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190814143249 素材源 | Mehmet Geren

????????光盤與湖水倒影的概念相結合,與盒蓋融合成一副完整的畫面 :《龍貓》藍光版光盤的巧妙設計近期在社交媒體上引來一致好評。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00 《龍貓》 藍光版的巧妙設計 | 圖源:Panasonynet

        通常情況下, 老生常談且立意高遠的道理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講大道理往往被人誤解為 "逼逼叨" :聽得多了反而想得少了,想得少了自然就不愿搞了。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06

蒙娜麗莎式 "Say no"

        “設計源于生活” 這句大道理完全可以與 “家是避風的港灣”、“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相匹敵,爭個總統山,排個冠亞季。

Kenya Hara:沒有生活補給,靈感面臨消失殆盡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13

原研哉 | Photo by Paul Barbera

        你還可以在[大作網](http://www.bigbigwork.com/)上都到更多關于原研哉的作品:[大作全球搜索](http://p.bigbigwork.com/searchhome.html#/?id=3)

微信截圖_20190824144856

????????原研哉(Kenya Hara)在《設計中的設計》中反復 "叨叨" 「日常生活」一詞。托著你的腦袋瓜子換種角度定格周遭掠影,你的感受也或許會和以往大不相同。千千萬萬種觀察生活的視角、感受人生的方式加持下,當你開始「有意無意」地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這大概就是「設計」了吧。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20

Segawa 重制《富士三十六景》動畫作品

????????在他看來,設計不是一項技能,不是人類使用工具的方法,而是對生活的洞察與感知。"設計是過程,產品才是結果" ,你不僅僅是在工作,你也在 "設計" 你的生活,二者實則為 "共生體" 。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25

達利 Salvador Dalí

你還可以在[大作網](http://www.bigbigwork.com/)上都到更多關于達利的作品:[大作全球搜索](http://p.bigbigwork.com/searchhome.html#/?id=3)

微信截圖_20190824144928

在這個層面上來看,設計所需創意如果不通過生活的 "光合作用" 供給滋養,靈感的源泉往往面臨干涸殆盡……

Virgil Abloh:設計的靈感實則有跡可循

有沒有一本書、一部電影、一段音樂、甚至是一句:“ Damn it!” 在無意間改變了你對事物的看法,成為了你的生活方式?你的靈感繆斯?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31

《Pulp Fiction 低俗小說》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40

街頭的 “浪漫” | Paris 1957

        土耳其的藝術家 " FailunFailunMefailun " (ins 賬號,名字不詳) 將我們熟悉的人物與經典藝術作品相結合,巧妙的繪制出了一張一張有趣的拼貼照片,驚嘆的同時也感受得到:在結合場景如此契合的背后是藝術家對于藝術作品的觀察汲取與 "興致勃勃" 。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48

《低俗小說》 Feat.Rihanna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355

《權力的游戲》X《吶喊》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02

《帶珍珠耳環的少女》X《死侍》

靈感并非無中生有,審美提升無法依靠 "面壁思過" 。設計的靈感同樣依靠記憶 "快門" ,轉瞬即逝但又有跡可循。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08

????????出身街頭的時尚弄潮兒、 品牌OFF-WHITE 的創始人、現任 Louis Vuitton 男裝創意總監 Virgil Abloh 在 2017 年于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演講時談及與 Nike 的聯名合作時提到過一個看似荒謬的理論:3 %(3 Percent Approach)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17

Virgil Abloh| Harvard University

“I was only interested in restraining myself, and only editing it 3 percent.”。將一個自身存在的東西改變為一個特別的設計僅僅需要 3 % 的精確改動。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22

Abloh’s 哈佛設計學院演講 PPT

        此理論當時被人們大肆詬病,稱嚼之泛善可陳。然而當一些人耐心探討其作品的表達方式,其手法卻又和以 Andy Warhol(安迪·沃霍爾)為代表的 "波普藝術" 理念有著高度的重合感。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34

Andy Warhol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39

Abloh 品牌上常見的引號 “ ” 標注強調事物本質

????????加之最近在采訪中 Abloh 談及 Marcel Duchamp(馬塞爾·杜尚)( "達達主義" 代表人物,而 "波普藝術" 作為達達主義的延續,亦稱 "新達達主義" )對自己創作思路的影響,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47

Duchamp's Fountain | 1970 Wikimedia

杜尚的 “ 小便池 ” 能為你澆灌出怎樣的 “ 花朵 ” ?

Yohji Yamamoto:美學概念更是生活哲學

????????身處社交媒體 "高度透明化" 的次時代青年,文化傳播介質屈指可數。一些所謂的 "設計師" 憑借 "借鑒" 來的軀殼 "致敬" 出相似的產品使得品牌設計枯燥又 "蹩腳" 。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52

Made by James kerr

如何能夠在設計及理念上有所創新成為當下設計師不停思考的方向。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458

山本耀司 Yohji Yamamoto

        山本耀司曾在采訪中提及當下年輕人所需的 "進步之道" :"自己" 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 "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 "自己" 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505

山本耀司 Yohji Yamamoto

        與其他設計師相似,山本耀司也依然會在書海破浪,尋找 " 自我 " 。讀書不單單去認知,而是在產生興趣之后與作者所說所想以及身處的環境達到意識形態上的共鳴,這樣才讀的 "有意義"。與他人博覽群書相比,他更喜歡專注于深入了解特定作家的作品,即坂口安吾。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511

坂口安吾在家中

        "不表達自我,毋寧死" ——作為作家以及任何一個創作者而言,如果沒有不斷詰問內心的精神,就不會有出色的表達和作品。作為觀眾或者讀者,消費者就不會受到同我的感動,就無法買單。坂口安吾的一句話切實被山本耀司汲取吸納。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518

FALL 2015 READY-TO-WEAR

「黑色」、「剪裁」、「韻味」、「東方」、「反叛」、「自我」….Yohji Yamamoto 的服裝設計語言像是一個集合沉穩、細致于一身的 ”迷” ,華麗地折射著自己內心的表現欲,同時潛移默化的告訴他的“簇擁者”:完美是強制力的結果,請向你與生俱來的 "表現欲" 低頭吧!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524

Yohji Yamamoto 的 "新娘" 秀場中從婚紗裙中掏出捧花、手套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532

SPRING 1999 READY-TO-WEAR

????????同時他也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他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每一個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隨波逐流,否則就太過無趣的人生。

對他來說這種美學的概念更加是生活哲學。

微信截圖_20190814143539

Yohji Yamamoto

        無論是光影對視覺的刺激亦或是書籍對靈感的澆灌,甚至是哲學對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設計源于生活」這句話現在看來,是否頗有些意思。
留言和我們談談:你對設計與生活的看法?

大作dribbble

其他相關精選文章:

  1. 這個地鐵安保,用15年的時間,妝點了整個地鐵站
  2. 如何快速邀請到更多好友?
  3. 你聞過雅典娜的 「體香」 么?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www.bigbigwork.com) 本文地址:http://www.vbjie.com/archives/70