,那些神秘的意識和潛意識等。

“這一代藝術家的作品讓你很難判斷他來自于哪個國家,他們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

各式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在快速彌合著中外的信息“時差”,更為便捷的交通方式也讓新一代中國藝術人能有更多機會走出國門,斷裂于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影響,而在藝術語言上,也改變了他們的視野和現實感等方面體現出不同。

松美術館,蒲英瑋展覽現場

14位參展藝術家中,有11位都是海歸。留學經驗、海外定居的生活重新定義了他們的全球身份,這種“全球身份”也塑造了他們全新的藝術主題——這是過去中國藝術并不關心的。

松美術館,費亦寧展覽現場

比如蒲英瑋對黑人文化和非洲文化的關注,對全球圖景的討論,法國留學如何影響他,中國又如何影響了非洲。又比如美國生活和歐洲文化對這代藝術家的塑造,他們成為沒有“信息時差”和“地域障礙”的一代人。

松美術館,張子飄展覽現場

當海歸藝術家選擇回國創作、生活時,斷裂帶來的對于“身份”的焦慮,也成為這一代人的副產品。崔燦燦表示,許多參展藝術家都談到剛回國的幾年,很難適應,他們需要學習一種新的方式,來和國內的藝術界打交道,他們需要重新適應曾經熟悉,現在又陌生的中國“特殊性”。

對于“中國身份”和“全球身份”的焦慮,顯然在前幾代藝術家那里并不存在。

“斷裂的一代”,其意義不僅止于一場群展。它既是展覽,也是觀察與嘗試,展現斷裂,觀察環境,嘗試以自然的方式將觸枝重新鏈接。

“這是首次以群展、采訪和出版的方式,嘗試全面地審視發生在中國的一場不可逆的文化轉向。”崔燦燦表示,“斷裂的一代”的出現,是對一代人和一個時代的一次歸納與總結。

費亦寧《歧路故事 I : 外祖母》10'50"?

4K 影像 彩色 聲音 2021?鳴謝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本次展覽的策劃,對崔燦燦而言也是一次充滿創新與陌生的挑戰。

創新在于,這不是經典的美術史中所定義的藝術,“它有著其它展覽中沒有的活力,這種活力只有90后才會有。”

松美術館,孫一鈿展覽現場

陌生在于,這一代的藝術家,無法用過去的經驗和價值去衡量。“我們需要重新的去認識他們創作,我需要更深入的去觀察和了解這個時代的變化,才能理解他們的變化。”

時代與環境的變化影響著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同樣也影響著時代之中的每個人,在展現“斷裂的一代”的過程中,崔燦燦也面對著這種斷裂帶來的新挑戰。

松美術館,郭宇恒展覽現場

整個展覽的內核梳理具有學術價值,而商業化的“打卡”“網紅展標配”也是不少展會主辦者希望看到的結果,兩者之間,需要策展人的不斷平衡與思考。

“我們希望既能通過空間體現出90后藝術的特點,又能讓觀眾在視覺、信息、感官的多重體驗中流連忘返,在獨立的14個小世界中感受到這個時代的紛雜和迷人,體現出每個人的樣貌、印象和路徑。”

2

馬海倫《新疆時尚指南》60×40cm 藝術微噴?

版數:3+3+2AP 2020 鳴謝高臺當代藝術中心

崔燦燦指出,如今,中國的美術館都面對著門票和學術口碑的焦慮,而這次展覽也是一次對這種焦慮的平衡。

如何不將“藝術”作為一種內部的“巫術”,重新連接藝術和大眾、社會的關系?

在一個明顯信息更加混雜、多義、含混的世界中,藝術作品應該重點展現哪一面?

在詮釋的時代里,藝術家的“理想人設”是否會有所變化?

藝術是否能夠作為一種積極的力量,參與新時代的文化模式的轉型?

觀察斷裂,了解斷裂,深入斷裂,是與斷裂發生互動的一切可能性的開始。

從一個人的成長,

到一群人的成長,

其路徑,總與背后的時代密切相關。

“斷裂”的背后,

是不同張力間的相互作用,

既帶來著未知的改變,

也帶來著全新的可能。

撰文:Chelsea

視覺:Alan

資料提供:松美術館

校對:Bobo Kelly

監制:Enilia Roy

創意鳴謝:Xuanang Tian


精選文章:

從服裝名校的新銳設計,探尋屬于自己的奇幻時尚國度!

視覺魔術師Es Devlin,有限的空間創造無限的可能

2022 MTV VMAs紅毯,透露出哪些時尚新趨勢?

出國讀"水碩"??治好設計師的精神內耗?

抖音飛輪“造神”,東方甄選“搶跑”

扎克伯格VS虛擬地產,元宇宙比爛又開始了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